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大寧路街道人大工委
大寧路街道成立于1985年,位于靜安區中北部,東起北寶興路、粵秀路,南臨延長路、老滬太路,西至萬榮路與彭浦鎮毗鄰,北抵走馬塘河、泗塘河,轄區面積6.24平方公里,下設20個居委會,43個居民小區。轄區實有人口8.66萬人,戶籍人口5.68萬人。轄區內分13個選區,有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5名,靜安區第一屆人大代表26名。
街道人大工委設立以來,我們以原閘北、靜安兩區“撤二建一”為契機,緊緊抓住新靜安“一軸三帶”和“國際靜安、圓夢福地”新戰略和新目標發展歷史性機遇,認真貫徹市、區人大常委會的精神要求,堅持1+1>2發展理念,努力推進街工委規范化建設取得較好成效。
一、區領導高度重視,提供有力保障
區委、區人大緊緊圍繞三個關鍵環節加大工作力度,為我們街工委規范化建設保駕護航。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區人大常委會以地方組織法和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區縣和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的若干規定為依據,在深入調研、摸清實情的基礎上,以黨組名義及時制定關于加強街鎮人大工作和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并由區委轉發,從街工委的職能定位、機構設立、人員配置和硬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為街道有效有序推進街工委規范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是強化工作指導。區人大常委會及時出臺了《關于加強靜安區人大常委會街道工作委員會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進一步明確了加強街工委制度建設的總體要求,明晰了街工委工作職責、工作制度,街工委主任、副主任職責,制定了閉會期間代表小組活動等制度。與此同時,區人大常委會領導還多次帶領街工委赴外省市學習考察街工委規范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形成《關于“人大代表之家”建設的指導意見》,及時為街工委解答了“人大代表之家”是什么、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等方向性問題,明確了“人大代表之家”必須做到“六有”的規定。
三是提供機制保障。為使街工委依法履職和服務保障代表履職的各項工作更好地落地生效,區人大常委會及時完善了列席會議、街鎮例會等制度,探索創設了街工委向常委會報告工作、代表建議聯動督辦等機制,為各街工委加強聯系、增進互動、促進融合和提高履職能力搭建了實踐平臺,為街工委更好融入區人大常委會整體工作格局,特別是辦好區人大常委會交辦的監督、選舉、視察、調研等重點工作提供了機制保障。
二、立足于長遠長效,創建工作模式
2017年初,大寧路街道作為區人大常委會的試點單位,結合街情實際,認真學習貫徹實施意見精神要求,以“四個到位”為引領,完善工作機制,延伸工作觸角,努力為代表履職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保障。
第一,切實做好“四個到位”各項工作。一是組織到位。我們積極探索層級式組織模式,由街工委統籌協調,落實好“代表之家”建設,輻射轄區內13個選區,同時下設20個居民區人大代表聯系點,構建縱向全覆蓋的組織網絡。二是人員到位。街道人大工委現有9名組成人員。其中,主任1名,由街道黨工委書記兼任;專職副主任1名,兼職副主任1名,委員6人。街工委下設辦公室,并配備1名人大專職干部和1名專職社工。三是經費到位,除區人大下撥的10萬元經費保障外,年初街道辦事處預算50萬,共計60萬用以人大工委、代表之家以及代表組履職等工作。四是制度到位,按照區人大要求,街工委制定了履職“三職責兩制度”實施細則,保障了人大各項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
