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寧寧
《爸爸去哪兒》旅游真人秀的創意缺陷研究
申寧寧
近年來,真人秀節目如日中天,尤其是引進類真人秀節目幾乎已經占據了整個電視熒屏的半壁江山,由真人秀節目引發的熱議更是紛紜不斷。《爸爸去哪兒》即是一檔引進類以親子與旅游相結合的真人秀節目,該節目的最大亮點在于以旅游作為真人秀節目的背景氛圍,以親子情感牽系作為真人秀節目的核心,以全方位的互動激活親子關系及其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產生節目看點。但深刻審視這檔節目,卻看到了諸多創意方面的缺陷,這些創意缺陷不僅正在影響著節目的收視,而且更將對節目的可持續性產生明顯的影響。
(一)過度生活化刺激導致戲劇化創意缺陷
一群懵懵懂懂的幼齡兒童,與一群疏于家庭事務的明星父親,遠離他們非常熟悉的繁華城市,踏上了旅游真人秀之旅。《爸爸去哪兒》讓電視機前大大小小的觀眾們看到了明星親子親情的一系列的旅游故事,在這些旅游故事漸次展開的過程當中,各種任務體驗與游戲考驗,給這些明星與孩子們帶來了豐富的戶外互動鍛煉。然而,從節目中看到,這些鍛煉卻明顯地有些過度生活化,雖然令觀眾看到了明星親子鮮為人知的生活日常,但是,由電視熒屏所輸出的更應該是經過適度戲劇化了的明星親子日常。而《爸爸去哪兒》所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卻是近乎直白的影像,這檔節目雖然是一檔生活化的旅游真人秀,但是卻過度刻板地執著于真人秀,而使得許多集《爸爸去哪兒》都過度生活化,反而極大地忽略了真人秀的旅游示范性質與旅游文化性質。
(二)過度精神刺激導致成長保護創意缺陷
在《爸爸去哪兒》系列節目中,稚嫩的萌娃們面對新環境的那種無所適從,新環境的改變已經帶給這些孩太多刺激,如果施加過多的刺激顯然會給這些孩子們帶來心靈上的難以抹去與難以撫平的創痛。而在節目中,創意的缺陷使得某些集《爸爸去哪兒》出現了一些過度混亂的場景,而這些過度混亂的場景,不僅給兒童過早地輸入了過多的負面意象,而且亦不利于兒童身心的正能量方向的茁壯成長,同時,更不利于旅游景點的正面宣介。例如,節目中換爸爸的做法,即為成長期的兒童強迫性地輸入了過度的精神刺激,這種過度式的精神刺激與挫折教育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這種過度式刺激對于兒童的心理影響已經不是一種挫折,反而極易成為一種傷害,這種令幼兒無力自我保護的傷害,甚至極有可能會對這些兒童造成終生都難以釋懷的負面心理影響。
(三)過度客觀刺激導致主觀式創意缺陷
作為一檔旅游真人秀系列節目,《爸爸去哪兒》過度客觀地反映了明星親子親情在旅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這種過度的客觀性使得觀眾能夠從這檔節目當中,清晰地看到明星及其親子的衣食住行細節。而恰恰是這種過度客觀性,反而使得本應針對旅游所進行的主觀式創意方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缺陷。例如,節目組過度客觀地安排了條件較差的生存條件,在巨大的反差之下,明星及其親子同仇敵愾般地對于這種較差條件的強烈排斥。這種強烈排斥顯然反襯出了明星及其親子的窮奢極欲的一面,同時,亦給我國目前一些貧困地區觀看這檔節目的兒童,帶來了強烈的心理不適感,甚至是強烈的反感。這種過度客觀刺激,反而極大程度地弱化了本應加以著重渲染的祖國大好河山。設若在節目設計的過程中,將衣食住行等細節加以弱化,反過來主觀強化在壯麗山河間的明星及其親子的積極參與生產勞動,以及其在各種游戲過程中精神面貌效果必然會更好。[1]
(一)紅色人文旅游教育創意缺陷
《爸爸去哪兒》這檔電視節目的過度生活化,使得戲劇性與可觀賞性大打折扣,同時,從更長遠的價值觀加以審視,應該看到,這檔旅游真人秀節目在紅色人文旅游教育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創意缺陷。同時,某些期《爸爸去哪兒》所選擇的旅游景點,亦并非親子親情關系更適合去的旅游景點。縱觀三季《爸爸去哪兒》所走過的旅游景點路線,我們看到,以僻遠村莊為主,當然不反對將僻遠村莊打造成為旅游熱點,但應該看到,對于這些明星和孩子而言,讓他們在親子親情關系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顯然更具可持續的人文意義,同時,對于這些孩子未來的飽含正能量的茁壯成長也顯然更加有益。因此,作為一檔向公眾廣泛傳播的旅游真人秀節目,無論如何都不能忽略,能夠與旅游深度融合起來的紅色人文旅游教育。
