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劉冕軒
摘要:近年來,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并帶來了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的巨大變化。在最新一輪信息科技革命中,互聯網成為了時代發展的標志。互聯網已經滲入社會生活各領域,傳統生產、生活、社會等領域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給這些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注入了強勁的血液,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社會生活各領域的“互聯網+”模式,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發展趨勢。這種席卷天下的“互聯網+”浪潮,對思想政治教育意味著什么呢?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聯網+”模式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刻思考。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模式的優勢,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動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互聯網+”的重要目標之一。高校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外,還有培養學生養成正確人生價值觀念和堅定理想信念的職能。“互聯網+”利用自身優勢與特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突出新亮點,使高校在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能,利用互聯網優勢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最大化,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創新。其次,“互聯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發展方向。“互聯網+”作為新的發展平臺,既具有目前廣泛使用的及時通信手段,又擁有許多新的互聯網技術及工作思維和模式。互聯網特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將跨行業的工作方法和模式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打破了教育行業的局限性,使之有可能成為未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發展方向。最后,“互聯網+”有利于實現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轉變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在學生個體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學生為教育對象的同時,要保證學生的主體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互聯網+”,引入師生互動機制,轉變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理論灌輸和說教,而是師生間就理論熱點、自身問題、學習生活事件等進行的平等交流和討論。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模式創新發展路徑
(一)輔導員的任選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共同完成的,班主任和輔導員是這一工作的主力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工明確,每位輔導員教師都有對應負責的任務或年級,做到每位學生都適應教師、教師要適應每位學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學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每位輔導員的年齡、專業、特長等信息公布在網上,或利用二維碼技術在系部學工辦及網站上公布,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所遇到事件的種類選擇符合的自身的教師,以此為自己解疑答惑。這能避免學生想要找教師傾訴卻不知道找哪位教師的尷尬,既尊重了學生的隱私,也節省了輔導員教師的時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建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平臺
一些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統一規范的網絡平臺,依靠各個高校的學工部門網站發布各種信息和資訊,缺乏針對性。高校要建立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利用網絡平臺針對各個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板塊發布專項信息,區分明顯,專欄專用,以此使學生及時、準確地獲取信息。平臺可以設置留言板,學生將理論問題、疑惑留言給平臺管理員,由專業輔導員給予解答。平臺可以建立教師交流區,教師針對輔導員、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實際工作能力。平臺可以建立學工領導網上接待日(周)機制,便于學生網上反映輔導員、班主任工作中的不足,提出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思想政治教育基層工作者可以在此反映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存在的問題。
(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P2P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互聯網+商貿”的模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評價體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P2P模式。整個模式以“提出需求→需求響應→解決問題→效果評估”為內核,學生可以在學工平臺上發布自己的個人需求(理論學習、問題解決等),由管理員對學生的個人需求進行響應并發布給各個輔導員、班主任教師。輔導員、班主任教師根據自身專業特長接受響應,并對學生提出的需求給予解決。如果學生對某位教師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感到不滿意,可以繼續提出需求,由其他教師負責解決,直至學生提出的需求在學生和校方都認可的狀態下得到解決。學生根據教師解決問題的滿意程度給予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的評價,最終折算成相應分數列入輔導員、班主任年底考核加分項中。
(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包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涵豐富,涉及領域廣,如心理、就業、人格培養、學業指導、貧困生資助等。主要工作應由系部輔導員、班主任完成,這有利于保護學生隱私、工作信息的上傳下達以及操作的可控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輔導員、班主任往往會承擔一些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大但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所以,高校可以借助互聯網,把這部分工作外包給其他單位,既可以外包給學校其他部門,也可以外包給社會上的企事業單位。經學院評估認為可以外包的工作項目通過互聯網發布外包信息,經招、投標進行公平、公正、公開地評審。這些工作項目外包給其他部門或企業的專業人員完成,能減輕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壓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三、結論
總之,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走向“互聯網+”模式。這是迎接社會發展和技術革新所帶來挑戰的必然之路。必須積極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模式,才能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偉大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2015-07-04日.
[2]馬化騰等.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