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聲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遵義,以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最為集中。遵義是上海的對口支援城市,我和上海音樂學院安師實驗中學紀筱華校長就此策劃師生到遵義,開啟一場仡佬族采風之旅。
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族村寨
龍潭村地處遵義市務川縣大坪鎮烏江支流洪渡河畔,距縣城八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也是我國仡佬族文化保存較好的村寨,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龍潭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滿塘,龍潭村由此得名。寨內石板鋪路,石巷相連,幽深古樸,景色迷人,道路、建筑、垣墻相互連通,村寨軍事防御體系遺留至今。村寨布局富有特色,建筑風格獨特,集歷史遺存和自然山水為一體,文化景觀品位較高,在仡佬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龍潭村的建筑保存十分完好,房屋建筑大多為木構建和木裝修,建成年代在明清至民國年間,以三合頭、石院墻、石寨墻、大朝門、小朝門、鏤空雕刻、瓦堆屋脊為主要建筑特色,充分體現出仡佬族傳統農耕文化的生活智慧和美好向往。木質門窗上飾以龍、鳳、麒麟、桃、石榴、花草、萬字格等吉祥圖案,手法多采用鏤空雕刻,其構圖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細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所遺“貓眼”獨具匠心,兼具裝飾和實用的功能,充分體現出仡佬族人高度的創造性。院落多由石院墻、院門、房屋建筑構成,布局合理緊湊。寨內眾多遺址故居清晰地展現著這個村寨的古老之美,其民間文藝獅子燈、花燈、龍燈、樂器、民歌等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由于受地理環境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各地仡佬族民居差異很大。仡佬族多數住在山區,過去有民諺:“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巖旮旯?!必罾凶迦艘虻刂埔耍允ǚ浚^奠基,石塊砌石板蓋頂,但內部是木結構吊腳樓。居住在貴州遵義、仁懷、道真、務川一帶的仡佬族自然條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蔥蘢,屋面覆蓋小表瓦,四壁皆裝木板壁,若是土坯墻、夯土墻或者篾條墻、籬笆墻,則刷白灰,清爽明快。
龍潭村古名“火炭埡”,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有人聚居于此開采朱砂,千年積淀造就了仡佬族獨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龍潭也因此成為我國丹砂文化的中心。在古寨的東面有漢唐采砂遺址,北面有大型漢墓群,西面有明代甕溪橋。在這里,你看不見水泥磚瓦,看不到高樓大廈,看不到喧囂的人群,看到的只有木頭建筑物,屋頂由泥瓦蓋成,小雨天能聽到屋頂滴滴答答的雨聲。
龍潭村分前寨、中寨、后寨,人們都說:“前寨出名人,中寨出富人,后寨出美人?!彼^“前寨出名人”指的是明代的神佑,曾任明正統九年官居四川監察御史,他拯救君、親、師的三個事跡在這里被廣為流傳,后人稱頌其“扼虎吭而奪天親兮,挫狼狠而保帝駕兮,舒龍顏而解師危兮”。而中寨的富人便是因經營丹砂而富有的仡佬人,后寨的美人不用我描述,走進后寨你便能親眼目睹。
寨內申祐祠彰顯了仡佬族人忠孝義的人生追求,體現了仡佬族人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傳承和弘揚,茶驛站、丹砂古道的歷史遺留見證了仡佬族人開放的情懷和先進的商品經濟意識,九天水榭聚合了仡佬族人六和天地、自然和諧的人生哲學,九天迴廊彰顯了仡佬族人對文化、歷史的敬畏。
龍潭村民族民間文化多姿多彩,主要有祈福納祥的儺戲、黔北民間雜技奇葩高臺舞獅、演奏獨特的吹打、迎接祝福的打篾雞蛋、接風洗塵的三幺臺飲食文化、古規古矩的仡佬族婚嫁等。每年清明的祭天朝祖大典是寨子里最隆重的活動,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仡佬族同胞都會齊聚于此,他們吹起長長的牛角,跳起歡快的舞蹈,以最虔誠的心向祖先敬獻,感恩上蒼的恩賜,緬懷祖先的功績。仡佬人相信,根在樹的生命就在,而這里就是他們的根。
仡佬故土,儺戲王國
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簡稱道真縣, 因漢代學者尹道真而得名,位于貴州省最北部,現有仡佬族十七萬人、苗族九萬多人,素有“黔蜀門屏”、“銀杉之鄉”、“仡佬故土”、“儺戲王國”之稱。
