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娟
【摘要】教與學的目標是統一于學的,“以學定教”就是要求教學必須遵循學習規律。教師應該合理確定自己的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流程,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不斷激勵學生自主發展。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開展“以學定教”的問題。
【關鍵詞】以學定教;內容過程;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改實施已經多年,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師生的關系較之前更加密切,學生也比以往更加好學,思維也更加活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推廣。但認真反思我們的課堂,有些課堂雖然披著美麗的光環,但結果也只能是表面熱熱鬧鬧,其實質效率低下。教師還沒有從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完全下來,學生也沒有完全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而且在現有的環境中,評價教師一節課上得如何,一般會從“教學目標是否明確,程序安排是否合理,學法指導有沒有滲透,學生的技能有沒有得到培養”等方面去評價。我們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評價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很少甚至沒有考慮到從學生方面去評。這些都是為教師量身定制的,關注點也都是老師,這無形中就會讓教師傾向于“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要想真正將學生推上課堂的主角,教師的觀念還需再革新,其中“以學定教”,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更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一、前提基礎:“一切為了孩子”
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水平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論,要做到“以學定教”就要力求做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近況、學習水平、興趣特長等,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以學定教”。
(一)定位學生的起點
教師實施教學工作前,都應對學生的學習起點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新的知識前,要了解學生有沒有具備學習新知識的技能和基礎,對將要學的知識有沒有一定的了解,是否掌握了部分學習內容,在一個集體中,有多少學生已經掌握了,掌握的情況又都如何。學習好的學生與學習不好的學生之間掌握知識的差異有多大。學生的學習起點該定在什么位置,在將要學習的知識中,哪些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師生合作才能完成的,又有哪些是需要教師引導和點撥的,等等。教師充分了解了這些內容,了解了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才能有計劃、有目標地確定教學的起點,做到有的放矢,準確估計教學的起點。例如教學《父親的菜園》,學生可能只從“父親真偉大”“我真佩服父親”“父親的精神值得我學習”等表面認識學習;然而通過教師的有效啟發和指導,學生深入悟讀與自主探究,緊緊扣住最令人感動的地方——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學生就能夠從內心真正地感受到父親身上的那種堅毅、自信和勤勞的品格,進而更深一步地懂得: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氣餒,只要永遠保持自信,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二)摸清學生的特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教師要學會去挖掘學生的潛力,將他們的興趣激發出來,將他們的特長發揮出來。教師準確掌握了學生的個人特點,在教學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規劃學生的終點
學習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上將學生需要的知識全都教給他們,更多的時候要靠學生自己自學。教師要為學生的長遠規劃做打算,教給他們一定的學習方法。由于每個人的特長不同,學習水平不同,并非某一種學習方法就適應所有學生。教師在平時多觀察學生,針對他們的特性盡量制定適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真正做到為學生的一輩子著想。
二、基石奠定:“朽木可以雕也”
(一)明確學習內容,播撒智慧種子
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不同,他們的學習內容也不同。對低年級來說,他們的學習內容是基礎的,是基本的。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也從基礎上升到有一定難度的,旨在各種不同的學習階段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接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以古詩為例,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閱讀淺易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而在第三學段,不僅要求學生會讀,更要讀出詩文的聲調、節奏,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而且還要求會背誦。學習內容只有學習質量的高下之分,而無學習任務的多少之別。學習內容對每位學生是平等的,而每位學生的理解能力卻是有差別的,這將導致他們的學習效果不統一。但不管學生學習質量如何,在確定學習內容時,我們都應緊緊抓住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萬變不離其宗。
(二)把握教學目標,呵護希冀新苗
開展教學工作都要先確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教學目標不是隨心所欲想定什么就定什么的,目標的制定有一定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的目標一般涵蓋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等方面。例如學習《普羅米修斯》,要求學生:(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啄食、肝臟、火焰、噴射、違抗、火種、雙膝、敬佩、懲罰、氣急敗壞、驅趕、領袖、造福、狠心、驅寒問暖”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勇敢和獻身精神。(3)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能夠抓住有關語句揣摩人物的心情。(4)學習復述課文。當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對各個目標達成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不可隨意地拔高或降低。所以,教師在實施教學時目標一定要準確把握,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三)找準重點難點,修剪希望枝葉
學生使用的教材是精心設計挑選的,課程標準是各項教學工作的依據,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此為基點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各個學習階段的目標不同,那么學習的重難點也會有所差別,在各組不同的課文中,教學的重點難點也不盡相同。在實施教學行為前,如果教師不吃透教材和課標,很容易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到位,隨便拔高或降低要求,一味遷就學生,那么學生在學習上也將很難突破。從各個學段來看,總體目標似乎沒有什么多大的區別,但單個目標卻是螺旋式上升,重難點也隨之改變。以寫作為例,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用生活中常用到的詞語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的認識和感想,能使用簡單的標點符號,這一學段的重點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而在第三學段,不僅要求學生寫出真情實感,還要字通句順,行款正確,并且有了一定的字數要求和速度要求。所以在教學中重難點要牢牢把握,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具體涉及每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更需精準把握。例如詩歌是為朗讀而寫,詩歌只有朗讀出來,才完成了它的全部生命。因此學習詩歌《延安,我把你追尋》的關鍵是:朗讀教學,要讓學生讀出味來。詩歌是為抒情而寫的,只有靜心體味了,才實現了他的精神涅槃。因此,教學重點是:在朗讀中感悟,碰撞作者那熾熱的情感。詩歌也為說理而寫的,只有互動交流了,才領悟了他的通達睿智。因此,教學難點是:在互動中論辯,知曉作者那深遠的寄托。
