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
案例:
山東聊城的刺死辱母者案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在這個案子中,暴露出的最大的問題莫過于法律公信力的下降。人民不斷質疑法律的公正性,觀感從以前的“法治社會相信法律”變成了“法律不會保護人民”。
分析:
法律的公信力與醫療的公信力是否有關?看似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實則有頗多相似之處。僅以醫鬧而言,雖然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會“甩鍋”給媒體,但是這口大黑鍋其實不完全是媒體來背,醫鬧之所以選擇鬧,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并不相信醫院和法院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結果。
法律公信力下降的原因
其實認真來說,當今下降的不是“法律”公信力,而是“司法”公信力。人們不相信執法者,認為法律已經是部分人操控的工具。從中國的歷史來說,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家國不分、個人與集體不分、司法與行政不分的格局使司法的獨立性沒有得到體現與彰顯,中國古代是高度中央集權國家,在各種國家權利中,行政權一權獨尊。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與行政權相抗衡。法律則被統治階級視為統治和鎮壓被統治階級的一種工具。相應地,司法權則被視為行政權的附庸。
司法公信力下降的現實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法官因素。法社會學創始人愛爾維希有一句名言:“法官的人格,是法律正義的最終保障”。法官代言正義,法官是法律的實施者,其一言一行關乎法律的尊嚴,法官的面目就是法院、法律的面目。完善和公正的法律,要通過法官這個群體來實現。司法能否維護其權威,能否樹立其公信力,法官素質高低是關鍵,法官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適用法律的能力、做群眾工作的能力以及對法官職業道德的堅守決定了大眾對司法的認同。當前,中國法官的普遍素質與大眾的期待還有差距。少數法官的行為讓人們喪失了對法官的信賴,往往也就喪失了對法律的信賴,司法也就喪失了其公信力。二是公眾因素。當前中國處于轉型時期,司法需求呈現出利益多元、訴求多樣化特點,由于司法日趨專業化,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規律與特點了解不多,對司法預期過高,不能達到便轉化為對法院的不滿;一些人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規避、違反法律,為達到勝訴目的,托人情、找關系、無理纏訟,敗了官司又到法院攪擾、到政府上告、給法院施加壓力;還有當事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同時由于歷史原因以及文化因素,法律缺乏權威性,在維護權利與解決糾紛時,人們往往選擇權力、通過權力干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現實,法律讓位于權力,使得人們對法律失去了認同感,這些,加深了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三是司法統一性問題。司法的統一性是司法公平正義的原則要求。在刑事訴訟活動中, 同質同種犯罪必須得到同樣的處理;在民事訴訟活動中, 同類型案件必須得到同等標準的解決。由于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以及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駛,我國司法適用法律的隨意性問題卻較為嚴重,同罪同種同類案件得不到同等對待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公眾對司法的運行過程產生懷疑。
司法對醫療公信力產生的影響
雖然我們經常說,醫療機構公信力的下降要怪莆田系、要怪熱愛擴大負面影響的媒體,但是究其根本,莆田系和媒體都只是起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最核心原因依然不是它們,依然是體制問題。
那么司法公信力對醫療公信力是如何產生影響的呢?曾有句話說:醫生本身是個對抗自然規律(生命都會死)的職業,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生對抗的能力也逐步增強,但是不可能徹底顛覆規律。需要患者及其家屬都意識到,人會死、疾病治不好是正常現象,才能增加對醫生的理解。
而司法公信力的下降,使患者及其家屬對于責任認定、醫療事故鑒定結果產生不信任。不少患者及家屬都很容易認為“公家單位幫公家單位”、“官官相護”,并不相信司法在醫療糾紛中能產生有公正性的判決,加上一些外在的影響,就有一部分人走上了醫鬧的道路——這跟現在不少人不相信司法機構,有什么事情直接鬧上媒體、鬧上微博有異曲同工之妙。誠然,這些人里有不少是無理取鬧,如果獲得公證判決,他們也將是敗訴的一方,但是這跟以前開的一些“壞頭”也脫不了干系——人們不相信。
因為公信力缺失,認為無法從爭當的法治途徑獲得公平,所以有人選擇鬧。加上媒體的引導和眾說紛紜的混亂,很多事情就從“可以說清楚”被混淆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到最后不管誰有理,只要誰鬧得厲害誰就有理,無數的壞例子被樹立起來,形成了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提升醫療的公信力跟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息息相關,而讓人們在相信法治的同時推行普法教育和健康教育,說來簡單,其實每一件可能都是非常任重道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