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暉?李軍昂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高創新成效源于創新主體的創新意識、創新意愿和創新能力三者的有機結合”,指出企業應著眼于此——統籌規劃創新、構建創新環境、保障資源配置——展開有效的創新管理,必能獲得持續和理想的創新成效。
關鍵詞:創新成效;創新意識;創新意愿;創新能力;創新管理
“創新”幾乎長期位居高頻度用詞排行榜前列,各類創新活動鋪天蓋地,但為何同樣“高度重視創新”的企業的命運卻是大相徑庭?筆者認為,企業具有的創新意識、創新意愿和創新能力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高效的創新行為,決定著最終創新成效
的高低!
一、創新意識、創新意愿和創新能力共同對創新行為產生影響
■創新的意識:即如何看待創新——對創新的實質、必要性、方式以及范圍等重要因素做出的判斷;
硅谷最著名的未來學家凱文·凱利稱“創新常常需要顛覆自己建立起的規則”,從不會有固定的“標準”答案。
日前在某企業創新精神具象物的征集活動中,“變色龍”入選前三。筆者認為,如果從創新的本質——即積極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主動調整、優化自身以謀求生存和發展的角度評判,變色龍是當之無愧的首選。
創新意識不足,表現在對創新的本質和必要性缺乏正確把握,總是按部就班、不愿開拓變革;另外,還可能表現為認可“創新”,但對創新的實施路徑和方法了解不夠。主觀認識不到位,會對企業的創新造成持續、深刻的不良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企業的創新意識、創新的視野,決定了企業創新甚至是發展的最可能邊界。
■創新的意愿:即創新的主觀愿望。
從認識創新到實施創新,中間還有個主觀愿望起著重要作用,決定著創新究竟是“隨便做做”還是“全力推進”。總是糾結于:“這事兒很該做,但做到什么程度好呢?做起來又費勁又可能見不到什么效果,吃力不討好,暫時還是算了”——就是典型的有意識但無意愿或意愿不強的表現。
很顯然,如果不是基于創新主體的創新自覺,僅依靠外部強制要求是難以獲得理想收益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激發創新主體的主觀意愿,是促進創新主體能力發揮的重要著力點和加分項。
■創新的能力:實施創新所具備的客觀技能和資源。
認為應該創新,也愿意去創新,但不知該怎么做或是怎么都做不好——也就是創新的意識和意愿都很強,但能力不足;看得不準或是缺乏強烈愿望,本身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也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也就是主觀上具備了良好的主觀意識和強烈的意愿后,創新主體實際擁有的創新能力就是創新成效大小的決定性因素了。
綜上,有能力但認為沒必要、有意識有能力但意愿不強、有意識有意愿但能力不足等,都是無用的,三者相互作用影響著創新主體的創新行為,最終決定企業獲得的創新成效大小。
二、圍繞“創新意識、意愿和能力的有機結合”實施創新管理,是提升創新成效的有利保障
理清了造成最終創新成效差異的根源,創新管理的改進就有了方向。企業的創新管理,須圍繞創新主體的創新意識、創新意愿和能力的有機組合展開,將創新管理的焦點聚集于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強化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意愿、提升創新能力。
具體而言,企業層面的創新管理應以創新意識、意愿和能力為焦點,從統籌規劃創新、創新環境的營造、創新資源的配置三個主要方面,實現企業的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要素的管理。
(一)統籌規劃創新。首先,通過細致的分析,明確未來一段時期企業的創新定位、創新模式、創新主體、創新目標,在關鍵問題上做出抉擇:是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還是內外聚合創新捆綁,是持續創新還是顛覆式創新,是打造系列新產品、強化新功能還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等;而后對接這些要求,確定企業應具備的創新意識,需重點儲備和強化哪些創新能力,并明確創新能力的獲取途徑和方式;隨后務必對創新體系的責任人、關鍵實施路徑、步驟和方法和時間節點等做出部署和安排,并關注創新文化的宣導、創新資源配置,確保創新戰略落實到位。
這個階段的關鍵是要對企業內、外的發展環境有深入地剖析和準確地把握,除了產品和技術創新的進展,還要關注行業發展形態、國際化程度、商業模式等變化,以確保創新決策的科學性和創新方向的正確性。
(二)創新環境的構建營造。“塑造創新環境是創新管理的制高點”,3M大中華區總經理余俊雄如是說。要想獲得的創新成效,創新環境的建立應充分體現出差異性,因不同的創新主體具備不同的創新意識、意愿和創新能力,企業對其創新成效的期望值也大不相同,必須針對不同的群體和創新目標,建立分層次的創新管理制度,特別是績效考評等配套制度;同時高度重視創新文化宣導、管理制度與激勵機制之間是否協調、一致,如宣傳許諾是否完全兌現,激勵的內容和形式是否起效、力度是否足夠,是否存在只重結果、并通過跟蹤創新成效的提升趨勢評估創新環境的優劣,及時加以調整和改進。
(三)創新資源調配。創新資源的配置是根據創新規劃目標和制度的要求,優化和調配各類資源,以進一步保護和強化創新意愿、提高創新能力、保障創新能力的發揮。創新資源調配是要對接創新戰略和創新環境要求,進行各類創新資源的配置,主要是要保障創新資金足量、及時投入,優秀創新人才的吸收、培養,核心創新崗位的人力供給和充足的創新活動時間,配備必要的軟、硬件手段,展開創新資源與活動的統籌等。
通過對各要素關系的分析,逐步建立協調管理員工、業務、知識、資源和環境關系的模型,做到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是提高企業效率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曉波等著.中國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創新、追趕與跨越的路徑及政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6.(第1版).
[2](美)凱文·凱利(Kelly,K)著.新經濟新規則[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6.(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