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要:本文以騰訊網絡新聞欄目“新聞哥”為分析對象,對該欄目概況以及粉絲量持續擴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為欄目未來發展策略研究提供研究支撐。
關鍵詞:“新聞哥” 粉絲量擴大 客戶端
“新聞哥”是騰訊新聞旗下的一個網絡新聞欄目,以“換個姿勢看新聞”為欄目主題,內容定位為以新奇有趣的社會新聞為主,使用大量風趣幽默的語言和圖片,讓大家了解當天所發生的新聞。
“新聞哥”的品牌建立要回溯到微博時代。2010年10月,“新聞哥”以一個資深媒體人的身份,關注焦點新聞、熱門事件,關心民間疾苦,并用內涵、腹黑的風格吸引了一大批網民粉絲。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在網絡上獲取新聞的渠道逐漸由門戶網站和微博轉移到新聞客戶端及微信公眾號。為了占據移動端市場,“新聞哥”延續的微博風格,決定繼續以輕松幽默的方式來“吐槽”新聞。2013年7月17日,作為騰訊新聞獨家新聞欄目,“新聞哥”正式上線騰訊新聞客戶端,短時間內迅速成為騰訊新聞客戶端第一欄目,無論是從數據還是影響力上都遠遠超出其他欄目。截至2017年1月1日,“新聞哥”僅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便在騰訊新聞客戶端內就擁有超過800萬的訂閱量,憑借著品牌效應,新聞哥的微信閱讀量已突破3億。
“新聞哥”的欄目設置方面因素
“新聞哥”主要依托在騰訊手機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及騰訊微博三大網絡平臺,每個平臺下的欄目設置略有不同。首先,在欄目時間設置上,“新聞哥”分為午間版、晚間版和周末版偶爾穿插午夜版。由于微信公眾號的發送限制,每個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條消息,因此,“新聞哥”通常選擇每天晚上六點左右篩選匯總午間版和晚間版兩版的內容進行消息推送。
其次,在欄目菜單設置上,由于微信公眾號獨特的優勢,公眾號可以設置三個主欄目并在三個主欄目下開設多個子欄目,欄目內容無比豐富,粉絲互動也是不亦樂乎,說其是一個獨立的新聞社交APP也不為過。“新聞哥”設置了“哥迷會”“往期內容”及“點我互動”三個主欄目,點擊“哥迷會”則會鏈接到一個類似手機QQ興趣部落的微社區。微社區是一個獨立的平臺,內部包含多種新聞及社交功能,也是粉絲的大本營。點擊“往期內容”則會進入查看歷史消息界面,在這里,粉絲可以自由選擇過往任何一期的內容。在“點我互動”欄目下有四個子欄目,分別是“樹洞”“福利社”“新聞哥商務合作”及“有疑問,看這里”。其中,“樹洞”是粉絲與“新聞哥”本人直接溝通對話的通道,粉絲可以對“新聞哥”暢所欲言,而“福利社”則是“新聞哥”為回饋廣大粉絲的支持特別開設的禮物發放及線上活動區域。
打開騰訊手機新聞客戶端后,默認呈現的是“要聞”欄目,而“新聞哥”一直以來都被推送在“要聞”首端,如果用戶是在午飯和晚飯后打開客戶端,“新聞哥”通常都在“要聞”欄目第一個。也就是說,在此期間“新聞哥”會第一時間展現在任何一個打開客戶端的用戶面前,也正是由于騰訊新聞客戶端的大力推廣,為“新聞哥”欄目賺足了展示與關注,積聚了大批粉絲。由此也可見,“新聞哥”在騰訊新聞各欄目的重要地位以及用戶對其的熱衷程度。
通過客戶端點開“新聞哥”后,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便是“新聞哥”標志性漫畫頭像,一名戴著眼鏡的深沉男子,旁邊配有其欄目的slogan:換種姿勢看新聞。緊接著,下面便是每期的題目及摘要,其后則是正文部分,最下面是粉絲活動頁面,包括高熱度評論篩選,網民問答及每日一問。雖然沒有微信公眾號欄目多樣,內容豐富,但保持了新聞哥最原汁原味的內容。
“新聞哥”的微博則與其他大V無異,每天保證內容按時推送以及粉絲互動,更多借助微博平臺推廣微信公眾號。此外,除了固定的新聞欄目,平時“新聞哥”還會推出“答網民情感問題”“漲賤識”、視頻節目“路邊攝”等多樣的附加內容,豐富有趣的內容及形式更是讓粉絲看得拍手叫好。
“新聞哥”欄目調性培養
欄目調性是基于欄目的外在表現而形成的市場印象,從欄目人格化的模式來說,等同于人的性格。欄目調性并不明顯,常常匿形于具體的欄目表現中,但欄目調性對欄目成敗的影響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例如“新聞哥”,它給人的欄目調性就是幽默詼諧、腹黑幽默、個性互動,而這種欄目調性是通過它從內容生產到欄目運營這一整個過程所傳達出來的。
在欄目創建初期,“新聞哥”便十分注重欄目調性的培養,努力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新聞品牌,僅個性化頭像就設計了5套80多款,內容上更是堅持原創,強調“換個姿勢”,到后來“新聞哥”漫畫形象的融入,讓“新聞哥”從新聞整合的形態逐漸轉向具有原創內容的品牌。在新聞被同質化“綁架”的時代,獨一無二的新聞品牌加上鮮明的調性與精彩的原創誠然更迎合粉絲們的胃口,受到熱烈的追捧也就成了意料之中。
