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濤
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意外走紅,不僅在朋友圈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還因其跨越不同年齡段的收視群體,成為一個全民話題。而之所以說其走紅是“意外”,純粹因為按照電視劇創作和經營市場的一般套路,這部嚴肅電視劇不大可能產生目前的這種經濟和社會效應,讓人不禁要問,以此為契機,電視劇制作是否會有新風向?
據報道,在投資拍攝期間,有幾十家投資方都因為擔心風險而先后退出,導致該片在開拍后還有2000多萬的缺口。而究其原因,該劇不僅不符合近年來主流IP大劇古裝、玄幻等題材特點,也沒有特效,更因其極具現實性和貼近時局的內容而顯得敏感。面對市場套路,《人民的名義》的出現并熱播有不可不謂之新亮點。一方面,題材創新。讓文藝關照現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真正成為時代的號角。《人民的名義》呼應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鐵腕反腐的行動,編劇周梅森不僅深入省檢察機關、監獄、反貪偵查指揮中心等一線體驗生活,還與相關辦案人員、服刑貪官進行座談,獲取一手素材。
另一方面,摒棄一切向“錢”看的制作思維。《人民的名義》相關制作人員包括投資方,在預估其經濟效益的基礎上都強調了該劇的社會效益。電視劇是文化產品,只以賺錢為目標進行急功近利創作,在經濟效益上或許回報不錯,但將對國家整體電視劇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其結果包括劇目的模式化甚至大量粗制濫造的產品。
而更關鍵的,作為電視劇創作中最重要的人,《人民的名義》中大量實力派演員、老戲骨的傾情出演,一反當下電視劇“小鮮肉”泛濫的價值導向,使得演員的演技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只是這樣一部在今天略顯另類的電視劇在意外走紅之外,是否只是曇花一現?又能否為國內電視劇創作領域帶來一股新的風向呢?《人民的名義》的走紅是否預示著電視劇評價標準的悄然變化,相關新風向是否會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