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繼光
【摘要】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教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學習方式的大膽變革,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應運而生,它極大地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形式,使學生能更積極、更主動去參與、去嘗試、去探索,去謀求個體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這種學習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和接受。
【關鍵詞】語文;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筆者以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緊扣文本內容,培養探究意識
現行中小學語文教材選材范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粒子,幾乎無所不包。因而,幾乎可以說一部語文教材就是一部微型的百科全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各類選文,有計劃、分步驟地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比如一位語文教師執教《船長》時有意識地要求每個學生讀書后必須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然后通過合作探究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通過閱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諾曼底號輪船被撞后,哈爾威船長冷靜地指揮人們逃生,他本來也是有機會離開的,為什么最后卻仍然選擇與輪船一起沉入大海?”這個問題就提得很有研究價值。因為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對于理解哈爾威船長崇高的品質極有幫助。
由此看來,只要經常有意識地堅持開展針對性較強的訓練,只要大膽相信學生,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有教師的悉心培養和精心指導,學生不僅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而且也能形成良好的探究
習慣。
二、營造良好氛圍,激發探究欲望
研究表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最大障礙是害怕失敗。因此,教師要營造開放、民主、和諧的氛圍,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于大膽質疑,敢于大膽想象,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尤其是那些奇思妙想和別出心裁的設計,因為它們往往可以突破慣常的思維,觸發新穎、有用的思考。
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重視每一個不同尋常的提問。例如,一位語文教師教學《皇帝的新裝》,在分組質疑時有學生提出:“皇帝的‘新裝根本就不存在,為什么沒有一個人敢于說出真相?”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并沒有急于回答,而是組織全體學生讀書、思考、研討、交流,最后大家達成了一致的認識。這樣的探究活動,對童話特點的把握和深刻主旨的理解都是非常有意
義的。
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自我表現的機會多了,自主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由于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學生之間千奇百怪的想法、獨具匠心的解答,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觸動,于是創造思維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探究興趣就能得到更好的培養。
三、加強方法指導,形成探究能力
探究活動看起來有些紛繁復雜,但是也絕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們可以對中小學生進行一些比較簡單的方法指導,以促使他們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
(一)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進行探究
學生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交往的人往往比較熟悉。一位語文教師在上《綜合性學習——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時,設計了“調查同學怎樣消費”的探究活動,要求調查自己所在班級同學們的消費狀況,從中發現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這樣的探究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其產生內在的探究動力,又可以溝通生活與語文之間的聯系,在實際運用中學習語文。
(二)從事物的相反方面展開探究
語文課經常有找反義詞的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從事物對立面展開探究。有時,我們可以提出“黑板的反面是什么”這樣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生可能有的會說是紙板,有的會說是木板,有的會說是墻壁,有的會說是教室,等等。顯而易見,這些答案是多元的,也是值得探討的。通過訓練,學生創造思維的靈活性就能大大增強。
(三)從事物的多個角度進行探究
比如利用七巧板的圖形組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寫作能力,就可以組織這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他們嘗試把幾種簡單的幾何圖形,拼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圖案,然后通過大膽而又合理的想象,說說自己的發現,最后再寫下來。在學生的筆頭下,有趣的七巧板也許就是一只飛鳥,也許就是一只貓咪,也許就是一只老鼠,也許就是一只烏龜,也許就是一條小魚,也許就是一條恐龍……這樣的訓練,對于學生創造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首創性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