沈新華



摘 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隨時都可能遇到事前難以預料的特殊問題,因此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教學機智能力強的教師往往能夠對突發的教育問題沉著應對、巧妙處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學機智就是抓住教育時機,及時實施智慧,這樣實施的教學才自然、巧妙,學生才會在其中獲得異乎尋常的收獲,巧妙利用課堂教學中的各種情況,達成教學機智的方法,這樣就會收到理想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機智;教學效果
教與學是一個充滿活力而又非常靈活的過程,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偶然狀況。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不斷變化的數學教學情景中采取相應的措施處理突發狀況,是一名專業人員必須具備的素質。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不僅需要對教育學理論進行研究,同時還應該具備教學機智,否則就達不到一名優良的教育工作者的相關要求。教師自身的品質、修養以及綜合素質均體現在教學機智中,其中還包括教師的創造性特征。綜合而言,教學機智是一種準確判斷、敏銳洞察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課堂掌控能力。教師只有做到及時、有效地應對課堂偶然性事件,才能成為一名專業而優秀的教師。
一、捕捉學生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在授課前都會進行課前準備,提前規劃課堂教授的內容,并設計教學方式,同時也會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然而,有些偶然事件卻是始料不及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立足教材,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各種反應設計主動性的問題情境和活動問題,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結構體系中,刺激他們參與活動。
案例1:筆者講述解直角三角形應用時,原本想講述一個臺風影響城市的問題。當時正好一輛貨車從學校旁開往學校附近的貨物中轉站,筆者靈機一動,把這個情境靈活地轉化到本節課的教學中,把臺風影響城市的問題類似轉化為貨車噪音影響學校學生學習問題。筆者根據原來跟臺風問題有關的數據,編制下面問題:如圖1,某學校的教室A點東邊240 m的C處有一個貨物中轉站,過C點沿北偏西60°方向有一條公路,假定運貨車產生的噪音影響范圍在130 m以內,試通過計算說明這條公路上車輛的噪音是否對學校有影響?若有影響,計劃在公路邊修筑一段消音墻,請計算出消音墻的長度。
由于是一個實際問題,學生反應積極,隨著離學校越來越近,噪音越來越大,筆者適時提出何時噪音最大?學生馬上反應過來,離學校最近時聲音最大。筆者接著提出:“何時最近呢?”出示圖形,學生馬上答當AB⊥CM時最近。學生由三角函數知識得出AB長度后。筆者接著提出何時受影響,何時結束影響,引導學生找到點D和D′,求出消音墻的長度。
良好的設問和問題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該問題或活動中。因此,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采用開放式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表現、問題以及結果的生成都給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互動,生成動態課堂氛圍,靈活地根據情況變化超越預設,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捕捉學生思維的生成點,并幫助他們形成思維結果,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二、利用突發事件支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環境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情況錯綜復雜,隨時都會發生偶然事件,這就要求教師能夠迅速作出判斷,提出解決方案。如果掌握了教學機智相關策略和技巧,那么應對偶然事件將會變得非常簡單。運用教學機智能夠增強教學效果,并對教學行為進行烘托和補充。
案例2:筆者曾在一堂評優課中首次接觸到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教學方式,其教學內容是“圖形的全等”(蘇教版七年級(下)第十章),教學過程中的平等對話令我感觸至深。
師:將三角形玻璃擊碎成圖2中所示碎片,如果再配一塊與原來一模一樣的玻璃,需要帶哪一塊碎片去配呢?請解釋說明一下。
在學生討論后,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帶③號,選擇的方法是ASA全等的判定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配到一模一樣的玻璃。老師非常贊同這種說法,而此時另一位同學舉手表示他可以一塊玻璃不帶,就能配到一模一樣的。
其他同學都表示不可思議,但也有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認為這種情況不符合現實生活。面對這種情況,聽課老師都為這位任課教師捏一把汗,但任課教師在短暫的“尷尬”之后,及時的“露拙”,而不為了維護教師權威,打壓學生的積極性。
師:這個問題我還沒有想過,不過非常具有挑戰性!那請同學們想一想,不帶玻璃怎么配好一塊一模一樣的呢?
