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平遙縣博物館為例,闡述了縣級博物館在“一普”以后發展的多元方向。
【關鍵詞】縣級 博物館 發展方向
為期4年的平遙縣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告一段落,平遙縣共有5個國有收藏單位參與了此次普查,錄入文物總數1041套2169件。通過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以及“三普”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基本掌握了全縣文物資源情況和價值,健全了文物登錄備案機制和文物保護體系,擴大了文物保護范圍。“一普”以后,如何利用普查數據進一步促進文物資源整合利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發揮文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的積極作用,是縣級博物館需要探索的方向。
一、平遙縣博物館基本情況
(一)概述
平遙縣博物館位于平遙古城內東大街109號,國有事業單位。在編人員10名,經費主要由政府投入。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估為三級博物館。博物館建筑面積2632.6平方米,展廳面積2464.92平方米,陳列內容由清虛觀的道教文化、平遙縣域史文化及歷史珍品三部分組成。2016年參觀人數為14.754萬人次。
(二)藏品構成及現狀分析
參與普查的516套1326件藏品共有17類,占全部類別的48.57%。甲骨、文具、漆器等屬收藏空白(見表1)。
按完殘程度統計(見圖1):完整的51套64件,基本完整的303套1099件,殘缺的112套113件,嚴重殘缺(含缺失部件)40套40件,標本化石10套10件不計。
按保存狀態統計(見圖2):158套191件不需修復,282套1058件需修復,55套55件急需修復,11套12件已修復,標本化石10套10件不計。
通過上述數據可知文物保存狀況堪憂,需修復的藏品占藏品總量的55.7%,急需修復的藏品占藏品總量的10.9%,不僅數量大而且類別多,說明縣級館藏文物保護措施落后、手段單一。而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需的資金支持和必要的技術支持。
(三)陳列展覽及庫房建設
平遙縣博物館于1996年在清虛觀舊址的基礎上籌建,2006年5月25日清虛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遙縣博物館共有文物展廳10間,當時因地點的不確定性及資金制約,大都是在原有的古建筑內用鋁合金框架和玻璃做了一些隔斷,設施極其簡陋且存在爆裂隱患。無專業的展柜,展覽條件簡易,展廳沒有空調和微環境調控設備。其中國家一級文物紗閣戲人和三級文物水陸畫長期裸露于惡劣空氣環境中,已經出現翹曲、干裂、霉變、蟲害等現象。
平遙縣博物館沒有專設的文物庫房,只是借用原清虛觀玉皇閣的次間作為臨時保管處。次間配有部分普通木質柜架,但無文物專用安全儲藏柜架,庫房面積狹小,有些文物就地存放。保存環境夏季潮濕酷熱,冬季干燥寒冷,造成文物被氧化、腐蝕,有機質文物出現發霉生毛現象。文物展廳和臨時保管處都缺少專業溫濕度和空氣質量檢測設備,珍貴文物缺乏專用文物保存囊匣的保護。無論展覽形式還是庫房建設,都因陋就簡,與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地的要求極不相稱。
二、縣級博物館發展方向
“一普”不僅摸清了文物家底,更讓我們了解到縣級博物館的生存狀態。縣級博物館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首先應當完善基礎設施,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文化資源的再生能力;其次加強館校合作,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觀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發揮好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最后還應當大力支持發展文創產品,激活地方手工技藝,進一步推動挖掘文物價值內涵。
(一)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文化資源的再生能力
縣級博物館的資源重在藏品,因此優化博物館資源配置首先應利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充實藏品類別,開拓藏品征集渠道和途徑,加強藏品管理,加快藏品修復進度。
1.更新數字化設備
近年來博物館逐步更新了部分數字化設備,利用互聯網做了一些宣傳,如建立網站、開通微博。真正適合博物館藏品陳列展示的數字化設備還包括庫房環境監測設備、安全管理設備、社交媒體、移動工具等。庫房環境檢測設備可以對藏品保存狀態進行實時監測以確保藏品安全,同時為藏品修復提供詳實的數據依據。移動設備中GPS的應用可以根據觀眾的位置移動為其提供獨特的信息傳遞方式和服務。從講解員手持式干電池喊話器到腰圍式精巧團隊講解擴音器,再到如今輕巧、優雅的免干擾式團隊講解器,不斷升級的數字化設備,可以更好地向觀眾提供高質量的解說服務。隨著平遙縣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多語種語音導覽設備的增加也是勢在必行的。
2.博物館APP應用
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利用智能手機開發博物館APP,不僅可以擴大觀眾規模、增加參觀者的數量,還可以提升觀眾與博物館進行互動交流的意愿和頻率。如果將博物館藏品以手機APP中的手游形式加以推廣,觀眾通過在線游戲模擬就可以了解和感知博物館豐富的展品以及展品背后的歷史文化,也是一種有益于知識增長的學習方式。因此,推進博物館APP應用是提高觀眾對博物館興趣和滿足觀眾需求的重要舉措。博物館肩負著教育的責任,追求新技術的應用,目的是提升觀眾的藝術品鑒能力和歷史文化認知水平。
3.利用數據建立智能化博物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將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博物館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社會機構,其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功能都承載著公眾對博物館最直觀的感受。要將互聯網、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以及更多相關的人、物、環境鏈接起來融會于整個智慧博物館體系,搭建一個完整的動態化、智能化博物館生態系統,讓藏品資源優勢逐漸成為縣級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讓博物館成為全縣重要的旅游資源。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3.2%。互聯網信息技術必將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的變革。“互聯網+”時代,縣級博物館應積極地立足自身地域特色,瞄準一系列新的趨勢和新的熱點,把有限的資源做到社會影響最大化,承擔起向公眾傳播科學、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讓博物館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實現跨越式、可持續性發展。
(二)加強館校合作,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普”讓我們摸清了各縣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利用國家可移動文物數據信息平臺使各博物館之間互通有無,可尋找各級博物館中與之相匹配的藏品,分門別類地策劃一些專題展,讓館藏文物盡可能多地與觀眾見面。不僅提升了博物館的展陳水平,還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由單一的收藏研究機構逐步向多元的、功能性博物館轉變。
同時,加強和各大院校合作,建立“博物館+教育”的合作模式,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博物館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開發不同主題的課程,不斷深化博物館公共教育內容,形成各大院校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的長效機制。讓青少年們喜歡來、待得住、還想來,讓藏品“活起來”“動起來”,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促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
(三)發展文創產品,激活地方手工技藝
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依托館藏資源,挖掘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開發藝術性和實用性有機統一的文化創意產品,激活各縣地方手工技藝的研究與生產并將其收藏入館。將博物館建成集參觀學習、旅游及文化創意、文化休閑產業的智慧集散地,和了解各縣文化、歷史及非遺技藝的第二課堂,不僅可以提高參觀者的興趣,而且還能滿足參觀者多方面的需求,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
有文化的城市應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面向未來的文化理想。縣級博物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坐標和象征,無疑是城市記憶的濃縮。“一普”以后縣級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是多元的,機會與挑戰是并存的,博物館只有不斷優化資源配置,積極進行地方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動文化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平遙縣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平遙縣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R].晉中:平遙縣文物局,2016.
[2]張澤偉.未來五年博物館行業發展技術、趨勢與挑戰分析[EB/OL].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150910-e4f7e39d.html,2015-09-10/2016-12-10.
[3]安來順.博物館與公眾:21世紀博物館的核心問題之一[J].中國博物館,1997,(04):17-27.
李新華 平遙縣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