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務院8部委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椐、空間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提倡推動信息技術的集成運用,推進智慧醫院、居家看護與健康管理、集中養老與遠程醫療。此后,“智慧健康”的提法逐漸興起并成為大健康的熱詞,健康界相繼涌現出智慧健康電視講座、智慧健康刊物、智慧健康產業聯盟、城市智慧健康發展規劃等。智慧健康的內涵日益豐富,包涵了智慧醫療(院)、遠程健康、智慧養老、數據應用、可穿戴設備、智慧產業等。智慧健康的大概念融合了當下最新潮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和精準醫療,成為建沒“健康中國”的重要手段,這似乎已是國人的共識。
作為健康管理期刊的辦刊人,身處于智慧健康的大潮中,已感受到近一年多,健康管理受到了冷遇,至少在政府文件和健康宣傳中提得少了。究其原因,絕不是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向出了問題。在2016年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其重要內容依然是推動 “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的轉變,就是要改變目前以治病為主要目標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健康管理模式。這是對健康管理最明確的肯定。但檢討前兩年健康管理機構的工作,不得不承認,蓬勃發展的健康管理機構,多以雷同的營利性健康體檢為主,在調動個體和群體及整個社會的積極性、有效預防疾病、維護健康方面,服務價值難以體現,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未形成健康管理的主流理論框架;未構建起具有我國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技術水平、服務模式都相應落后;部分地區健康管理機構設置過多,水準參差不齊,已出現市場供應不足、信用度下降,面臨重新洗牌。
健康管理遇到智慧健康,是被取而代之還是遇到了改革創新的良機,答案肯定是后者。觀望,將于事無補,只有堅毅地改變才是良方。我們要有持守、有引領、有警醒、有擔當。當今,健康管理在中國已根深葉茂,已形成一支龐大的幾乎遍布全國的健康工作隊伍。毫無疑問,取向和目標相同的健康管理機構,必然是智慧健康落地的最好載體。
首先,健康管理模式要根據智慧健康的發展做相應的改變,要建立起智能健康管理系統,智能化處理健康信息的獲取、傳輸、交互和集成;要能夠通過區域智慧健康網絡平臺,及時對個人進行健康指導和健康管理服務,努力做到預識、預警、預防的科學防治;要重視技術革新的推動作用,支持并協肋人群使用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網絡問診等手段進行健康監測,實現自我健康管理;要學會運用各類醫療大數據,提升預防和疾病管理的針對性、準確性和安全性。
在智慧健康中有個最新概念一一精準健康。精準健康已被預測為健康管理的方向和終極目標,國內巳有成立精準建康管理分會。精準健康是在緊密依靠大數據的支撐下表達的,一場研究應用大數據的浪潮正在興起,2016年6月國務院就下發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智慧城市的醫療數據開始交互整合,健康機構也積極行動,智慧健康產業聯盟在工信部指導下,已于2016年成立“亞健康大數據管理專業委員會”;今年四月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又成立了“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評估和保障專業委員會”;另一方面精準健康源于精準醫學。精確醫學有人說它是分子水平的個性化醫療,內容涵蓋了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及康復;精準醫學正在推動醫療行業從一體化模式向靶向治療轉變;隨著巨量的基因數椐整合進臨床工作,精準醫學得以更深入地研究遺傳性疾病和慢性疾病。
近期,通過基因數據、臨床數據和有關生活習慣數據的結合分析,精準醫學已創新出一些新的健康指導平臺,如《糖尿病的數字行為治療方案》、《私人營養方案》等,已為健康管理增添了有效的新技術手段。
如上所述,智慧健康正在引領健康管理不斷創新和完善,我們期待精準醫學、精準數據、精準健康發展融合,堅信一個健全的健康管理系統永遠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有力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