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上海制造業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一直頗受關注。從全國范圍來看,振興實體經濟、避免“脫實向虛”,是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繼去年先后出臺《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實施意見》《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兩個文件后,上海再次出臺提振實體經濟政策措施。5月31日,市政府對外發布《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創新驅動發展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圍繞提質增效、創新引領、環境營造、要素集聚、降低成本等方面提出50項具體舉措,提升實體經濟能級。其中指出,未來5年,戰略新興制造業產值占上海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預期達到35%左右。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介紹了若干意見的主要內容。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吳金城、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市科委副主任干頻、市財政局副局長王嵐、市規土局副局長岑福康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三方面創新助力實體經濟
發布會上,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介紹說,若干意見主要從三個方面提升實體經濟能級。
一是聚焦改革創新。一方面通過發揮自貿區示范引領作用,構建便利高效的營商和市場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加快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二是聚焦提質增效。一方面加強產業統籌,明確提出以高端發展為導向,落實“中國制造2025”,聚焦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5年,戰新制造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5%左右;注重以區域統籌為支撐,以重大項目為抓手,“十三五”期間統籌推進60多個10億以上重大產業項目。另一方面,加強資源統籌,引導金融、土地、信息化等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再就是加強服務統籌,切實為企業減負增力、增強企業獲得感。
三是聚焦政策突破。一方面通過梳理政策措施,加強政策系統集成和落地見效;另一方面通過制度創新破瓶頸、補短板。
跟以前的政策相比,若干意見有哪些亮點和特色呢?陳鳴波主任用三句話概括:第一,我們對上海經濟產業的問題看得更清楚。上海的制造業到底怎么了,上海要不要制造業。前兩年很多朋友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包括外媒都有,今天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第二,統籌更加有力了。若干意見提出,要有力加強綜合統籌。上海土地金貴,但有些園區的產出很低,必須要統籌起來,把家底盤活。第三,更加關注服務,服務要體現精準性、普惠性,全力支持幫助企業發展。
此外,上海的經濟一定要可持續發展,市委書記韓正多次提出,上海的產業包括經濟發展核心是創新。創新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產業創新等。這次若干意見全方位地寫進去了。
彈性用地降低企業成本
上海土地資源日益稀缺,是很多企業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一難題,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優化土地供給,到2020年,全市工業用地規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對規劃工業用地予以嚴格管控,區每年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指標三分之一用于制造業;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提高集約利用效率,加快存量土地的二次開發。
市規土局副局長岑福康表示,上海既要保留并支撐實體產業的發展,又要降低用地成本,將具體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實行工業用地的彈性出讓年期。根據土地管理法,土地出讓年期不超過50年。“以往土地出讓以50年為界限,現在明確一般工業用地或者產業用地是20年。”岑福康表示,“上海是特大型城市,土地資源非常緊缺,必須集約使用土地。實行20年的土地出讓年期,在等同土地量情況下可達到增效。同時,與50年出讓相比,相同土地20年出讓的價格大概在60%左右,降低了初始創業的成本”。
二是采用差別化、多樣化的土地出讓方式。“例如,現在開始試點的先租后讓。前三年只收租金,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進入正常發展軌跡,具備購買土地的能力,再把這塊土地出讓給企業,通過先租后讓再次降低土地成本。”岑福康指出。
三是關于使用存量土地企業的更新升級。當企業面臨技術更新、改造、提高產能,往往需要增加土地使用的強度,這時需要補土地出讓金。“此次若干意見明確,由各個區縣按一定比例進行收取,這個比例沒有下限,也就是說可以是零。只要企業切切實實用于技術改造、用于實體產業的發展,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讓金可以不收,但必須要經過評估,經過區政府集體決策。”岑福康強調,這項政策的前提是企業是出于升級需要。
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陳鳴波說,只要有好項目,上海是不缺土地的,關鍵是缺乏新動能。這次若干意見提出,上海要結合科創中心和自貿區建設推動新動能發展,希望能解決新動能問題。
形成智能制造國家級示范區
智能化是制造業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上海在推進智能制造、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方面又有什么具體的舉措呢?
面對記者的提問,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吳金城說:“我到富士康下面一個企業去看到,一個機器人可以替代六個工人,一個工人現在成本最少6、7萬,一臺機器人一年替代40萬的人力成本。不管從經濟上來說,還是從效率來說,以及從質量來說,智能化改造都是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和非常大的想象空間。從上海智能制造來說,是貫徹‘中國制造2025,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抓手。”
若干意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舉措。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優化布局。上海發布了關于創新智能制造應用模式和機制的實施意見。上海提出到2020年要成為全國智能制造應用高地,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上海毫無疑問是機器人之城,大的機器人制造廠商都在上海集聚,產量占全國的40%左右。從全市的布局來說是1+X,1是臨港,X包括松江、嘉定等若干個智能制造的集聚區。
二是實施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十”是培育10家左右具有引領性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這是上海可以服務全國的一個地位。“百”是建設100家示范性的智能工廠。在汽車裝備、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包括電焊方面都可以用智能替代。“千”是要在示范企業的引領代表下推動1000家左右規模以上的企業智能化轉型。
三是推廣智能制造的應用,前期涉及的投入比較大。借鑒合同能源的做法,推動智能制造的應用模式,可以采取融資租賃,也可以采取市場投入,收益分享,還要加強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的自主化突破,推進智能制造裝備、工業軟件以及工業互聯網的集成應用。
四是搭建智能制造研發和轉化的平臺。特別是圍繞智能制造的關鍵共性技術、裝備研發、系統解決方案標準、試驗驗證、技術成果轉化等等。
吳金城說,希望通過這些舉措在上海形成智能制造的國家級示范區,我們也有條件,包括在自貿區,在臨港以及松江提出的G60科創走廊,都為智能制造提供了重要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