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
“留白”作為一種傳統繪畫技法,講究著墨疏淡,以留取空白營造空靈韻味,引人遐思,起到“以無勝有”的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這與西方的完形心理學原理不謀而合: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事物時,會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內驅力,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愉悅。
其實,班級管理如果也講究“留白”藝術,留一些“空白”或“余地”給那些有缺點犯錯誤的學生,激發他們認識并決心克服缺點錯誤的“內驅力”,提高他們求取進步、完善自我的欲望,也會收到作畫作文的“留白”效果。
一、以靜制動的教育策略
平日里,有些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往往會不遺余力地、甚至苦口婆心地向學生步步“緊逼”,不留余地,不給學生以喘息機會,常常規勸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真可謂好話說盡,可學生就是聽不進去。究其原因,恐怕還是班主任不愿退守,不肯把“余地”或“空白”留給學生。其實,班主任只要抓住關鍵性的問題,有意識地創設教育的“留白”,惜語如金,點到為止,給犯錯的學生一個回旋的余地,給暫時落后的學生以一定的時間自己去反省思考,
二、喚起學生“危機感”的教育策略
“危機感”是當事人深深感到自己處境尷尬或危險,且前景黯淡,而引起的一種危機意識,它源于責任感,責任感越強就越會有危機感。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是教育者運用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工作策略,旨在激勵學生奮起直追,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教育效果。
喚起學生的“危機感”,表面上看好像已經挑明了事情真相,如指出某某同學有驕傲自滿情緒,某某同學這次考試成績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某某同學不遵守紀律,影響很不好,等等。誠然,我們似乎看不到前面那種“留白”“余地”,但是我們要告訴學生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在某方面出現了危險,若再照此發展下去,很可能更糟。因此喚起學生“危機感”,實際上是留給學生一個改過或提高的行動“空間”,這個“空間”盡管是班主任指出的,但填補或展示這個“空間”的主體是學生本人,班主任在這里僅僅是一名“心理咨詢者”或“導游”。班主任可以喚起學生的“危機感”,但真正解決“危機”的主體也只能學生自己。這樣,小學生在班主任指導下就可以很快地改正缺點或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同時,由于“危機感”的刺激作用,常常促使學生處于注意力集中狀態,形成思維聚焦,而出現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寓批評于等待中的教育策略
我們的教育對象——當代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可塑性和發展空間。教育者如何正確對待這種特質的當代小學生,這里有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態度:一種是消極的,習慣于用靜止的觀點看待一切,把眼光局限于當前事實,如果這個同學是好學生,就“一俊遮百丑”,如果這個同學是表現較差的學生,就把他說得“一無是處”。這種對待教育對象的認為主觀定格,勢必造成教育上的不留一點余地,一旦形成思維定勢,就難以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創造性工作。另一種是積極的,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一切,不僅看到當前事實,而且善于超越當前事實,作前瞻性思考,既拓展思維空間,也給學生指明改進、發展的基本方向。而所謂“基本方向”也就是給學生留下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我們知道,前一種態度是形而上學的,后一種才是符合辯證法的科學態度。
當學生犯錯誤時,班主任留有一定時間和空間,以便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學生的真實想法,這樣的教育才能有針對性和說服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恰到好處的“留白”,不僅有助于教育者有效地實施教育,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同時,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相互“補白”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激發教育的合力和張力,提升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作為班主任,必須尊重教育規律,切莫憑個人的主觀愿望和意志,一廂情愿地搞“滿堂灌”教育,認為思想教育可以立竿見影、藥到病除。教育要講究火候,來不得半點心浮氣躁和急功近利。寬容尊重,耐心等待,給學生以自主、自由的時空,我們就會驚奇地看到,人人都有騰飛的潛質。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