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新
“村霸”一詞,一度成為個別村干部的代名詞,群眾對其深惡痛絕。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城東鄉城南村村委會原主任鄧春生,就是其中的典型。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鄧春生仗著背后龐大的宗族勢力支持,長期架空該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把持著村務重要事項決策權和資金審批使用權,對不服管的村“兩委”干部進行恐嚇、威脅等。“本村我最大”,他私自定下“三不”規矩——“開會不通知、賬冊不讓看、意見不讓提”,儼然將城南村視為“私人領地”。他不滿足于吃吃喝喝,把“黑手”伸向了轄區服務對象,刁難辦事村民,追求“權力變現”……鄧春生近日被立案查處,當地村民無不拍手叫好,“‘村霸倒了,我們安心了!”
當下在部分農村,“村霸”、宗族惡勢力猖獗,土皇帝橫行一方,違反黨紀國法、操縱選舉、開設賭場、暴力抗法、霸占資源等現象時有發生,已經到了不整治不足以平民憤的地步。為此,中紀委近年來在全國整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突出打擊充當保護傘的職務犯罪,大得人心。新農村建設,既包括物質建設,也包括精神建設,既要山清水秀,更要風清氣正。針對當前部分農村社會出現的問題,清除毒瘤很有必要,有利于鞏固基層政權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農村政治生態建設亟待加強,通過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社會文明,煥發農村社會活力,促進農村全面發展。
農村生活需要加強“管理有序、服務完善和文明祥和”的功能。加強農村政治生態建設,就要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委會等組織的作用,通過村民自治章程等規章制度,從社會事務、經濟建設、個人行為等方面,對村民的生活秩序、村容村貌、人居環境、社會治安等實施有效治理。
農村基層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是農村政治生態的基石。加強農村政治生態建設,就是不讓農村成為“村霸”產生的溫床。農村基層政治文明建設,要完善以“四個自我”和“四個民主”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堅持讓村民按照法律程序組織起來,凡是涉及到廣大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必須由村民討論,按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使決策真正反映民意、代表民心。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生動活潑、愿意奉獻,既有民主自由,又有集中統一的“共和體”。除了建好基層黨組織、選好用好“領頭羊”外,還要建立合理有效監督機制,發揮好農村群眾社團和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的作用,講民主、講法制、講團結,促進農村社區良好鄉風的形成,促成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蠅貪”泛濫,其害如“虎”。中紀委七次全會報告指出,加大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整治, 決不允許“村霸”橫行鄉里、欺壓百姓,侵蝕基層政權。各級紀檢監察組織要找準要害,緊盯嚴重影響農村基層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村霸”和宗族惡勢力問題,整治基層“微腐敗”,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