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雷鳴
根據紐約、倫敦、法蘭克福等國際知名城市關于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發展經驗,“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對“四個中心”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構建“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必然離不開發達的法律服務業,仲裁服務就是法律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仲裁作為一種在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得到承認的爭議解決方式,已成為國際經貿、投資等商業活動中首選的爭議解決方式。上海要提高競爭力,必須要有能力為商業活動參與者提供仲裁這種國際通行的爭議解決服務。因此,將上海打造成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是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構建“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國內的其他大城市(比如北京、深圳、廣州、武漢等)也逐漸意識到了發展仲裁服務業對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性,不乏大力支持當地仲裁機構建設的有效舉措。
眾所周知,“發達的經濟水平” “良好的法治環境” “積極的政府舉措” “完善的城市建設” “集聚的專業人才”等因素是成為國際仲裁中心的基本要素。近年來,香港、新加坡在仲裁服務領域快速崛起,政府的積極扶持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香港于1985年建立了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香港地區政府為其提供了120萬元港幣的啟動資金,并將香港舊中區裁判法院以低價租給了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作為其辦公場地。1989年,香港地區政府又向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捐贈了1910萬元港幣,并將香港中環金融中心區交易廣場大樓的部分房間以一港幣的象征性租金交付給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使用。除此之外,香港地區政府還不遺余力地對外宣傳、推廣香港的仲裁服務。香港回歸后,兩屆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均強調要大力發展香港的國際仲裁服務,把打造國際仲裁中心作為特區政府的施政目標之一。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為進一步推廣香港的仲裁服務,成立了仲裁推廣咨詢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由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擔任。袁國強司長多次參加了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在內地的宣傳推廣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努力下,香港國際仲裁中心2014年受理案件的數量達到了477件,較之其成立初年僅受理9件仲裁案件,增長了50余倍,香港也隨之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國際仲裁中心。
新加坡的國際仲裁服務雖起步晚于香港,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在2003年受理的仲裁案件數量僅為35件,但得益于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扶持,2015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受理的仲裁案件數量達到了271件。新加坡政府為促進仲裁服務業的發展,采取了“對在新加坡進行的國際仲裁服務進行50%的稅務減免”“為國際仲裁活動的參與者提供簡便的簽證待遇” “在國內外對新加坡仲裁服務進行宣傳、推廣”等有效的鼓勵措施。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政府于2009年出資建成了世界第一個糾紛解決綜合大樓——麥士威議事廳,吸引了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和世界知名爭議解決機構入駐。如今,新加坡也躋身世界知名仲裁中心行列。
從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發展仲裁服務、打造國際仲裁中心的經驗來看,當地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以下三點共同之處:一是提供超一流的開展仲裁服務的場地、設施;二是有組織地宣傳、推廣當地仲裁服務;三是建立并扶持本土仲裁機構,并依托本土仲裁機構,引入、匯聚世界知名爭議解決機構。
目前,上海主要從事國際仲裁服務的本土機構是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又名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其成立于1988年,發展至今已成為了年受理仲裁案件500件以上,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仲裁機構。今年3月,上海國際仲裁中心被國際仲裁界權威雜志《環球仲裁評論》授予“2015年度最受關注仲裁機構”,是內地首家獲此殊榮的仲裁機構。
總體來說,上海仲裁服務的發展、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的工作得到了上海市各級人民法院、司法局、律師協會等的大力支持。但上海要實現《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中的要求,建成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為“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提供服務,還需要進行諸多努力。根據域外經驗,結合當前上海仲裁服務的發展形勢及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全面認識和把握“支持國際知名商事爭議解決機構入駐”,大力扶持本土仲裁機構的發展
2015年以來,市商務委根據《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的要求,陸續以港澳、外國非企業經濟組織設立常駐代表機構的形式,批準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國際商會仲裁院、韓國商事仲裁院等國際知名商事爭議解決機構在本市設立常駐代表機構,后續還將有斯德哥爾摩國際商會仲裁院等機構落戶上海。引入國際知名仲裁機構對上海建設國際仲裁中心確是一件好事,但需要注意是,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對境外仲裁機構的引進,都建立在大力扶持本土仲裁機構的基礎上。例如,新加坡在引進美國仲裁協會國際爭議解決中心時,要求其與新加坡的本土仲裁機構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合資設立辦事處。再如,首爾在引進境外爭議解決機構時,是采取邀請這些境外機構入駐首爾市政府與其本土仲裁機構大韓商事仲裁院共同建造的首爾國際仲裁中心大樓的方式。
目前,這些境外仲裁機構落戶上海時,其落戶的區縣為其提供了非常優惠的配套政策,但這些配套措施對上海本土的仲裁機構卻不能適用。在擴大開放的同時,要借鑒新加坡等國家有益經驗,大力扶持本土仲裁機構發展。
2、建設獨立的糾紛解決服務大樓,形成國際仲裁機構的集聚效應,以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為主體構建“上海國際爭議解決中心”
目前,不管是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上海仲裁委員會等上海本土的仲裁機構,還是新落戶的境外仲裁機構,辦公場所都十分分散,且缺乏高端定位的國際仲裁服務機構辦公場所,難以滿足開展國際仲裁業務的需要,也無法形成集聚效應。根據香港、新加坡、首爾等城市發展仲裁服務的經驗,以及當前經濟活動中糾紛解決服務需求日益增加的形勢,應當建成一所獨立的糾紛解決綜合大樓,讓包括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和上海仲裁委員會在內的上海本土仲裁機構入駐,同時邀請境外知名爭議解決機構入駐。這樣既能為當事人提供多樣的選擇,滿足當事人對爭議解決服務多元化的需求,又能促進爭議解決機構間相互競爭、相互借鑒,最終實現“以本土仲裁機構為中心,以境外仲裁機構為補充,將上海打造成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的目標。
3、各部門形成宣傳和推廣仲裁的合力
仲裁是一項當事人自愿選擇的爭議解決服務,具有高度自主性。因此,仲裁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向潛在的使用者進行宣傳和推廣,讓越多越多的商業活動參與者了解仲裁便捷、高效、保密、專業的特點,了解上海的仲裁服務業。宣傳和推廣,不僅可以讓有仲裁需求的商業活動參與者選擇上海的爭議解決服務,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上海仲裁服務,了解上海在爭議解決服務、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
關于上海構建國際仲裁中心的工作,《2016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安排》確定的責任主體是:市商務委、浦東新區政府、上海國仲和市司法局?!丁笆濉睍r期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規劃任務分工》中確定的責任主體是:上海國仲、市商務委、市司法局。目前,宣傳仲裁的任務主要由仲裁機構承擔,力度遠遠不夠,受眾面太窄。借鑒域外的成功經驗,建議由市政府牽頭,協調與仲裁服務相關的市商務委、市司法局、市政府法制辦、浦東新區政府等部門形成合力,有計劃地開展宣傳、推廣上海的仲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