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彬
摘要:本文結合以多次斬獲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等國家級大獎的寧波電視臺節目《江南話語》為例,探討欄目解說詞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人文紀錄片 《江南話語》 解說 修煉
人文紀錄片在整個紀錄片家族中占有重要位置,誠如資深紀錄片人高峰所言,“人文紀錄片是一種文化品位相對較高的節目形式,它以精致、簡潔的鏡頭語言表達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傳播者對歷史解讀后通過電視元素表達出來的影像作品,能深入淺出地表現出節目的人文價值和人文理念。”寧波電視臺的《江南話語》是一檔以文化為視角,探究江南地區文化形態,追尋其內在特質和淵源,并從中挖掘歷史文化和現代反思深層內涵的電視欄目。該欄目自2001年開播以來,多次斬獲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等國家級大獎,是中國人文紀錄片創作探索的重要陣地和成功典范。作為解說者,筆者通過多年的解說實踐,體會到人文紀錄片解說者在創作中修煉的重要性。
修煉一:價值認同,直指人文核心
身處一個求快、求變、追求時尚和追趕時髦的快節奏時代,人文紀錄片似乎難免遭遇一種形單影只、曲高和寡的境地。正是因為當今的電視熒屏上,充斥著太多淺表的、空洞的、浮夸的視聽符號,以致于瑣碎的、低俗的、缺乏理性的各種價值觀念橫行,所以我們才需要人文紀錄片這樣一類能夠另辟蹊徑、堅守傳統、勇于弘揚精英文化的電視精品。《江南話語》欄目所創作的人文紀錄片,在這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電視娛樂化時代,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具特色的亮點是表現江南文化特有的“溫文爾雅”“精美細膩”的風格。通過詩歌、散文、音樂、繪畫、書法、琴藝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江南水鄉、“世外桃源”、水墨風景,聆聽古往今來的傳說和故事,浸潤一種風雅與思想。這種高雅,絕非一般的專題片和紀錄片所能展示和分享,其中的文學性、歷史性和藝術性的追求在這一欄目中得到完美融合。
解說者尤其是新聞播音員,如果突然接受人文紀錄片,會有一種乍然之間進入另一種世界的感覺。人文紀錄片對于播音員的要求,除了要保證基本的播音素養之外,更重要的是對這種形式的紀錄片要有根本的價值認同,具體表現在與整個作品風格要融合得渾然天成。這種慢節奏、抒情化、唯美式的電視解說,絕不是一種拖沓,更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無病呻吟。解說詞之間的停頓、空白往往是給觀眾留有想象的時空,實景和虛境的交融互滲,展示著更多意味深遠的人生命題和情感糾葛。因此,要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文紀錄片的解說者,首先必須在人文紀錄片的形式和風格上有一種認同式的自我沉浸,跟隨紀錄片的腳步,追尋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文意境,從對文字的表面熟悉,修煉到對藝術意境的自我追求上,才不會辜負一個好作品的橫空出世。《江南話語》欄目中的片子,多趨向于一種唯美的展示、人文的思考,解說是一種對文本的“二次創作”。這就要求創作者平時必須多閱讀文化藝術類的作品,多觀摩一流的人文紀錄片,時時關注人文動態,加強人文綜合修養,把生活中的點滴人文體驗都積極融入到整個創作的過程中,開啟一種“慢生活”的人文之旅。
修煉二:知識儲備,提升解說境界
與其他紀錄片相比,人文紀錄片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化儲存意義,更有著廣泛知識傳播的意義、創造電視經典的意義、改善電視文化生態格局的意義,其核心是以文化見長。“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界定一下必然有時空的限定,因此人們總是在一定范疇內說文化。具體到《江南話語》,表現的核心就是緊扣“江南”(地域)與“文化”(對象)這兩大主題,在內容上涵蓋江南地區的歷史人文、民俗民風等,以文化的視角,探究江南地區的文化形態,追尋這類文化形態的內在特質及淵源;全方位、多角度發掘人物、歷史、事件、情緒等相關內容及其深層內涵。從人文質地來講,這檔人文紀錄片欄目,以散文詩式的筆致,引導觀眾徜徉于江南山川風物之間,躲開城市的喧囂,求得內心片刻之寧靜,從而達成一種文化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著力于對古之吳越、今之江南地域的人文精神的再探,而把紀錄片的寫實性與中國山水畫相交融,制作唯美、追求詩畫于一體的意境則成為這種對話的天然意境。這檔文化欄目的風格底蘊,在一定意義上也給出了人文紀錄片的一個重要功能,不僅在于觀賞與閱讀,更提供了一種思想與思考。