東漢時期,在牂牁郡毋斂有一個名為尹珍(字道真)的人,在南朝宋時范曄著的《后漢書·西南夷傳》中記載,尹珍不堪故里禮殊荒涼,跋涉千里,拜著名儒學大師、經學家許慎為師,研習五經文字,學成返鄉后建草堂三楹,開館教學,西南地區自此有了學校教育。尹珍在桑梓辦學授徒,盡心竭力,死而后已,其偉業受后世敬仰,明代貴陽三個書院設尹珍專祠,清代遵義府學教授莫與儔創立漢三賢祠,專設尹珍祠,貴陽扶風山王陽明祠內附設尹道真祠,銅仁、印江等縣的書院中均設有尹公祠。民國期間,經政府批準,將貴州省正安縣劃出一部分另置新縣,命名道真縣。尹珍文化為貴州文化之發端,尹珍精神是貴州學人之楷模。
道真縣是仡佬族的故土,其儺戲歷史悠久,被學術界、藝術界譽為“中國古文化的活化石”,儺技煞鏵、上刀梯堪稱一絕,被譽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仡佬族三幺臺、哭嫁歌、打篾雞蛋、高臺舞獅、儺戲已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道真仡佬族儺戲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羅來江,一個仡佬族音樂繞不開的名字
遵義師范學院音樂系主任劉云松教授在采風之際推薦我認識一位從務川仡佬山寨走出來的民族音樂拓荒者羅來江,并告訴我:“談仡佬族音樂,羅來江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p>
羅來江出生在務川一個普通的仡佬族家庭,他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育人,先后擔任過中小學教師和副校長、縣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等職務。在當地,人們親切地稱他“羅老師”。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羅來江就開始有意識地系統挖掘和保護務川民族民間音樂。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了一項極富前瞻性的民族文化搶救工程,要求各地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各民族民間文化。作為一個敏感的文化人,羅來江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子孫的文化大工程,遂全力投入到此項工作中。他那時還在學校教書,為了詳實全面地記錄整理務川民間音樂和地方儺戲等民族文化遺產,歷時十年,足跡幾乎遍及務川的山山水水,他按照民間音樂、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民間戲曲四個專題,組織并參與收集了一百多萬字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為此榮獲省文化廳頒發的科研成果三等獎。時年七十多歲的務川仡佬族“民歌大王”文國朝演唱的數十首原生態民歌就是這次搶救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收獲之一,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史料已被大量收入《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全國民歌集成》《貴州省民歌集成》《貴州花燈音樂》《中國戲劇發展史》等。
羅來江的父親是一位終身酷愛民間藝術、能唱很多仡佬族民歌的民間藝人,作為仡佬族子孫,羅來江從小諳熟務川的一些原生態山歌民謠,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很深的感悟和認識。他很清楚,要讓世人真正了解務川仡佬族和務川仡佬族的民間藝術,僅僅停留在原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還遠遠不夠。為此,他根據已掌握的民族文藝素材,結合自己對務川仡佬族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先后創作了《淘盆打掛子舞》《高架斗篷情》等一批音樂舞蹈作品,譜寫了極富民族風情的優美旋律。
當年,《淘盆打掛子舞》等舞蹈作品不但在省城貴陽引起轟動,還在昆明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上廣受贊譽,先后被上海科教電影廠和四川峨影廠拍成電影編入《多彩的貴州》和《貴州歌舞》向中外推介?!陡呒芏放袂椤吩谥醒腚娨暸_《中國文藝》欄目多次播出,享譽全國。
極具民族特色的務川仡佬族儺戲是一種原始古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在羅來江的家鄉泰坪一帶,儺戲歷來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戲。但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和老一代民間藝人的逐漸辭世,年輕人藝術欣賞趣味慢慢改變,儺戲已開始呈現出勢微之象。為了搶救和整理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羅來江組織舉辦了務川自治縣泥高、青坪、鎮江三鄉民族民間文藝匯演,省地專家冒著嚴寒親臨現場觀看了三天,大為贊賞,尤其是儺戲《騎龍下海》更是倍受贊賞。消息傳到北京,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為此還專程安排李愚導演率隊前來務川,拍攝了《騎龍下海》的電視專題片,并收入《中國戲劇發展史》,向世界推介。
