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麗
在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經常會面臨這樣的現狀,單獨講語法,學生不想聽,沒有興趣,如果不講語法,考試要考,而且日常表達也要用到語法知識。那小學階段的語法是否應該過度講解,與詞匯平均用力,還是“淺嘗輒止”,“點到為止”?教師應如何保持學生的興趣又讓其掌握枯燥的語法知識?教師應該怎樣提出語法現象,講到何種程度才更符合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小學英語語法是一種feeling, response,不主張進行深度的解釋。而且語法教學中應重在 meaning and use,而 form重在顯現,不去深度講解。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有哪些教學方法和技巧呢?
第一、在情境中感知語法知識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遵循反映論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形象直觀的媒體,創設具體生動的場境,使抽象的語言形式變成生動具體的語言,創設盡可能多的英語語言環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感受英語(feel English)、說英語(speak English)、用英語進行思維(think in English)等。
在小學階段,學生剛接觸英語,語言積累和儲備不夠豐富,不能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灌輸語法知識,因此創設情境,在情境中不斷重復呈現相關語言,給學生大量的相同結構的語言輸入,是幫助學生感知語法結構,形成語法意識的最佳途徑。
比如在教學名詞單復數變化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幫助三年級學生理解名詞的單數和復數的區別:Peter(請一名學生扮演Peter)剛剛成為一年級新生,他非常開心地在收拾自己的文具和書籍。我們和他一起數,好嗎?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數文具或書籍的時候,什么情況下要在單詞后加上s的發音(在數兩件或兩件以上的文具或書籍的時候),為什么要在單詞后加上s的發音呢?在這樣直觀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中,在一個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下,我們就可以把名詞單復數變化的概念滲透給學生,給他們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后在以后(四年級和五年級)的教學中逐步滲透名詞單復數變化的規則,甚至是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的區別等,逐步深化和鞏固。
第二、在交際活動中模仿學習語法知識
交際教學法強調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使用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倡導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鉆研精神和自學能力;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互動作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意識,最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因此語言交際是學生習得語法知識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教學現在進行時的操練階段,通過讓學生操練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 am Ving......等體會并應用現在進行時的結構,從而明白這一時態的用法。
第三、在完成任務中操練鞏固語法知識
任務型教學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而學生則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輕松愉悅地完成學習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更能將學習知識情景化、真實化,使學生在應用過程中練習掌握,同時將所學英語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所謂“任務”,指的是“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操練和鞏固語法知識的最佳方式。
如在學習There be句型時,讓學生通過“介紹自己的房間”活動向同伴用英語介紹自己的房間,再通過寫作活動“My dream house”進一步鞏固該句型的用法。
第四、在歸納小結中明確語法規則,形成語法意識
歸納的過程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采用歸納法進行語法教學,是指在學生使用某一特定的語法知識進行練習之前,先讓他們接觸一定數量的實例,并從中概括出該語法知識的有關規則。在學生明確這些規則之后,再大量練習與此類語法規則相關的習題。
按歸納的方法進行學習,可避免單純抽象的講解,學生通過接觸具體生動的語言實例,能夠很容易地找出某些規律,容易懂,容易記。許多語法要點通過歸納法進行講授都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在教學形容詞變副詞加“ly”形式的構成規則時,我采用歸納法進行教學。
第五、在說寫訓練中運用語法知識
人們通常把外語學習歸結為四種技能的學習:聽、說、讀、寫。“說和寫是主動的行為,因此是產出技能;而聽和讀是被動的,所以是接受技能”( Widdowson 1999 )。
在外語學習中 , 應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注重說寫產出技能培養的外語課堂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測重于學生說和寫兩種產出技能的培養,并將二者結合融入于語言教學中學生在使用目標語的過程中,一方面他們已有的語言知識通過自我發現、自我誘發、自我挖掘、自我補充而得以確認,另一方面在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不足,從而主動學習新的語言知識。 通過刺激學生這一認知過程,使學生意識到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去學習新的語言知識或鞏固他們現有的語言知識。也就是說,說和寫是學生正確運用所學語法知識的有效訓練方式。
最后,在語法教學中我們應注意不要脫離語境直接講授、解釋語法規則,要運用各種真實有效的情景或模擬情景(實物、圖片、圖表、動作、表演、游戲、幻燈、投影等)來呈現,比較、歸納出相應的語法知識。并且在歸納語法規則時, 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年齡段和接受程度。要注意循序漸進,適度適量,讓學生逐步消化;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感悟后先總結、歸納,最后由老師補充和強調;課本出現什么就歸納什么,不要無限拓展。
總之,語法是語言的翅膀,如果想學好語言,就應該先把英語的語法學好,這樣才能揮動著翅膀到達理想的殿堂。而且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我們要拋棄過去那種講解與傳授為主,死記硬背語法條文,機械的方法,采用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潤物細無聲”般的讓學生在潛移默化及情境中學習和掌握語法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