學生馬上進入思索狀態……
生2:老師,我們可以利用③號碎玻璃,把三角形的三邊量出來,到玻璃店不就可以配得跟原來一樣的玻璃嗎,利用三角形的SSS判定方法……
新課改下,數學課堂不再是靜態、封閉的,而應該形成多向、動態、開放的對話和交流,因此對各種突發事件更應關注,并通過教學機智,將這種突發事件作為支點,引入延伸的知識點,讓學生在一種理論中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誘發學生深入思考,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開拓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運用教學失誤中的教學機智,因學利導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項復雜而深刻的勞動,即便教師通過一系列精心準備,也不能避免各種問題。問題出現很正常,特別是有些年輕的、經驗不足的教師更容易出現問題。重要的是教師遇到突發問題時,如何隨機應變,妥善處理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善于運用教學機智去靈活、巧妙地處理和解決問題,確保教學順利進行。
案例3:在初三下學期圓的復習時,筆者出示這樣一道題:
已知:如圖3,等邊三角形ABC的高和⊙O半徑相等,⊙O在邊AB上滾動,切點為T,且⊙O和BC、CA交于點M、N。求弧MTN的度數。
本題是圓中的一道難題,適合一部分優等生練習。在實驗班講述這道習題時,筆者事先只是大概整理了一下思路,在課上講述題時,大體思路是:延長MC交⊙O于N',連結N,N',通過ON'=MO,得出∠OMN=∠ON'C,再證△CON'≌△CON,但是講述過程中證全等時發現了困難,出現“邊邊角”的情況,這是筆者上課之前沒考慮周全的。這時筆者發現出現失誤,馬上說:“隔壁班有同學就是做到這個地方出現了困難,你們能發現錯在哪里并能解決嗎?”隨即提出問題:這種解決方法出現困難時應該換一條思路,如何改變一下即可解決問題?提示學生:剛才是先延長再證N、N'是對稱點,能否反過來,讓學生去發現,總結出這種做法失敗的原因,從而探索出正確方法。然后出示正確解法:做直線過C,O點,記作直線CO。作N點關于直線CO的對稱點N',N'落在⊙O上,連接CN',ON',△CON'≌△CON(三邊相等),∠CN'O=∠CNO,∠NCO=∠N'CO=∠ACB=60°,∠NCO+∠N'CO+∠ACB=180°∴A、C、N'三點共線,∴∠CMO=∠CN'O=∠CNO∴∠MCN=∠MON=60°
“隔壁班同學就是做到這個地方出現了困難,你們能發現錯在哪里并解決嗎?”教師這樣簡短的一句話,既引起學生挑戰意識,使之深入思考,又無損教師威信。這里,教師就是在運用教學機智靈活、巧妙地處理和解決失誤,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數學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啟發學生自我思考。因此,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失誤正好可以作為一個良好時機,巧妙地讓學生“不夠準確,有點亂”,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對比的方式概括出正確方法,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深化問題的理解,提升思維能力。
四、巧用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教學機智,釋放學生創新閃光點
經過長期觀察,我們發現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表現出許多課堂不良行為,例如上課不專心、課堂上講話、睡覺、走神、看課外書、做小動作等,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通常包括學生對課題內容不感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教授不具有吸引力以及學習氛圍的培養和管理等。因此,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教育、指導,而不影響班級其余學生;另一方面,運用教學機智相關方法,將學生不良行為轉變為凝聚學生注意力問題,實現對更廣大學生的教育和指導。
案例4:筆者講述圓周角時,發現班上有位同學時不時地張望窗外,窗外有兩個班級在上體育課,進行著一場足球比賽,這位同學是一位足球愛好者。筆者根據當時的情況,馬上叫這位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出示了這么一個情境:
足球比賽中,甲帶球向對方球門PQ進攻,當他沖到A點時,同伴乙已經沖到B點。有兩種射門方式:第一種是甲直接射門;第二種是甲將球傳給乙,由乙射門。問哪一種射門方式進球可能性大?(提示:僅從射門角度考慮,射門角度越大越好。)
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了這位同學,當時筆者就問同學A、B兩者誰射門的角度更大,這位足球愛好者搖頭,那么筆者就告訴他今天我們學習的圓周角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學好本節課對你踢足球時的正確傳球有很大幫助的。這位同學帶著疑問,興趣盎然,注意力非常集中,完成本節后,他明白點A在PQB所在的圓外,借助外角知識得出∠PQB>∠PAQ,他非常開心。
對于同一個問題,學生基礎不同、思維能力不同導致他們的回答精彩紛呈,因此教師的教學機智顯得尤為重要。對精彩的回答應給予喝彩,對錯誤的回答應讓其他學生聽聽,受到啟發后再予以鼓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像“同學AB兩者誰射門的角度更大”,這類情景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既生動又有趣的語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發人深省的話:“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化。”課堂教學是一項動態的過程,存在各種可能性,課堂中出現各類“插曲”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作為課堂組織者,可以跟著學生的興趣,抓住教學中的“機遇”,機智地做出相應變化,讓學生在生輝的課堂中“春風化雨”般接納知識和感悟人生,這也是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蘇]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黃偉.教學機智:跳蕩在教學情景中的隧火[J].教師教育研究,2004(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