三、過程開展:“痛苦并快樂著”
學習的過程說到底是知識構建的過程,是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品質涵養的過程,建構知識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對知識進行解構,知識的建構是一個“建構—解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沒有解構就沒有建構,對學生而言,由于受種種因素的限制,無法進行獨立的知識解構,需要老師的指導,“以學定教”實質上就是根據學生的身心規律及其學習情況,科學地進行以教助學的過程。
(一)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有效地排列教學中各個環節的先后次序,這就是教學流程。但難就難在教師該如何安排教學環節,一般來說教學環節設計應遵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則。在當前,“以學定教”的教學流程有兩種呈現方式:一種是由洋思中學校長蔡林森創造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它的流程大抵是由“呈現目標—有指導自學—檢測自學—教師講解—當堂訓練”等環節組成,這種“定教”是在教學中臨時制定的。另一種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摸索出的“以教導學”的語文導讀模式,這種模式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掌握,再根據教師事先的經驗進行定教。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流程,在安排時必須緊緊圍繞學生的“學”的需要,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指導和幫助。例如學習《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和平與戰亂的對比中,在具體的歷史數據中與文本產生共鳴;在聲像情境中實現文本、誦讀、想象、情感的有機整合;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內化為自己鮮明的情感,在遷移寫作中催生心靈的震撼。
當然,一個班的學生群體不可能是相同的,學習品質也是不一致的,他們之間總存在著許多差異,教師在安排教學流程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習品質差的這類群體,幫助他們彌補知識能力的
不足。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征和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例如第一學段的識字教學,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識字寫字是學習的重點,教師在教學生識字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可以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也可以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與普通話和拼音結合起來,盡可能將識字教得生動有趣,學生學得快,記得也牢。再如在教學閱讀理解時,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品質,這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教。鼓勵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去實踐,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抓住閱讀內容的字、詞、句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感受人物的精神也可以從朗讀中體現出來。抓住人物說的話,指導學生入情入境,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有,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在教學方法中要適時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并且還要進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該如何識記、如何理解、如何概括、如何分析等,這些都應引起教師特別重視,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以學定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以教輔學”的作用。
四、目的明確:“教是為了不教”
(一)“少”教“多”學
我們習慣上認為教師講解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學得就越快越好,教師帶領著學生做總比學生自己摸索來得快些。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學生是課堂的主力軍,教師應起組織作用。開始上課時,教師可準確出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出明確的自學要求,將自學什么內容、多長時間并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自學以后教師再進行點撥教學,對學生已經會了的內容不教,學生不會的也不必急著教,盡量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讓已經會了的學生先講,講對了的就不必重復,講得不夠深刻的老師補充,講錯了教師更正。這樣,教師講的就少了,相應的學生的思考時間就多了,也學會了自主摸索去學習。
(二)以“兵”帶“兵”
由于學生的學習品質不同,他們對課堂上的知識理解也不盡相同。特別是有些學困生,他們往往跟不上別人的腳步,對這部分學生教師一般在課后要進行單獨輔導,這樣下來,教師的負擔和壓力都會增大。教師可以專門挪出一點時間,針對學生在自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練習中的錯誤,開展“兵教兵”“一對一”的幫扶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解決學困生在學習中碰到的困難,還可以促進優秀學生的提高。優秀學生想要幫他人,自己就得充分理解自己將要教的內容,并且在平時的學習上也有了緊迫感,還能清晰地把自己理解的內容表達出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提高,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呈現出一種雙贏的局面。
總之,“以學定教”是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基礎,以科學的學習規律為依據,以學生的身心規律及學習情況來確定教師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遵循相應的教學原則,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模式中轉變過來,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身心素質和諧發展。因此,“以學定教”的前提是“以教查學”;“以學定教”的基石是“以教定學”;“以學定教”的過程是“以教輔學”;“以學定教”的目的是“以教促學”。
參考文獻
[1]何建芬.以學定教,踐行深度生本[J].課程教學研究,2013(4).
[2]鄭志剛.以學定教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研制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3).
[3]陳木金.以學定教的課堂評價與教學改進[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5(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