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太
校長作為學校信息技術建設的帶頭人,不但要重視學校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且,我認為,在“互聯網+”背景下校長應該扮演好三種角色。
1.做“互聯網+教育”的開拓者
作為學校管理者,必須要保持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態度。對未來技術變革的動向高度關注,敢做“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開拓者。
在2016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第四次工業革命被定義為集合物聯網、3D打印、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融合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發展的智能型信息物理系統所主導生產的社會結構性革命。那么,學校管理者就需要根據現有的經驗,判斷未來教育技術可能出現的改變,充分地認識和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這些概念和技術應用。
基于以上的認識,學校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會放在三個方向上,即信息化基礎環境的建設,如校園網絡環境持續升級、校園數字平臺資源持續完善等;重點信息化項目的建設與開發投入,如走班制下的排課系統、師生互動社區建設等;大力扶持特色信息項目,如STEAM課程、AR/VR虛擬現實教學等。
2.做教育的整體變革者
學校管理者在保持敏銳前瞻意識的同時,還應該時刻保持理性,遵從教育規律,明確“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的整體變革,敢做“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育的整體變革者。
應用先進技術并不等于有先進的教育內容和先進的教學方式,如果不將先進的技術與優質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融合起來,是不能夠產生真正的優化作用的。“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在于,教育與技術的結合絕不是一個物理變化,而是一種化學變化,其結果是產生新的教育內容、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成果,因此,“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的整體變革。
3.做實驗型的創新者
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戴維·蓋倫森認為,我們的社會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創新類型,即概念型和實驗型。他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一方面,概念型創新成就了年輕的天才,而實驗型創新成就了年長的大師;另一方面,概念型創新者在年紀大了之后,很容易受到長期積累的經驗的影響,思維定勢可能會讓他們在年長的時候陷入自我重復,而實驗型創新者,雖然取得成就比較晚,但是他們能通過不斷的試驗發現新的觀念,創新能力比較持久。
概念型創新者是想出一個創意,然后動手去執行;實驗型創新者是通過反復嘗試來解決問題,在過程中不斷學習和變化。如果說概念型創新者像短跑運動員的話,那實驗型創新者就是馬拉松選手。我認為,在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工作方面,中小學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應該循序漸進,做一個馬拉松式的選手,也就是實驗型的教育創新者。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