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雙麗+林中明+蔣潔+楊曉霏
2017年5月24日下午,靜安金融檢察白皮書(2016年度)發布會暨金融犯罪風險防范座談會在上海市靜安區檢察院召開,靜安區周海鷹副區長,靜安區檢察院楊恒進檢察長,上海市檢察院金融處肖凱處長,華東政法大學李翔教授,區人大、政協、金融辦、市場監管局、公安分局、法院、部分街道相關負責人以及新民晚報等媒體記者出席,會議由靜安區檢察院孫琳副檢察長主持。
靜安區檢察院在白皮書中介紹,2016年該院共受理公安機關提請審查逮捕金融犯罪案件146件259人,移送審查起訴案件153件440人,人數同比增長25%。案件主要涉及3類罪名,其中金融詐騙類罪名79件81人,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類罪名63件329人,擾亂市場秩序類犯罪5件25人。
從2014年至2016年的數據來看,該院受理的非法集資類案件呈倍數增長,非法經營類案件數量雖增加不多,但出現了非法經營新三板股票、非法買賣外匯、私設虛假股指期貨交易平臺非法經營股指期貨等新類型案件。在占絕大多數的非法集資類案件中,又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居多。2014年至2016年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分別為5件10人、23件40人、133件315人;集資詐騙案件分別為1件1人、3件7人、0件;非法經營案件分別為2件10人、0件、3件37人。
上述數據表明,非法集資類案件已成為了涉眾型互聯網金融犯罪領域的主要組成部分,此類案件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涉案金額特別巨大。實踐中,P2P網絡借貸公司曲解國家鼓勵金融創新的政策,設立P2P網絡借貸平臺,非法吸收社會公眾資金,形成上億的龐大資金池。二是犯罪手段模式化。為夸大涉案公司經濟實力,宣傳手段從傳統的小廣告、宣傳單發展到紙媒、電視媒體、戶外廣告、冠名贊助商、明星代言等代價高昂的大型廣告,并出現了利用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手機APP等新興宣傳手段的情形。三是犯罪嫌疑人身份相對固定。涉案人員主要有兩類,一類人員多有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業經歷,另一類銷售人員多為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專生,沒有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未經調查就被高薪吸引,進入大型投資理財公司后,盲目鼓勵勸說身邊親友參與投資。四是犯罪場所位于商業集中地段。涉案公司多以投資管理類公司為主,部分案件呈現集團化、多層級、跨省市等特點,此類公司大多在南京西路、常德路等地的高檔寫字樓。五是投資人多為中老年人群。據統計,三分之二以上的投資人為45歲以上中、老年人,其中不乏退休會計、老師、醫生、司法工作者等受過良好教育、本應具備一定鑒別能力的人群。
基于以上特點,以及區內金融業、服務業集聚的區位特點,靜安區檢察院立足辦案,剖析案件高發原因,積極提出懲防并舉的對策,從源頭進行金融風險防范。一是依托“捕訴研防”一體化專業辦案模式,從捕前適時介入,引導公安偵查及扣押贓款贓物,捕中統一執法標準,捕后督促補偵,確保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經得起法律的檢驗,進一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二是通過案件梳理,發現互聯網金融市場監管“重準入、輕交易”,存在監管盲點;通過對入金賬戶核查,發現對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缺乏監管的現狀;通過走訪市證監局,了解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股份獨特的交易規則,結合現行證券法的相關規定,確定非法經營新三板股權轉讓過程中存在的非法從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行為,以及目前的交易系統存在的監管漏洞。三是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一方面通過捕前介入追繳贓款,捕中用好刑事強制措施,訴前做好涉案人員思想工作,聯合律師等一起與資金使用人談判,敦促資金使用的相關公司、人員積極退贓;另一方面通過對涉案人員身份、參與程度、所起作用的梳理,審慎使用刑事強制措施,既確保刑事訴訟順利進行,又確保涉案金融平臺平穩運作,投資人的資金得到最大程度的兌付。四是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針對涉眾型金融犯罪易引發投資人集體上訪的情況,一方面通過制定預案、聯合接待、釋法說理等及時疏導化解矛盾糾紛,切實做好維穩預案,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另一方面暢通與投資人的對話渠道,引導投資人理性表達訴求,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五是積極做好金融風險防范的法治宣傳。通過制發檢察建議堵漏建制,會同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聯合整治等活動,延伸辦案效果。同時,通過“檢察進社區、送法入樓宇”等系列活動,對中老年人、白領、物業管理人員等重點人群進行法治宣講,一方面提升潛在投資者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另一方面提高樓宇管理者的風險識別意識。
針對上述案件特點以及案件中暴露出的問題,靜安區檢察院在“白皮書”中提出建議如下:
一是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建立P2P平臺的事前準入把關、事中誠信經營、事后退出接管的監管機制,互聯網金融平臺分層次、分級管理機制;通過確立互聯網金融平臺經營信息披露機制,保障投資人知情權得以實現;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完善偵查信息系統建設,構建互聯網金融資金流動異常發現機制,啟動資金自動鎖定——研判——預警狀態;變互聯網金融混業經營、多頭監管為行為監管,將“一行三會”中的相關職能部門合并,成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局,采取主動、介入式的監管方法,統一行使保護金融消費職責。
二是進一步構建金融違法處理機制。針對互聯網金融消費多以電子合同、單證等電子數據形式存在,建議司法部門與相關主管部門聯手構建證據保存機制;建議相關行政部門、司法機關與消費者維權組織協調組建互聯網金融爭議統一受理平臺,設置投訴咨詢熱線、網絡平臺等投資者訴求反饋渠道;建議定期開展互聯網金融犯罪聯席會議,由政法委牽頭,以公安、檢察院、法院為主體,聯合政府金融辦、市場監督管理局、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相關單位根據互聯網金融犯罪態勢與特點,從自身職能出發,進行專項整治和預防;建議金融監管部門與司法機關、互聯網金融協會一起協調落實判決執行機制,相關部門協助執行罰金刑,并建議錄入信用系統及建立誠信檔案,形成威懾。
三是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防范宣傳。鑒于互聯網金融犯罪多采用廣告等宣傳模式,建議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對投資咨詢業務、金融咨詢、代辦金融業務等的廣告發布者是否具備相應主體資格、相應經營范圍等進行全面、重點核查,對小區街頭發放理財傳單等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合理把控金融宣傳方向;建議金融監管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對轄區內發布的、服務器也在轄區內的互聯網金融廣告行使管理權;針對轄區內的中老年人群、白領等潛在投資者,由司法機關、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針對性地開展金融風險防范法治宣講。同時,建議政府加大投入此類公益廣告,提高民眾風險防范意識;建議對轄區內金融犯罪高發地段,同步加強對相關企業、招商部門、物業管理部門的法治宣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