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榮生
摘要: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發出的《踐行“四向四做”,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倡議書,是新聞從業人員新時期的職業標桿。要做到“四向四做”,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將思想統一到“四向”上,將行動落實到“四做”上。具體來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做到政治堅定;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到引領時代;堅持正確的新聞志向,做到業務精湛;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做到作風優良。
關鍵詞:“四向四做” 政治方向 輿論導向 新聞志向 工作取向
今年4月12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向全國新聞工作者發出《踐行“四向四做”,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倡議書,希望廣大新聞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四向四做”為職業標桿,努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2016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九屆理事會全體代表和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獲獎者代表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四點殷切希望。總書記的這次重要講話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新概括,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追求做出了新論述,與“8·19”①“2·19”②等系列重要講話一脈相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工作者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針。
廣播電視是重要的宣傳媒體,承載著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大任務。我們要在思想上遵循總書記提出的“四向”要求,要以具體的行動落實總書記確定的“四做”目標。
政治方向是“主心骨”,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做到政治堅定
政治方向是靈魂,是主心骨。什么是正確的政治方向?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把黨性和人民性統一起來,二是體現“黨媒姓黨”的政治本色。
關于黨性和人民性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為什么是統一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黨執政興國反映人民的需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黨性既是階級性,也是人民性,它是整體的、長遠的和本質的人民性。③雖然黨性和人民性在理論上、邏輯上是統一,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做到,能夠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2009年,鄭州市規劃局原副局長逯軍面對記者采訪,竟然質問記者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從而引發了一場言論風波,逯軍也因錯誤言論被停止工作,深刻反思、接受調查,教訓是深刻的。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統一的內涵,才能在新聞實踐中保持正確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是立場問題,是為誰服務的問題。廣播電視媒體是黨和群眾的耳目喉舌,為黨和政府發聲、為群眾代言,是我們必須肩負的責任。只有真正做到站穩立場,心系人民,才能準確回答“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重大而根本的問題。
關于體現“黨媒姓黨”的政治本色。廣播電視媒體是黨的重要輿論工具,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幟鮮明,在重大原則問題上要大膽發聲。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要有政治紀律、政治規矩,要有陣地意識、亮劍精神。在具體的新聞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善于辨別個別真實與整體真實、一時轟動與長久效應、文化傳播與意識形態斗爭,每一次發聲都應著眼于鞏固政權、擴大陣地,維護根本利益,以愛黨護黨為黨為宗旨,以利黨利國利民為標準,以正面正確正能量為追求,不斷夯實黨執政的思想輿論基礎。④
堅持“黨媒姓黨”要有思想上的定力。當前,在看到意識形態領域形勢整體向上向好的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復雜情況的干擾。特別是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國內外廣泛關注,各種思潮會趨向活躍,競相登臺發聲,敵對勢力往往“逢會必鬧”,干擾破壞活動會更加頻繁。比如制造各種政治謠言,以“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為幌子來歪曲我們的黨史國史軍史,從而達到否定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總之,這段時間,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將會易發多發,斗爭會更趨復雜尖銳。出現這些問題,都與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弱化中國的政治圖謀密不可分。面對當前西方敵對勢力咄咄逼人的攻勢,習近平總書記在“8·19”講話中曾經連發六問,這“六問”至今讀來仍是振聾發聵。因此,我們在意識形態斗爭中要理直氣壯,敢于斗爭,敢于亮劍。
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處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一線,在面對錯誤思潮和言論時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決不給錯誤言論提供傳播渠道。同時,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準確傳播黨的決策和主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而進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振奮精神、激勵斗志。
輿論導向是“風向標”,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做到引領時代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輿論導向。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堅守媒體人職責,把弘揚主旋律的責任自覺扛在肩上,特別是在眾聲喧嘩的輿論格局下,更要把弘揚主旋律作為新聞宣傳的主線和底色。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發展論壇發表演講時,引用了英國文學家狄更斯的一句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從國際來看,我們處在一個矛盾的世界當中。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迎來周期性復蘇,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貢獻突出,但各經濟體仍面臨隱憂和風險。從國內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化改革的力度增大,矛盾問題、風險沖突必然疊加。“三期疊加”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適應新常態對經濟形勢作出的重要判斷,具體指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這個階段,改革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不可避免地要折射在人們的心理層面,容易引發社會心態波動,甚至滋生負面情緒和極端心態。作為主流媒體,我們要當好“風向標”。