“新聞哥”的粉絲互動及運營
一、從粉絲自由跟帖到主動引導跟帖。“新聞哥”十分重視跟帖板塊,無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新聞客戶端,每期內容下面設有跟帖板塊,用戶可自由發言。剛開始,“新聞哥”對于用戶跟帖基本持“放養”策略,用戶暢所欲言,無特定規律。自2013年10月29日開始,“新聞哥”為了培養用戶的跟帖習慣,引導跟帖內容,在每期結束后開設“每日一問”板塊,提問內容多樣,圍繞時下熱點展開豐富想象,充分調動用戶的表達欲望。
為了準確分析“新聞哥”的跟帖引導力,現從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每月抽取該月前3期的晚間版,并統計100條最新跟帖內容,共計1200條跟帖內容。其中,跟帖內容和“每日一問”相關的帖子有720個,與每期內容相關的有302個,其他內容共178個。由此可見用戶與“新聞哥”高漲的互動熱情,以及“新聞哥”成功調動了用戶的表達欲,引導了輿論話題,通過長期的引導培養,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忠實追隨者,繼而老粉絲帶動影響更多的新粉絲。
二、從PGC向UGC的轉型。為了更準確分析“新聞哥”跟帖熱度,筆者統計了2016年10月15日到2017年1月15日的“新聞哥”騰訊手機客戶端用戶跟帖匯總數據,共計240期。單期跟帖超過一萬的有182期,占總樣本的75.8%,相比于其他網絡新聞欄目,“新聞哥”在用戶互動數量上已經占有絕對優勢。
“新聞哥”的粉絲不難發現,導致其互動版塊如此火爆的,領先其他對手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其完善的內容反饋機制,它逐漸從PGC向UGC過渡,從而樹立自身風格特色,提高用戶黏度。例如,“新聞哥”的“上墻時間”“哥迷秀”“網友問網友”等板塊,都是將點贊率較高較熱的優質粉絲內容放在每期內容中一同展示,另有微信公眾號的“樹洞”板塊,粉絲可像好友一樣直接與“新聞哥”進行真人對話,更是將粉絲互動做到極致。正是由于擁有大量的用戶原創內容的反饋,“新聞哥”除了每期內容中的固定板塊展示,偶爾還會將用戶內容整合成獨立的一期內容,用戶生產的內容漸漸成為“新聞哥”欄目內容題材的重要來源,大大提高了粉絲的互動熱情。高熱度、高質量的粉絲互動加上高效的互動反饋,構成了一個良性的互動循環流程。
三、活動送不停。為了回饋廣大忠實粉絲,“新聞哥”大量推出帶有“新聞哥”漫畫形象的周邊產品,例如汽車車貼、簽名明信片、T恤飾品等。這些周邊產品通過線上的一些活動如游戲比拼、“粉絲蓋樓”、幸運抽獎等線上活動抽取幸運粉絲,并通過線下郵遞,發放到粉絲手中。為了得到“新聞哥”的封賞,許多粉絲會通過評論留言或私信等方式聯系“新聞哥”,希望得到禮品和祝福,這些都提升了粉絲的活躍度。
四、對內容苛求極致,把粉絲當作朋友。“新聞哥”作為一個新聞資訊類欄目,既非明星出身,又無專業的多人幕后團隊及資金支持,如何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粉絲,并獲得良好口碑?究其根源,筆者認為“新聞哥”的火熱源于內容和互動。
在信息爆炸互聯網的時代,用戶對資訊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對內容的要求也更加挑剔。為了避免信息轟炸,減輕用戶的閱讀負擔,“新聞哥”盡可能壓縮篇幅,精簡信息,向用戶提供優質、精煉并且有鮮明立場態度新聞。看似簡短的新聞,卻是精心編寫整合,反而增加新聞制作的難度,其對內容的細致程度已經超過了國內大部分新聞人的想象。同樣,互動方面更是一絲不茍,無微不至。“新聞哥”在接受《新媒體排行榜》的采訪時被問到使用什么獨門秘籍在短時間內吸引如此眾多用戶并培養了一批死忠粉絲。新聞哥說:“你知道粉絲凌晨4點在和你說什么嗎?你知道粉絲在被窩里還是在廁所看你的欄目嗎?你知道他們每個月流量多少嗎?你知道他們都是什么星座嗎?這些我都知道。哥的獨家功夫不只是耍賤,更重要的是,哥喜歡跟粉絲互動,陪伴粉絲成長,經常在后臺陪粉絲妹子(也有小哥)聊天,幫他們答疑解惑,時不時還送他們禮物。”這就是“新聞哥”的獨家秘笈,看似最笨的方法卻成就了一個品牌,不注重形式,不為了互動而去互動,身為運營者,將互動真正的融入工作,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將粉絲當做無話不談的朋友,用真心來換忠實粉絲,通過忠實粉絲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新粉絲。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