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偉
摘要:采用數理統計、個性特征測試、觀察和訪談等方法,對兩組高考成績顯著不同的女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高考成績與身體素質呈正相關關系,考分較低組與考分較高組比,身體素質測試多項指標有顯著差異;個性特征方面,考分較高組在穩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等特征上的分數明顯高于考分較低組。研究顯示,盡管高考長期以來被視為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女大學生高考成績與身體素質、個性特征顯著相關,該結果為重新看待體育運動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些啟示。
關鍵詞:身體素質;個性特征;高考;相關性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目前高校男生1000M和女生800M的平均成績與二十年前相比至少相差20s多,相應地,普通高校體育課男生1000M和女生800M的及格標準也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降低了20s之多。以我校為例,上世紀九十年代,男生1000M及格標準為3分55秒,女生800M及格標準為3分58秒,現在這兩項的及格標準都是4分20秒,但不及格人數還比以前多很多。
針對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普遍滑坡的狀況,多數觀點認為,以高考為指揮棒的應試教育需負主要責任,不過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高校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與高校擴招有關。事實上,可以注意到相對于高校擴招前,目前大學生群體的來源比例已發生明顯變化——二十多年以前,大學生占同齡人的比例不足10%,高等教育就是精英教育;而高校大規模擴招后的今天,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國范圍已達40%,北京、上海等有些省市更是高達50%以上,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由此可見,在時間進程上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整體滑坡與高等教育從精英轉入到大眾化相對應,這一現狀從另一角度說明,學生身體素質極有可能與認知能力及個性心理特征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相關性。
在我國,高考被看成是最重要的考試,高考成績常被認為是學生學習成績或認知能力的集中體現。以往人們基于傳統觀念或觀察經驗,常常認為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和身體素質發展是一對矛盾,鮮有采用量化統計方法去探討這個問題。本研究旨在通過量化分析方法,對兩組不同高考成績女生身體素質和個性特征進行對比、分析,試圖探討青少年身心發展與認知發展的相互關系。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2014級學生作為調研對象,平均入學年齡為18.4歲,其中高考成績達本一線(即高考成績位列當年考生10%之前)、來源于本省幾個城市的建筑、土木工程專業漢族女生50人為A組,嘉庚學院本三(即高考成績位列當年考生30%-40%)、主要來源于本市的兩個班漢族女生50人為B組。
(二)研究方法
1.身體素質測試:新生入學第四周統一測試兩組學生五項身體素質指標:50M、800M、立定跳遠、實心球、仰臥起坐。
2.個性特征測試:采用“卡特爾十六種個性因素測試”(16PF questionnaire),于2014年11月,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16PF個性特征測試,對所測結果進行常模統計分析。
3.數理統計:對所測身體素質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差異顯著性檢驗。
4.觀察、訪談:對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態度、表現等進行綜合考察,并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其學習、成長和體育鍛煉經歷。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高考成績組女生身體素質對比
A組與B組被試在五項身體素質指標測試上的表現(平均成績+標準差)如表1所示:
經T檢驗,兩組女生大學入學初平均身體素質水平,除“正面雙手頭上擲實心球”這一指標沒有顯著差異外,其它四項指標相比,都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特別是50M、800M和立定跳遠這三項,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說明在速度、耐力、腿部力量和爆發力、腰腹力量四項身體素質測試指標上,高考成績在本一分數線以上的女生明顯好于高考成績為本三分數線的女生。
從對學生的深入調查了解得知,A組學生全部來源于重點高中,其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環境也相對較好,所在高中學校的體育教學比較正規,有的學校要求高三學生每天都要進行跑步鍛煉。而B組學生來源于重點高中的比例相對較低,部分學生反映,高中階段體育教學不是很規范,體育課經常被文化課替代,學校對體育不重視的較多,他們高中學習生活的唯一目標就是高考。
每個人身體素質的好壞與遺傳有一定關系,但更多的與后天的體育鍛煉相關。女生的身體素質自然增長一般在初中達到峰值,如果不注意有意識地加強體育鍛煉,大部分女生從高中開始身體素質水平就逐漸走下坡,因而,女生進入高中后身體素質的發展更多地與體育鍛煉情況有關。
本研究顯示,高考成績達本一線的女生群體,即認知能力處于同齡人前10%的女生群體,其身體素質發展水平明顯好于高考成績為本三成績段,即認知能力處于同齡人30-40%的女生群體。說明人的認知能力與身體素質發展具有相互“正遷移”效能。
(二)不同高考成績組女生個性心理特征分析
為了了解不同高考成績組女生具有怎樣的個性心理特征,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相關的數據分析顯示,在聰慧性、穩定性、興奮性、有恒性、憂慮性、獨立性和自律性七種個性因素上,兩組女生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尤其是穩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三種個性因素,兩組女生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高考成績達本一線以上的A組學生這三項得分顯著高于高考成績為本三線的B組學生;只有興奮性和憂慮性兩種個性因素,B組學生高于A組學生;其它九種個性因素,兩組學生間沒有統計學差異。