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并及時發出警報。我們要加強宣傳闡釋和輿論引導,當前要重點引導群眾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防止片面夸大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挑戰,尤其要防止炒作通貨膨脹、人民幣貶值、房價暴漲暴跌、資本外逃、民間投資增速放慢、“死亡稅率”等話題。我們要重點做好經濟發展形勢的宣傳,著眼促進改革發展穩定,主動設置議題,加大引導力度,圍繞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多做解疑釋惑、疏導情緒的工作,多做增進共識、增進團結的工作。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政治敏銳性,必須注重把握宣傳的“時度效”。所謂“時”,就是“先聲奪人”,做到“全時”“即時”,要第一時間報道,第一時間求證、解讀、評論。這就是傳播學上的首發效應,時效決定成效。所謂“度”,就是理性發聲,把握力度、分寸。不能“五失”,即為取悅受眾而“失向”,為盲目介入而“失準”,為吸引眼球而“失真”,為過分渲染而“失范”,為刻意迎合而“失態”。所謂“效”,即繪聲繪色,講究效率、實效,做到群眾口碑好、社會共識強。總之,“時度效”是一把標尺,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提供了衡量標準。新聞報道要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廣播電視工作者應該發揮好社會瞭望哨的作用,站在時代潮頭,傳播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更好凝聚共識,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強大的思想輿論支持。
新聞志向是“定盤星”,要堅持正確的新聞志向,做到業務精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新聞志向,提高業務水平,勇于改進創新,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新聞工作者成長成才規律,指明了奮斗發展方向,對新聞工作者在傳媒格局、輿論生態、媒體形態巨變中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增強專業意識、融合意識、創新意識,起到了“定盤星”的重要作用。
目前,有的媒體在報道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也折射出一些新聞工作者應有素質的缺失。這些問題包括:一是克隆。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導致媒體內容同質化嚴重,出現了許多“僵尸產品”,既浪費了大量資源,又沒有產生良好的傳播和社會效果。二是失真。為了追求新聞時效以犧牲新聞真實為代價。比如2015年3月18日晚上10點左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媒體賬號搶發了一條由16個英文單詞組成的消息,稱李光耀逝世。國內的微博、微信和一些媒體客戶端隨即開始推送“李光耀去世”的消息,一些門戶網站快速推出相關專題報道,一時間滿眼“追憶”。但仔細查看這些新聞,所有的消息源都只是簡單的一句“據外媒”。事情很快發生反轉,一些搶發轉發的媒體紛紛道歉,聲稱消息有誤。短短20多分鐘的時間,一條虛假新聞在全球媒體引發了集體烏龍。三是獵奇。以嘩眾取寵的手段追逐所謂的獨家與勁爆案例,給媒體行業乃至廣大受眾帶來了價值判斷的混亂。報道內容上,萌寵、排行榜、明星八卦、奇聞怪事無所不包,這些內容的共同特點是雖然滿足了人們獵奇的心理,但極易產生病毒式傳播鏈條。四是驚悚。“標題黨”已經成為媒體圈的“公害”,不僅助推了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損傷了媒體的公信力,也損害了整個媒體行業的聲譽。2015年1月,福建網民吳某在其微信公眾號中發布了一條標題為“昨晚,石獅,震驚全國!一家34口滅門慘案!轉瘋了”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中被廣泛轉發,引發了當地輿論的恐慌。其實文章內容只是一張滅鼠的圖片。隨后,吳某因涉嫌“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被依法拘留。現在這種例子時有發生,“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情緒時有彌漫,標題的作用被過分強調。五是剽竊。一方面,新媒體上存在著大量隨意、惡劣、掐頭去尾的嫁接、轉載和“洗稿”,法不責眾成為默許的規則。另一方面,維權能力弱、維權復雜、維權成本高等也是傳統媒體面臨的困境。六是媚俗。2014年10月,網上出現了“90后女孩用身體換旅行”的招募帖。有評論說:“無論新聞真假,它對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的傷害都絕不容姑息。”⑤
雖然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受眾獲取信息更加便捷,但事實已經證明,無論媒體形式如何變化,那些獲得長久流傳的作品永遠閃耀著思想之光,有著深刻社會意義。這也說明,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這就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不斷提升個人業務能力,加強對黨的政策主張的學習,多學習研究經典優秀新聞作品,改進和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思考能力,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在碎片化淺閱讀的“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更要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做新聞,力求以專業素養吸引受眾,杜絕標題黨,以創新創優為抓手,大力提高內容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
工作取向是“壓艙石”,要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到作風優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工作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發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勤奮工作、甘于奉獻,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規范了新聞工作者的行為準則,升華了新聞工作者的價值理念,對于新聞工作者正確應對國內外環境新變化、更好服務人民起到了“壓艙石”的穩固作用。關于這點,筆者用三個字來表達本人的理解。
一是“拼”字。一要“拼立場”,二要“拼現場”。“拼立場”,就是要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標看齊,堅持黨和人民的立場,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拼現場”,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
二是“實”字。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接地氣、走基層、抓活魚。腳板底下出新聞,走天下才能寫天下。要發揚“六皮精神”,即想破腦皮、硬著頭皮、厚著臉皮、餓著肚皮、磨破嘴皮、踏碎腳皮。要發揚“四千四萬”精神,即走遍千山萬水、嘗過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克服千難萬險。
三是“有”字。有什么,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優秀廣播電視作品。做到了“拼”和“實”,做到了“身入”“情入”“心入”,才會達到這三個“有”的境界。
總之,堅持“四向四做”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跟黨走,跟人民走,跟時代走,也就是與真理同心、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做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績。(作者系江西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臺長)
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簡稱“8·19”講話。
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2·19”講話。
③④傅 華:《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新聞與寫作》,2016(11)。
⑤于 洋,張 音:《新媒體監管須對癥下藥》,《商業文化》,2015(6)。
參考文獻:
1.李 芳:《自媒體不能太任性》,《新聞愛好者》,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