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均全
【摘要】微習作具有“言文微小,寫作即時” 等特點,即時的觀察,即時的心境,即時的感受,即時的表達,能真正讓兒童的習作成為“我手寫我心”。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積微成著的過程。微習作,耗時少,針對性強,減輕學生動筆的壓力,消除習作的畏懼心理,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
【關鍵詞】微習作;微內容;微形式;微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微習作”作為一種小型習作,可以及時地記錄一天中的一個情景、一件事、一小段隨感等。它具有“言文微小,寫作即時”等特點,即時的觀察,即時的心境,即時的感受,即時的表達。微習作耗時少,針對性強,減輕學生動筆的壓力,消除習作的畏懼心理,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風吹水動微波起,處處文章處處文。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積微成著的過程,微習作,能讓習作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微內容——凡景小事皆入文
在小學三年級孩子的生活中,有著許多有趣見聞、多彩的生活體驗。若不留意,稍縱即逝。微習作的最大特點是“小”,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發現生活的小事,及時記錄。
(一)身邊微景物,采自然之五彩斑斕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最細微的事物里也會有一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讓我們去發掘它。”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哪怕多么細微的事物都吸引著他們去觀察,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到大自然去,讓大自然美麗的景色陪伴他們感染他們,當他們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多引導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景物,關注周圍自然景觀的細微變化,用探究的目光重新審視平常熟視無睹的事物,去發現四季的輪換……即時描繪眼中的風景。孩子們在不同時間對比觀察,展開豐富的聯想,筆下的語言溫潤而富有情感。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去發現,描繪著自己眼中的美景。哪怕是三言兩語,但積少成多,厚積薄發。
(二)生活微情境,描社會之多姿多彩
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對身邊的一些精彩的事情往往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總是讓這些事情悄悄地從身邊溜走,更沒有目的地觀察和思考,也就不能從生活中收獲特別的發現。我們盡一切可能讓學生去觀察和訴說。比如,一個周末,我讓孩子特意觀察我們身邊的清潔工人是怎樣工作的,把你最難忘的一個鏡頭用一段話寫下來。學生寫到:洗手間的門上不知被哪個“調皮鬼”弄了顏料的污跡,“刷——刷——刷——”,清潔阿姨手拿著布,在門板上使勁地擦。這樣來回幾十遍,污跡才一點點變淡。她又換了一條抹布,涂上洗衣粉,繼續擦,泡沫弄到身上、臉上都有,但她一點也不在乎,直到門板只剩下淡淡的痕跡。學生把觀察到的一個小小鏡頭寫下來,小小的一段話,紀實了清潔工辛勤勞動的感動一刻,滿足了學生個性觀察、個性表達的欲望。
二、微形式——俯拾處處皆文章
微習作因為篇幅短小,學生可以多途徑表達自己的觀察和感想,隨時記錄,隨時收獲,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一)圈點批注,流瀉感悟
圈點批注,即指讀書應做到有所思,有所記,有所評。學生在課外書的閱讀中必然會有自己的領悟和見解,進行圈點批注,并可用文字適當地表達,整理自己的思想體會的同時,也就把書的內容帶入心靈深處,與作者、書中的人物進行對話交流。
(二)練筆日記,抒發心情
小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一部電影,一次旅游,一項活動,都是習作時值得擷取的好素材。寫日記有助于小學生用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豐富自己的感情世界,更加有助于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平日里我們可以鏈接生活,用幾句精準的話語記錄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進行微習作的創作,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及時捕捉瞬間習作資源,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在不經意中開始自己的習作之旅。相信通過這些微習作訓練,能夠培養一些習作方法,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三、微平臺——多元展示促自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二學段的習作要求中指出:“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可見,中年級的習作教學,“培養習作的自信心”是首位的。當學生創作出“微作文”后,教師可以立足廣闊的時空,采取以下方式搭建一個個“微平臺”,讓學生在多元展示中表達交流,培養發表意識,提升創作展示的自信力。
(一)習作微專欄
在班級墻壁上設計一個習作微專欄,展示學生的“微作文”。大家會把自己認為優秀的作文進行打印裝飾,粘貼展示。讓孩子們利用課間去閱讀、去欣賞。同時,我還在作品的旁邊留有空間,讓孩子們用便利貼在自己喜愛的佳作上寫上贊美的話,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快樂。
(二)課前微分享
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交流活動。我們可根據學生“微習作”創作的情況,每天利用語文課的前三分鐘,挑兩三名學生展示自己的“微作文”。這樣,既拓寬了展示的渠道,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三)Q群微展示
我們可以利用班級Q群創設習作空間,孩子自主地把自己的微習作在qq空間里發布,創造展示交流平臺,同學、家長可以跟帖評價。在網絡環境下,學生作文的讀者群變寬泛,一改過去教師作為學生作文唯一讀者的現狀,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都有一種表達的需要,“微作文”則減輕學生動筆的壓力,消除習作的畏懼心理,給他們搭建了一個自由表達的平臺,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一篇篇語言新鮮、內容活潑的“微作文”,記錄學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流露他們的真情實感,一點一滴地吸收,慢慢累積,引導他們用心雕琢。風吹水動微波起,處處文章處處文。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就是積微成著的過程。微習作,為長篇幅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讓習作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薛桂平.關注微寫作指導,讓習作變得鮮活[J].語文教學通,2015(Z3).
[2]沈建軍.微寫作:語文教學的生長點[J].語文學習,2015(6).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