(二)幼兒指導旅游教育創意缺陷
《爸爸去哪兒》僅僅為這些明星與孩子們準備了基于旅游的“玩中做”,幾乎所有的任務與游戲都更強調過程性與速度性,但是卻忽略了最為根本的“玩中學、玩中練、玩中悟”等更加重要的環節,使得節目中的某些旅游真人秀的過程變得過于功利性。事實上,應該更多地安排一些幼兒教師參與到節目的整個制作過程中來,因為,幼兒教師對于幼兒的教育與指導方面更為專業,這些幼兒專業級教師的專業教育與指導,顯然對于孩子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同時,旅游過程中的及時教育與指導,顯然與以往孩子們在教室里的教育與指導截然不同,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游過程中的教育、指導、引導,顯然能夠更快地使得這些孩子們能夠在幼年時代,即深刻體悟到知行合一式旅游學習的極大樂趣,同時,亦能夠幫助這些孩子們樹立起在旅游過程中進行知行實踐探索的求知治學態度。
(三)社會示范旅游教育創意缺陷
無論何種電視節目,都不應一味地嘩眾取寵,而應向全社會輸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并進而由節目輸出輻射,形成一種健康態的文化娛樂氛圍,而不是機械、盲目、逐利式地進行各種造星運動。事實上,我國電視節目的造星運動此起彼伏,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很快就能紅遍全國,火遍熒屏,這顯然已經劣化為一種文化娛樂的畸形現象。同理,《爸爸去哪兒》節目,即以明星爸爸的“星勢力”試圖快速地將其親子塑造成為“星二代”。同時,更不惜以隱私透明化、情緒暴露化、熟悉陌生化等更加直接的近乎粗暴炒作手法,達到借助過度真人秀化造星的目的。很顯然,這種以明星“變態人格”替代明星“擬態人格”的造星化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示范性的缺陷。對于一款旅游真人秀節目,我們看到節目更應以抒情與寫意的藝術手法令明星親子們與祖國的大好山河形成更加良好的互動,從而令旅游與明星親子之間更加相得益彰。[2]
(一)旅游真人秀的文化跨度建言
經過上述分析可見,以《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旅游真人秀節目,事實上,已經將此類節目過度生活化與庸俗化了,從文化跨度的視角而言,以旅游文化帶動中華傳統文化與紅色中國歷史文化才是此類節目的當務之急。這種具文化跨度的場景變換幅度,其實才是此類節目未來發展的空間保證,尤其是旅游真人秀類節目。因此,設計更有新意的旅游場景,顯然能夠極大地激發起觀眾的收視興趣,同時,旅游節目場景,應盡可能地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例如,可以安排這些明星爸爸與孩子們,到王陽明的龍場驛去進行國學啟蒙式的傳統文化體驗。《爸爸去哪兒》的三季之中,有些明星爸爸來自境外,這些明星爸爸們對于紅色中國的歷史,甚至連中國都不甚了解,給他們一個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對于改變他們心目中的中國印象大有裨益。安排這些明星爸爸與孩子們進行一次多彩中國的旅游特輯,更能讓這些明星爸爸與孩子們,對中國有一個更加近距離的接觸與更加深刻的認知。
(二)旅游真人秀的民族跨度建言
