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與優質是當前中國基礎教育的兩大價值取向。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北京市教委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13所民辦教育機構參與101所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以下簡稱“民參教”項目),以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促進首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北京市協同民辦教育開展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理念。“民參教”項目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實踐探索,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舉措,是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新探索。
加強領導、編制工具、過程指導、及時總結是北京市推進“民參教”項目的重要行動策略。項目組在實地考察、政策研究的基礎上,研制了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改革的評價方案。這是我國目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購買民辦教育資源參與公辦中小學教學改革的第一個操作性評估工具。項目組先后安排了十幾次深入項目學校的調研考察活動,了解“民參教”項目的實際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現場指導、提出建議,為進一步完善項目實施提供了依據。項目組也為區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了專業、科學的評價工具,指導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民參教”項目進行科學評價。在此基礎上,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科學全面地掌握了“民參教”項目的實施情況,為進一步完善優化項目績效打牢了基礎。
“民參教”項目是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新舉措,在推進過程中我們逐步總結了北京市“民參教”項目的經驗和特色。
“三級四維”,項目管理越來越規范。市教委委托北師大項目組實施全程研究、監控、評估、指導,形成了“三級四維”管理模式,管理程序、方法越來越規范,保證了政府資金投入的有效回報。“三級”是指市、區、校三級管理。市級是由市教委和北師大項目組整體統籌管理,每年部署工作,中期現場檢查,學年集中評估,形成了市級全程監控管理的機制,帶動了區級和校級管理。區級是由區級教育行政部門成立項目領導小組,統籌區域項目學校管理,組織民辦教育機構與學校對接項目內容,加強過程監控和協調,統籌管理區級項目經費。校級是項目實施終端,主要負責落實具體合作對接方案,履行甲方責任和義務,確保項目有效實施。“四維”是市級統籌評估、區級組織對接、校級甲方落實、機構乙方履責。“三級四維”管理機制確保了該項目的有效實施。
五方認可,合作效果越來越滿意。項目實施三年來,項目相關主體始終高度關注實施效果。市級、區級、校級、學生和家長五方都是項目的利益方,民辦教育機構提供的服務始終被五方關注。
六種形式,參與領域越來越豐富。項目實施伊始,所涉及的主要是學科教學,而且主要側重于英語學科。隨著項目的推進,涉及學科越來越多,除英語外,還涉及語文、數學、書法、演講、藝術等學科。民辦教育機構還以六種形式直接參與學校教學改革,包括學科教學、教師培訓、學科教研、考試指導、課程拓展、編寫教輔材料。其中,教師培訓及輔導共3萬余課時,社團及校本課程5萬余課時。
項目實施以來,新東方、好未來、學大教育等13家民辦教育機構參與到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通州、昌平、大興、平谷10個區共101所中小學的學科教學改革當中。民辦教育機構共投入教師600余人,開設課程近18萬節,覆蓋學生約4萬人,市級共投入經費近9700萬元。
民辦教育機構和公辦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在項目中優勢互補、揚長補短,從最初的個別學科教學,逐步發展為多學科、多領域、多形式、多范疇供給服務,在學校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改革、教學資源改革、教師培訓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發揮了促進優化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雙方相互理解,合力深化教改,學生學業成績大幅提升,就近入學得到全面落實。家長也非常滿意,既減輕了課外輔導補課的經濟負擔,又享受到優質教育。
經過三年的推進,項目的認可程度不斷提高。68%的教師認為“民參教”項目能夠促進學校的發展;74%的教師認為該項目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74%的教師認為該項目有必要繼續開展;91%的學生喜歡民辦教育機構老師上的課。
“民參教”項目是一個創新行動,在認識與實踐對接、師資優化與統一、經費持續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初步的成果證明這一舉措對于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后,該項目還需進一步厘清政策思路,加強過程管理,規范經費標準,確保新的改革項目持續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