思考發源于閱讀,閱讀不止于紙質。作為電視創作和傳播中的重要媒介角色,解說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將解說詞的內在涵義表達上與情感拿捏中,更需要解說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積累,這就要求解說者的知識儲備足夠豐富。以《缸鴨狗》為例,解說這一寧波湯圓的百年老店,需要解說者對該品牌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對寧波傳統小吃的厚重文化有一種敬畏心與欣賞力;在傳播傳統手藝上,十幾道工序的解說也破費心思,不掌握其中的先后順序以及其中的講究,也很難把手藝絕活的精氣神傳達給觀眾,以上是一種對特定歷史文化的知識儲備。還有一種儲備則含蓄地散播在片子解說的每一個段落中,就是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守望、工匠精神的磨礪、古今對話的延續上。其實,對于解說者來說,每一個紀錄片的創作都是全新的,而往往解說者本人并不參與前期的策劃、攝制過程,只是在剪輯階段聆聽導演的介紹。因此,個人對于整個作品的及時吸收和錘煉水平,決定了解說配音的到位與否。在這種客觀條件下,解說者的知識水平包括初級的認字能力、音準率,還有較高要求的對于地域人文的知識儲備和傳統歷史的積累等,都是評價一個解說者業務水平的關鍵要素,對作品的最后成型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只有把工夫做在課外,加強對本土人文領域知識的儲備和思考,勤于做當地群眾的小學生,才能在人文紀錄片解說創作上實現儲備與提升的良性發展。
修煉三:語音把控,塑造雅韻風格
近年來,隨著紀錄片制作水平的提高和創作經驗的積累,紀錄片解說在眾多紀錄片創作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解說過程中,解說者根據個人生活閱歷、審美情感以及對解說詞由淺入深的感悟和理解,運用語言表達藝術的內外部技巧,在解說語流中形成具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律動和音韻美感。一般來講,就解說的語音技巧而言,主要體現在風格和節奏上。在人文紀錄片中,有學者概括出雄渾大氣、平實曉暢、典雅俊逸三種典型風格。當然,這些風格本身并無高下之分,只是根據文本的類型,而有所側重地把控全文的語勢。而節奏的處理,更是需要滿足細節的要求,依據不同的語境,掌握不同的語速。《江南話語》欄目作為一檔文化專題,在唯美中更突出一種瀟灑清朗、風流儒雅、意境深遠的意味,因此整體的風格富有一種文化的質感。其語音元素,就像樂曲的音符是隨著情節的推進,始終處在一種動態的變化中,整體雅致與動態變化相結合的特點,給解說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廣的施展空間,同時又要求解說在變化中尋求與整體風格的高度協調統一,這種高難度恰恰體現了《江南話語》的語音個性。這也是人文紀錄片所擁有的獨特語音風格。
以《石浦漁光》為例,講述三個與海洋文化有關的人文故事,東門漁村的船老大任建奇出海捕魚的故事充滿未知、艱險,其中一波三折,解說情感相對高亢;兩位設計制作魚燈的老者的老藝人的故事,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解說情感細膩,娓娓道來;梭子蟹養殖場主人丁敏杰,八年前棄船上岸,精心守護自己的一方水塘,解說情感平直,處于前兩者之間。雖然故事之間的情感把握各有不同,但總體節奏趨勢皆是舒緩、流動的。具體到每一則故事的特定語境,解說的情感和節奏又不得不精準考慮。比如梭子蟹養殖場主人丁敏杰平時的養殖生活單調而乏味,但導演居然找到了一個細節——船老大自己會做船模。這一段主要依靠主人公的同期聲自述,解說詞則點出了一個弦外之音:海上生活不會再來,船模寄托了他對曾經乘風破浪歲月的懷念。日落西邊,漁光單影,在這段唯美的畫面中,要求解說渲染一種情感,略有傷感,但不能太悲,在節奏上更顯抒情性。又如制作魚燈的二老在平靜的石浦老街堅守一方傳統,但是在解說制作魚燈的過程中,情感上既有對技藝本身的贊美,又有對手藝人的崇敬,因此解說的節奏相比一般速度是加快的,體現一種褒揚的情感。這些對解說的整體把握和具體掌控,是人文紀錄片對解說者提出的多層次要求。這就需要解說者加強語音技巧的修煉,在理解解說文本的基礎上,深入故事,融入畫面,在語境中綜合運用好人文紀錄解說的多種解說風格,對形成解說者的個性化風格也是極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