我國有著異常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某些少數民族區域甚至至今仍然鮮為人知,這些少數民族區域既有著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積淀,又有著異采紛呈的民族民俗文化與民族民間人文景觀。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在增加地域跨度的同時,增加民族跨度顯然亦十分必要,民族區域不僅能夠令參與節目的明星爸爸和孩子獲得對于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還能夠從這種旅游式了解中進而對于民族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旅游真人秀節目的民族跨度的建構顯然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節目的格調,使得節目變成中外咸宜、老少咸宜的節目。同時,還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民族文化的旅游娛樂功能顯性昭彰下的民族歷史功能與民族教育功能,進而為明星親子灌輸崇高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精神,并且亦能夠以這種精神鼓勵明星親子們,向民族民間文化致敬,向民族民間文化學習。[3]
(三)旅游真人秀的過程跨度建言

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三季海報
針對《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的社會示范性缺陷,可以將親子親情旅途的過程加以生動化展現,透過提高過程跨度,一方面能夠令觀眾清晰地看到整個節目的進程;另一方面亦能夠令觀眾由過程跨度的不斷發展感受到懸念感、吸引感、代入感。此外,以中國國情而言,帶孩子旅行的最普通的方式顯然就是乘坐火車去旅行。因此,可以制作一期火車旅行專輯,以火車不斷行經的景點與火車中的親子親情,以及明星與普通乘客,明星孩子與普通乘客的互動為亮點展開。這樣就能夠起到最大化的旅游真人秀的社會化示范效應,既能夠讓普通觀眾看到熟悉的場景,又能夠在熟悉的場景中看到平凡的明星親子親情。這檔旅游節目更應以這種符合中國國情的最普通的旅行方式進行。帶孩子乘坐火車去旅行,不僅能夠將旅游與節目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更能將明星親子置于火車場景之中,以實現一種對于明星真人秀的平凡化升華式的演繹。[4]
《爸爸去哪兒》的由韓而中的引進,以旅游真人秀的形式蛻下了參與節目明星的神性光環,同時,在解構明星神話的基礎上,以旅游背景生動化,令明星親子們更加生活化地鮮活于旅游背景之中,以明星親子們的過度生活化的演繹了明星的平凡化真人秀。然而,《爸爸去哪兒》節目的過度生活化與過度庸俗化,使得這一系列節目的社會示范效應未能達到預期,反而給不少受眾留下了對于明星親子的不良印象。
這種錯誤示范的社會誤導效應可想而知,顯然,這種結果只能歸結于引進后制作過程中的創意缺陷。針對《爸爸去哪兒》茲建言如下:首先,可以從文化跨度上進行旅游真人秀的創意展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旅游精髓;其次,可以從民族跨度上進行旅游真人秀的創意展開,向民族區域、民族文化、民族民俗要旅游真人秀的節目時空展開;最后,可以向旅游過程要真人秀的平凡式升華展開,實現真人秀的平凡化演繹。
[1]萬婧.從“平民偶像”到“偶像平民”:電視真人秀的文化解讀——以《爸爸去哪兒》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6):75-78.
[2]鐘新,劉丫.社會示范:《爸爸去哪兒》節目的核心價值[J].新聞與寫作,2013(12):17-20.
[3]王希穎.真人秀節目收視體驗、體驗價值與行為意向的關系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26-27.
[4]張鑫揚.以《爸爸去哪兒》為例探討我國真人秀節目如何突破[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39-40.
申寧寧,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