第二,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以“代表之家”為平臺,我們重點在“四個機制”上下功夫:根據代表和單位的特長及資源劃分,建立了“社區之本” “發展之源” “民生之基”等專業小組活動機制,便于代表圍繞教育、衛生、文化、電力、交管等方面的民訴民求履職。居民會根據代表,如市北供電局的史濟康代表、閘北實驗小學的李莉代表、第十人民醫院的秦環龍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對其所在行業提出意見建議。為提高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的質量,建立了意見建議完善機制。如社區之本小組的方學麗代表在下社區時收集到了“關于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意見”,小組會議后,由街工委副主任帶隊,特赴普陀區相關街道實地考察電梯加裝的實際操作手續及后期運行維護情況,為代表在區兩會上提出意見、建議提供了科學、可行的依據。為幫助代表更好地接待選民建立了代表接待保障機制。街工委根據12345熱線和日常社情民意反映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發揮“民生事務顧問”作用,接受代表電話咨詢。同時,建立接待檔案、打造訴求閉環,做到代表接待有接待記錄單、選民訴求有部門交轉單、問題辦理有情況反饋單,促進問題有回應、有落實。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了代表活動宣傳機制。切實做好“代表之家”微信公眾號的日常更新維護,協助做好靜安人大公眾網代表園地版塊和人大微信企業號的相關信息發布和平臺維護工作。健全信息報送機制,形成宣傳合力,展示代表風采。我們定期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街工委的日常工作信息,居民隨時可以了解人大近期工作情況,掌握代表的接待安排和履職情況。
第三,深化居民區人大代表聯系點建設。積極延伸街道人大代表工作觸角,以“四落實”為抓手,深化居民區人大代表聯系點建設,實現街道代表工作與居民區的無縫銜接。一是組織落實,由居委會書記擔任總牽頭人。二是人員落實,聘用居民區常任代表擔任聯絡員,搜集民情民意,梳理共性問題反映給代表。三是制度落實,初步擬定了《大寧路街道居民區人大代表聯系點工作職責》和《大寧路街道居民區人大代表信箱管理辦法》。四是培訓輔助落實,我們邀請區人大相關領導和高校專家為聯絡員提供專業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履職能力。目前,已在6個居民區建立試點,推進“四落實”工作。下半年,將在總結先行先試居民區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實現街道轄區內20個居民區代表聯系點全覆蓋。
三、著力于載體平臺,做實“代表之家”
我們感到,“人大代表之家”本質上是建立在基層促進閉會期間代表活動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的載體,是暢通和豐富選民與代表溝通渠道的平臺。大寧路街道共有結對聯系的市人大代表5位,街道選區產生的區人大代表26位。在街鎮建設“代表之家”是做實街工委,充分發揮代表依法履職主體作用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是形式上突出一個“家”字。整個“代表之家”的設計、布局和建設,都努力體現“家”的溫馨氛圍。具體表現為“三自”:即“家”事自商,代表之家的選址、設計、建設均充分聽取代表的意見,“家”的活動內容、制度經代表討論審議形成。家具自籌,充分發揮代表自身優勢及資源,“家”內的部分家具由代表單位主動捐贈。功能自助,代表之家的設施為代表開放服務,并為代表配備電子工作證,刷卡進入,便于代表“回家”。
二是功能上突出一個“實”字。豐富“代表之家”的活動,建立健全代表之家“五項功能”:即提高代表履職能力的學習培訓功能;有利于代表互通信息、相互了解、互助共進的工作交流功能;事先公示代表職務、單位等,有利于接待工作跟著群眾需求走的接待聯系功能;聘請13個條線部門業務骨干為“民生事務顧問”,提高解決群眾“三最問題”效率的服務協調功能;代表風采展示功能等。通過健全功能,努力把“人大代表之家”同時打造成選民之家。
三是接待上突出一個“活”字。“接待日” “錯時接待” “接待網絡”三措并舉,實實在在為選民開通接待直通車。將每周二定為選民接待日,由代表組的26位代表輪流坐班接待來訪選民,并在大寧社區報、活力大寧微信公眾號、小區宣傳欄等處公示代表接待信息,便于選民自主聯系代表。目前已接待選民70余人,收到意見建議35條。特將每月第一個周二的接待時間調整至晚上6點至8點,由社區組代表輪流值班,形成錯時接待,便于全職選民聯系代表。隨著北部產城融合、人口導入,街道在街區北部增設代表之家分站,形成覆蓋南中北的代表接待網絡,為選民打通一條直接、便捷的訴求反應渠道。
下一步,我們將在區人大常委會和街道黨工委的堅強領導下,以現有工作成效為基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努力把街工委的規范化建設推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