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嶺
摘要:煤礦企業黨建工作在我們黨中具有很大的政治優勢,曾在正黨的十七大被強調,世情,國情,黨情都在發展變化,所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非常重要。而煤礦企業若想要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勢必要跟著黨的指示走,那么煤礦企業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改革創新呢?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煤礦企業的企業文化與黨建思政工作如何更好地結合展開了探討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煤礦企業;企業文化;黨建;思政;結合
煤礦企業文化是我國企業文化體系中最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在能源生產消費中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我國煤礦產量和消費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煤礦的近幾年供需總體平衡,然而結合個人多年工作經驗發現,當前的煤礦企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工作經驗,就煤礦企業存在的主要三個問題展開了分析并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一、煤礦企業文化與黨建思政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黨建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分析目前的單位發展現狀,意識不強的現象在單位的黨建工作普遍存在,并且單位發展的中心是經濟建設,單位的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被忽視。而煤礦安全穩定、科學發展的重任恰好又落在黨建工作上。目前煤炭企業面臨經濟形勢很不樂觀,如何促進煤礦邁過這個坎,并且安全又高效企業還能和諧發展,唯有推進煤礦黨建工作創新、發揮黨建工作優勢才能救煤礦企業于水火之中。
(二)政工崗位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滿足黨建工作
煤礦企業的政工崗位人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四個:一是整個企業的職工素質不高,煤礦企業的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生活配置低。二是沒有準確定位,認識不足。一些煤礦企業基層黨組織缺乏主動性和創新能力,上級黨委給他們安排的工作往往是被動完成的,創新能力薄弱。三是與中心的工作沒有達到良好的融合,一些煤礦黨建工作與礦井的安全生產以及經營管理結合有很大的間隙,容易出現問題。四是黨建活動相對單一,經?;?、規范化、制度化不夠,黨員學習缺乏主動性,對黨的政策理解不夠,缺乏民主意識等。
(三)工作缺乏凝聚力、戰斗力
個別黨支部針對企業發展的新形勢不適應,對于黨員和群眾變化、要求也不清楚,工作上也沒有突破,有的黨支部對企業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矛盾和問題時,對企業的思想教育缺乏說服力,群眾反映熱點、難點時采用的態度是漠不關心,所以造成了黨支部的威信度在群眾中并不高,部分黨員在工作中沒有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思想上更是意識淡漠。
二、企業文化與黨建思政結合存在主要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建立全新的價值觀和管理規范
為了使黨建工作得到更高的重視度,單位黨建工作得到更好的發展,可以先加強黨的領導、單位黨建工作,把單位黨建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除了把黨建工作加入到日常的工作日程中,還要加強單位黨建工作的宣傳。第二,確定黨組織在單位發展中的關系,例如確定黨組織的地位、作用單位發展之間的關系等,可以使黨建工作的發展得到推動 ,重視單位發展計劃,提高黨員積極性,發揮黨組織的監督作用和參與性,實現單位管理的有效性。第三,堅持黨的指導思想,并且利用黨的指導思想進行單位管理。第四,培養黨建工作人才。
(二)積極開展建設活動,創新工作理念
使黨和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得到落實,并且加強領導班以及干部隊伍的建設,使執行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堅持黨的領導,使其政治核心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通過開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會議,讓安全活動成為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重點,使黨員不斷提高安全意識和綜合素質。工作方法要靈活,把黨建工作思路拓寬,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煤礦黨建工作指導,追上市場發展要求,積極開拓新思路,以安全生產中心,抓好黨建促發展,把黨建工作滲透到安全生產工作的命脈之中。
(三)增強責任意識,豐富內容,鼓舞人心
找到激發支部工作活力的要點,建立三級責任制,使支部的基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不僅明確領導以及組織責任,更明確責任主體。把工作落實到支部,切實增強支部的凝聚力。強化黨員學習教育,努力形成立體化教育格局,堅持學習,探索新方法、提高有效性。拓寬黨內民主渠道,激發黨員和支部的主體意識。與廣大基層群眾談心交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新途徑。始終堅持廣泛性,原則性,長遠性,團結性。
三、小結
本文結合個人多年實踐經驗,就煤礦企業文化與黨建思政結合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探討,具體的分析了當前主要存在的問題為三點,分別是對黨建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政工崗位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不能滿足黨建工作,黨組織工作缺乏凝聚力、戰斗力,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分別是建立全新的價值觀和管理規范,積極開展建設活動,創新工作理念,增強責任意識,豐富內容,鼓舞人心。但由于本人閱歷有局限,所以未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引起廣大學者關注。
參考文獻:
[1]杜鵬云.淺析煤礦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4).
[2]余景濤.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國有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