心理學認為,人的個性特征是人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的身體活動與心理活動是緊密相聯的,不存在沒有心理活動的身體活動。體育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一種身體活動,學生喜歡不喜歡或者堅持不堅持參加體育活動,以及參加活動時的態度、投入程度、能夠達到的高度,不僅與其體格狀況有關,也與其心理狀況(心理特點或心理品質)有關。具有良好心理特征的學生,即情緒穩定、態度認真、自律、頑強、有恒等因素,有助于較好地完成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任務,取得較好的效果(身體素質或體育成績)。
(三)體育與身體素質、個性特征和認知能力相互關系探討
1.導致兩組女生身體素質差異的原因分析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實,文化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也能表現出較強的自覺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其組織紀律觀念一般較強,比較專心、有恒心。而文化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正相反,自覺性和自制力相對較差,部分學生惰性較大,表現在體育活動中比較自由散漫,缺乏恒心,對自身要求不高,易感情用事。
運動心理學認為,體育運動的短期心理效益主要體現在情緒改善方面,而長期心理效益在于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女生因其生理特點,進入高中以后極易產生惰性,并對自己缺乏自信心,這種惰性和自信心缺損,對其身體發展和學業成績都有不利影響。動機、態度和興趣等個性心理特征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和身體發展的重要因素。女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除先天遺傳因素外主要與其中小學階段所受的體育教育和個人體育鍛煉情況,以及個體的動機、興趣、自律性、有恒性等個性心理特征有關。不同的體育教育環境,加之不同個體在體育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態度、情感、意志等個性心理特征較長時間的累積,導致女生進入大學時身體素質方面明顯的差異。高考成績較好的女生群體,之所以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水平,無疑得益于其十多年良好的體育教育環境以及認真、自律、有恒等個性心理特征。
2.體育與青少年個性特征和認知能力發展互為影響、相互促進
體育是青少年全身心投入的身體活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一般比較開朗、合群,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也比較強,有效的體育活動對于培養青少年的樂群性、有恒性、自律性等個性因素有積極促進作用;長期科學的體育鍛煉,對改善人的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能力等思維活動有深刻影響,可提高人體認智能力。同時,具有自律性、有恒性、穩定性、樂群性等個性因素及較高的認知能力,有助于在體育活動中獲得較好的身體素質水平。因而,體育與個性特征和認知能力發展互為影響、相互促進。體育對人體的影響既是身體的,更是心理的,是智力的和非智力因素的交互作用。
三、結論
(一)不同高考成績組女生身體素質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高考成績達本一線的女生群體與高考成績為本三的女生群體相比,在速度、耐力、腿部爆發力和腰腹力量等身體素質指標上具有明顯優勢。
(二)在個性心理特征方面,高考成績達本一線的女生群體,其穩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個性因素明顯高于高考成績為本三的女生群體。正是這些個性因素方面的差異,成為導致兩組學生進入大學時在認知能力(高考成績)和身體素質方面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體育運動與女生身體素質、個性特征和認知能力發展互為影響,相互促進??茖W有效的體育鍛煉對培養有恒性、自律性等個性特征和提高認知能力有良好促進作用;而具有較強有恒性、自律性等特征和認知能力的學生更易通過體育獲得較好的身體素質。
四、啟示
(一)應正確認識體育與人的認知能力及個性特征發展關系。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學生的影響是身體的、心理的,智力的與非智力的相互作用,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學業成績),不但不會影響而是有效促進。
(二)對于沉溺于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苦惱的學生、家長和教師,不妨在文化學習之余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來改善這一狀況,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雙重效果。
(三)體育教育的意義,不僅在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水平,更在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體育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無可替代!
參考文獻:
[1]體育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01).
[2]祝蓓里.體育心理學新編[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4).
[3]艾森克,基恩.認知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0-51.
[4]賈齊,趙紀生.作為世界的身體[J].體育與科學,2006(1):32-34.
[5]體育心理學參考教材[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69).
[6]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
[7]姒剛彥.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0(1):11-13.
[8]戴忠恒.心理與教育測量[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62).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