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位程
【摘要】新課程理念進入教學,使得課堂發生了變革。小學語文的評價方式如何,對孩子的語文學習至關重要。正確可行的評價方式可以指導、激勵他們學習,并對其學習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評價方式應具有多元性。本文從固有的評價方式與創新評價方式兩個方面對優化評價方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作業評價方式;學生互評與自評;家長參評;成長檔案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固有的評價方式:作業評價一直貫穿整個教育的始終,老師可以通過作業直觀評價學生的課堂效果,正是由于其基礎性,我們更應當優化其方式,使得它適應于當代教育的需要。其優化應從兩個主體入手,即學生和老師。除了固有的評價方式,新的評價方式也是教育發展的推動力,其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在學習中得到發展,思維得到鍛煉。因此加入新的評價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對評價方式的創新可以加入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參評和建立成長檔案袋等
方式。
一、固有評價方式:作業評價方式的優化
(一)學生主體:作業的反思與總結
在以往的教育中,學生對于作業的態度是:把作業當作老師布置的任務,只注重結果的對錯。這樣缺少了對作業的總結和反思,沒有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還會造成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后果。尤其是語文學習,更需要總結與反思。因此我們應當優化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來說:作業批改完成后,學生應該主動對作業進行反思和總結,改正錯題。正是通過這些,同學們才可以更好地理解重點知識,總結學習的規律。學會了總結與反思,學生便可以更加主動學習、自主學習。
(二)老師主體: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老師在批改作業過程中,如用優、良、中、差,勾、叉等方式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會使得孩子得到的評價是千篇一律的,這會慢慢喪失學生對作業的理解和熱情并對作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老師應當改變批改作業的方式,批改作業并不是簡單的結果核對,并不是統一化的答復。老師要減輕對統一化的看中,加強差異性的培養。如在批改作文時要多關注學生情感的表達,并給學生一些鼓勵和建議,把學生當作朋友去傾聽他們的訴說,不過度關注學生的作文能得到多高的分數。這種差異性體現在:通過作業可以看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可以看出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思維能力。而老師要更多注重學生作業的優點和缺點,對其優點進行表揚,對其缺點不過分苛責,應以鼓勵的態度幫助學生學習,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創新評價方式
(一)家長參評
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啟蒙師和領導者,學校并不是把孩子放到一個地方脫離家長的教育,加強家長與老師的聯系,即加強家庭與教育的聯系。讓家長加入孩子的學習,也有利于增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使他們有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家長參與孩子的評價,加強與老師的聯系,并不是單一地從老師那里得知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是能感受到孩子學習與成長變化的點點滴滴,能更加切實地感受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心理路程的變化,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二)學生自評與互評
學生自評在于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通過自評,學生能漸漸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取長補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主動加以改正從而完善自己。發現自己某方面的優點,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和努力,使自己的優點成為優勢,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
學生互評是同年齡段孩子間的相互評價。這種評價更易于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模仿別人的愿望較強,互評讓孩子發現別人不同于自己的地方,并去模仿同學好的方面,不斷地完善自己。
(三)建立成長檔案
評價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建立檔案是對孩子學習成長軌跡的記錄和評價,是孩子自我反思、總結、成長的依據,也是老師和家長評價孩子的客觀依據。在成長檔案上可以加入老師對孩子的表揚、評價,及通過舉辦詞語接龍,作文比賽等給學生發放的小紅花、五角星,以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獎狀,表彰甚至是自己的心得體會都可以記錄在上面,也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主動,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語文學習要注重知識點的積累,而這些知識點往往都需要死記硬背,這對小學生來說是困難的。因此通過將一些知識點記錄在檔案上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方式的新奇,改變了重復記憶的枯燥性,使孩子學習更加有效率。
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注重其個性化發展,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快樂健康地學習。評價便是其成長過程的監督體系,合理合適的評價方式能夠激勵、促進、引導孩子學習,及時更正孩子在學習中犯的錯誤,為孩子的學習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當通過實踐積極探尋適合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推動教育體系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李艷玲.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優化評價方式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5(9).
[2]杜麗娟.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評價方式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
[3]張利爽.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J].學周刊,2013(11).
[4]陶哲.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J].才智,2012(24).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