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公明
《中國畫畫刊》提出了一個很有現實針對性的議題:“人人都是大師的時代什么人才能稱大師”,我想起過去曾經在文章中也順帶涉及過這個議題。一是在評論翁貝托·艾柯的《倒退的年代》(翁德明譯,漓江出版社,2012年5月)的時候,我說“不太喜歡中譯本加上的副標題‘跟著大師艾柯看世界’—— 在‘大師’滿地走的中國,艾柯可以不被‘大師’嗎?”看起來與《中國畫畫刊》編輯部提出這個議題的想法有點接近,都是對這個“人人都是大師的時代”的一種真實感受;另一次是在討論今日的大學與大師關系的一篇文章中,我認為“在今天,梅貽琦先生‘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的名言似乎已經人所共知,在大樓林立的校園中可以面無愧色地在各種校慶致辭中翻飛。但是,當‘何謂大師’的標準和共識本身成了問題的時候,‘大師’很容易就與‘大樓’一樣成為世俗功利考量的指標,而不是精神上、學術上的高標。在這樣的情境中,我認為應該讓大學之‘大’的真諦體現在它所培養的人的身上——所謂大學者,培養出大寫的現代公民之謂也。”在這里,似乎更像是對編輯部提出議題中的“什么人才能稱大師”的一種回應:要有精神上、學術上的“高標”。

翁貝托·艾柯

富勒

涂爾干

羅納德·德沃金
說到這里,想到一個問題:“大師”一詞實有不同的使用語境,其中包含有相當復雜的因素。首先要檢討的是自己曾經在何種語境中使用過這個概念。比如,我曾在文章中稱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1878—1966年)為“英國軍事理論和軍事史學大師”;稱撰寫《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涂爾干(E·Durkheim,1858—1917年)為“社會學大師”;在評論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1931—2013年)的《身披法袍的正義》的時候稱他為“自然法學派大師”; 稱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1874-1936年)是“20世紀上半葉杰出的奧地利德語作家和諷刺大師”;另外,當我看到經濟學家王則軻教授為《反常識經濟學》(加里·S·貝克爾、理查德·A·波斯納著,李鳳譯,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寫的序言題為“兩位大師真刀真槍的公共政策討論”的時候,對于稱20世紀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S·Becker,1931—2014年)和法學家、法律經濟學運動的重要人物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A·Posner,1939 —)為“大師”也并無反感。應該說,上述例子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在西方學術領域中的確具有開創性貢獻、對學科發展有深遠影響、在西方學界的確享有盛譽的學者;同時,這里的“大師”之稱也只是學術界自然形成的一種帶有學術成就意味的尊稱,既非由某種機構正式任命的頭銜,更不是當事人自封的。但是即便在這種語境中,如果我們要認真地思考“大師”概念的正當使用的話,仍然要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學術領域的“大師”與思想領域的“大師”是否會有所區別?而在學術領域中,也有人認為人文學科的“大師”必須是跨學科的,應該在整個人文學科而不僅僅是在某一專業產生重要的影響,否則算是某一個專業領域的著名學者而不能稱作“大師”。又比如,學術的發展有可能對學術人物定評產生影響,曾經被認為是“大師”級的學術人物有可能不再被認為是“大師”;另外,說到中國當代學術界,也有人提出不能只承認“民國大師”,要反對“厚古薄今”的學術崇拜。
應該說,上述的這些問題都是在嚴肅的學術討論中自然產生的,需要在主要依托于諸如學術史與思想史這樣學科中予以具體討論。其實,即便是在這種嚴肅討論中,判斷誰是“大師”的議題在我看來也并非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因為說到底它只是一種對學術前輩的尊稱,在真正全面和深入的學術評價中并不具有實質性的意義。但現在我們討論的“人人都是大師的時代什么人才能稱大師”這個問題完全是屬于另一個層面的: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所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病態,所蘊含的實質性問題只能在這個社會的知識與文化生產體制、傳播體制以及社會分層和相關的利益動機中認識和研究。那么,這個問題的討論就反而具有實質性的意義:認識和研究這個時代的病態,揭露隱藏在光環背后的齷齪與卑劣。從政治社會學的意義上看,當然有其研究價值。

卡爾·克勞斯

加里·貝克爾
已經沒有必要泛泛地列舉和描述當今這個“人人都是大師的時代”的種種亂象、丑態,但是,如果有人能夠運用詞語檢索、數據統計等手段對這種社會現象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的話,“大師”泛濫的嚴重程度可能還是會超乎想象;同樣,如果有人能夠掌握從公共領域(如“大師”的評選、宣傳的機制及過程)到私人領域(當然在這要把握法律允許的界限)的“大師”產生真相,并且能夠如實地表述和發表出來,那么“大師”泛濫的嚴重性質也可能是超乎人們想象的。很顯然,如果我們對“大師”泛濫的嚴重程度和嚴重性質缺乏建立在扎實的分析與研究基礎上的認識的話,討論“什么人才能稱大師”就會顯得虛空。人們常說“撥亂反正”,亂根不治,何來返正?但是現實的語境往往是對于“亂根”的實證性揭露、批判很難,而從正面提出“返正”的思考則仍或有空間,因此我認為“什么人才能稱大師”也仍然可以是一種有意義的言述。關鍵是,我們是否愿意坦誠地思考這個問題。
前述提到,“何謂大師”的標準和共識應該來自精神上、學術上的高標。這“高標”是什么?由誰來制定和誰來檢驗?其實,這問題既簡單又復雜。說簡單,主要是“精神上”的,對于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等以精神生產為志業的人來說,還有什么比陳寅恪撰王國維碑銘中說的“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為重要的精神標桿呢?一個曲學阿世、獻媚強權、依附權貴、沒有道德良知、喪失獨立人格與精神尊嚴的人,能被稱作“大師”嗎?這個層面的判斷與評價,應該、也可以在知識界、文化界的公共領域中予以公開討論,即便在現實語境中很多問題難以明言,但是只要把這條精神標桿——最起碼在公開的言說中像“曲學阿世、獻媚強權、依附權貴、沒有道德良知、喪失獨立人格與精神尊嚴”這樣的道德污點還是可以被批判的——亮出來,說大體的人心向背就不難區分開來了。說復雜,就又回到了學術層面上的討論,那就更多地聽專業人士的討論,關鍵是要有真正的自由討論、交流和發表的語境。經過這兩個層面,“什么人才能稱大師”的討論便有可能產生有價值的結果。
回到我們的藝術界——雖然討論議題中并沒有限定在藝術界,但是我相信這是編者和讀者都更關心的領域。究竟什么樣的藝術家才能稱作“大師”?我的思考路徑首先是“什么樣的藝術家不能稱作‘大師’”,具體是:1. 不應再由國家的藝術管理機構頒發“大師”稱謂和證書,其流弊于茲暫不討論;2. 由藝術界的官本位引發的藝術圈權力崇拜癥和由市場的天價現象引發的藝術資本崇拜癥是“大師”亂象背后的制度性腐敗現象,是當代中國美術界最突出的兩塊毒瘤。這“亂根”不除,在利益驅動之下的“大師”亂象難消。假如消除了這兩個“亂根”,那就可以回到上面說的精神與學術兩個層面的討論——其實在這時候,藝術界對于“什么人才能稱大師”恐怕已經沒有太大的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