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喝奶上火了,要多喝水。”
“喝母乳不容易上火的,不需要喝水的啦。”
“寶寶喝奶前要先喝水,有助他喝奶。”
“喝奶前不要先喝水的呢,會影響吸收。”
……
在喂養寶寶這條道路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就連喝水這件小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會引發不同家長的觀念大戰。
那么寶寶到底該如何科學喝水呢?先搬出最強權威頒布科學觀念: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要喂水!
在世界衛生組織實施愛嬰醫院行動中規定的“成功母乳喂養十步驟”中,有這么一條:“不給嬰兒喂其他食物或飲料,甚至也不喂水,除非醫療上有需要”。
母乳喂養嬰兒為什么不需要喂水?
1、6個月以下嬰兒腎功能發育不成熟,腎小球濾過率僅為成人的30%。短期內攝入大量水分而腎臟又不能及時排除,引起稀釋性低血鈉,而血鈉降低進一步影響水分排除。
2、母乳內含有6個月以下嬰兒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它不但含有嬰兒所需的蛋白質、脂肪和乳糖,而且還有足量的鈉、鉀、鈣、磷、鐵、維生素(維生素D除外)等。
3、母乳的主要成分是水(90%以上),這些水分對嬰兒來講已經足夠了。即使氣候炎熱、干燥,母乳也含有嬰兒所需的充足水分,不必另外補充水分。多余的水只會迫使身體排出,同時排出電解質,尤其是鈉。
“水中毒”沒聽過,這是什么鬼?
水中毒,簡單來說,就是體內水太多,鈉太少,導致血鈉過低,電解質失衡。醫學上指的是肌體的水攝入總量超過了排出水量,水分在體內滯留,導致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
嬰兒患水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攝入水過多。過量喂水、補水,或用含鹽量少的液體靜脈輸入、洗胃、灌腸,均能造成水中毒。胎兒時期和臨產前孕母輸液不當,也會引起胎兒和新生兒體液紊亂。如果喂水過量,造成水中毒,輕者會引發癲癇,重者甚至昏迷。
孩子渴了或拉肚子了,怎么補水呢?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如果嬰兒真的口渴的話,最先應該喝的是母乳或配方奶。
嬰兒出生后如果正常喝奶的話,他們是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的;在天氣非常熱,孩子出了很多汗又不能及時哺乳的話,可以稍微補點水,一般不能超過30-60毫升。
如果孩子拉肚子了,第一步就是要糾正因腹瀉引起的脫水癥狀,但不是喂水,而是使用口服補液鹽Ⅲ,把身體丟失掉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回來,使之回到平衡狀態。
小貼士:
口服補液鹽Ⅲ可用于治療腹瀉引起的輕、中度脫水。正確的服用方法如下:
已腹瀉未脫水的寶寶:
小于6個月:50ml/次
6個月—2歲:100ml/次
2—10歲:150ml/次
10—12歲:一次能喝多少就讓他喝多少,可以有效預防脫水。
已經脫水的寶寶:
液體用量(ml)=體重(kg)× 系數(ml/kg)
輕度脫水時系數選擇50
中度脫水時系數選擇75
提醒:沖泡的溶液要在4小時內服用完。
來源:醫學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