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必須要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并適時對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引導,讓學生得出正確的判斷,最終讓學生養成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良好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要給學生創造質疑問難的平臺
1.激發學生質疑問難興趣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取決于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知識點符合學生的需求,他們才樂于接受。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挖掘教材內容,力爭使教學內容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文的主旨: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愛戴伯父魯迅先生?我在教學“伯父逝世了,前來悼念他的人非常多”的內容時,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投影出示社會各界人士悼念魯迅先生的圖片,現場擺滿了花圈,并配上哀樂,營造成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地去閱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
(2)利用矛盾,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有學生提出質疑:“能通過一條小船的洞肯定不小,怎么能說成是‘孔隙呢?”教師抓住這一疑問,引導學生去探究。我啟發學生:“孔隙就是很小的洞,我們得先看看內外洞是怎樣的?”于是學生說:“外洞仿佛是個大會堂,能聚集成百上千人而不覺得擁擠。”從這些描寫中,學生體會到外洞是非常大的。而有的學生則說:“內洞比外洞更,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么大。”這這說明內洞比外洞更大。在學生討論后說:“在這樣的大洞里,站在從外洞到內洞的通道,你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大多學生說:“和內外洞相比較而言,通道確實那只是個‘孔隙了。”就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關系
平等和諧的課堂關系能讓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打消疑慮,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不管是課堂上,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都要尊重、信任學生,對他們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要進行充分的肯定,相信學生都能發現并提出問題,使學生樹立起樂于質疑問難、敢于質疑問難的信心。此外,教師還要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學生中,和學生打成一片,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和他們一起質疑、共同探究。
3.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金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首先要求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要求教師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并做到課堂民主,對學生要有熱情洋溢的態度。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課堂上質疑問難的好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只有在這種和諧的氛圍里,才能開動腦筋,大膽地提出問題。
二、要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還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明白課文講的是什么,從中要質疑什么。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握質疑問難的時機,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質疑問難。
1.在課前預習時質疑
按照習慣,我們在學習課文之前,都會提前安排時間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習。我們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不能盲目預習。我們不能只給學生布置“回去預習第X課”,這樣籠統的布置往往讓學生覺得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學生往往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也不能把預習當成熟悉課文大意、掌握生字詞的過程。教師要提前準備,明確告訴學生通過預習要達到什么目的。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并在預習課文過程中把自己產生的問題標記下來在課堂上共同解決。
2.在課堂教學時質疑
課堂教學是學生質疑問難的最重要環節。上課時,教師要多到學生中間走一走,多問一問學生:“你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理解的?”“你們有什么想法和大家交流?”“你想聽一聽其他同學對這個問題是怎樣想的嗎?”……其實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的信任,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也就隨之出現。在這種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高漲,探究知識、獲取知識的欲望也更加強烈。
3.在課后回顧時質疑
課堂討論結束后,學生全面了解了課文內容,掌握了課文主旨,此時,學生很可能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產生新的疑問。此時的質疑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對課文內容的深化。如在學習完課文《少年閏土》后,學生會有疑問:“閏土為什么和‘我再沒見過面?”針對此質疑,教師可建議學生課后在網上查閱魯迅的小說《故鄉》,看完文章,那他所提問題便清楚了。
總之,質疑問難是學生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有效途徑。只要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創建質疑問難的平臺,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