作為仡佬族子孫,羅來江渴望用藝術的形式再現本民族的歷史和生活。我請他為學生講一講仡佬族音樂,他二話不說,拿上資料就到學生群里講解,而且堅決不收任何費用,他告訴我:“你們大老遠地從上海來聽仡佬族音樂,我要感謝你們?。 ?/p>
與音樂共生的歷史傳承
穿越千山萬壑的洪渡河一路蜿蜒向東,湍湍流淌的河水與沿岸的景物構成了一幅獨特的風景畫。世代居住在河流兩岸的仡佬族人說,他們民族同樣奔流不息的音樂才是真正把仡佬族歷史描繪得無比生動的獨特風景。
很多史書不僅記述了仡佬族輝煌的農耕文化、冶煉文化、宗教文化,還記述了他們燦爛的音樂藝術文化。總之,無論是仡佬族的先民濮人,還是后來的僚人、仡僚,都有好歌而耕的民族特征,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
仡佬族民間流傳著許多詩歌、故事和諺語,民歌有山歌、兒歌、酒歌、孝歌四類,曲調不同,各有特色;詩歌多為小調,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體裁,也有用仡佬語歌唱的長短句形式,音韻鏗鏘,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間故事有歌頌勞動人民聰明善良和勤勞勇敢的,也有揭露反動統治階級殘暴和貪婪的。仡佬族的音樂舞蹈樸素優美,樂器有二胡、橫簫、嗩吶、鑼、鼓等,遵義、仁懷一帶流行跳踩堂舞和蘆笙舞,打花龍、打篾雞蛋也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務川仡佬族花燈與眾不同,人們稱花燈為“唱燈”或“跳燈”,有唱有跳,有道白,有滾燈。滾燈像雜耍一樣,滾燈者頭上頂一碗米,米上插一根點燃的紅燭,在地上滾來滾去,碗不掉、米不撒、燈不熄,據說滾燈可以驅邪。仡佬族人的花燈沒有伴奏樂器,只有鑼鈸,鼓也很少用。仡佬族人唱燈一般在春節期間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共用十天時間專唱專跳。一男演員演唐二,另一男演員男扮女裝演幺妹,唱燈時間沒有限制,唱詞可以隨編隨唱,曲調無高低之分。
務川仡佬族的民間歌謠和其他少數民族歌謠一樣,盡管歷來未得到重視,但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形式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得以傳承下來。“你有山歌唱山歌,我無山歌就打呵嗬。你一首山歌上了坳,我兩個呵嗬翻過坡?!闭沁@些流傳至今的民間歌謠唱活了仡佬族獨具風情的生活情趣,也構建著生死不渝的愛情主題?!案绲纳礁璩煤?,妹拿方帕來包到。陽溝后頭打開看,飛的飛來跑的跑。妹的山歌唱得乖,方帕包來要哥猜。十字街頭打開看,剛剛發芽正好栽。一把鋤頭兩斤半,手杵鋤頭望團轉。一鋤挖倒連二桿(小腿骨),告奶奶告奶奶(擬聲詞,形容狗叫),驚叫喚?!边@首打鬧歌不僅把整個勞動場面活靈活現地顯現出來,還挖苦了在鋤草中偷懶的做工者。
仡佬族的古代樂器主要是銅鼓,它既是禮器又是樂器,曾非常流行,后因社會劇烈動蕩變遷,銅鼓日漸失傳,僅有一些有關銅鼓的殘俗及傳說留存民間。如清末民國初,安順縣灣子寨的老人在彌留之際,家人要將老人扶坐在銅鼓上待落氣后方行沐??;平壩大狗場在老人咽氣時,除扶其坐在銅鼓上,還要用兩面銅鼓墊腳。
仡佬族最為獨特的樂器是嗚哇,它是用二尺長的泡木捅去木芯為筒,筒腰鑿出兩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時口含哨、指按孔,發出“嗚哇嗚哇”的聲音。嗚哇只能在秋收結束至正月十五期間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此外,仡佬族還喜歡二胡、簫、鑼、笛、蘆笙和嗩吶等樂器。
近年來,仡佬族與漢族音樂工作者共同發掘和整理出仡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來》《我家住在龍潭邊》等歌曲,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歌曲。
特色美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大多數在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那里地形復雜,氣候潮濕。仡佬族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山地種植玉米,平地種植水稻,因此這兩種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糧食。他們在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多食兩餐,正餐之外尚有過早、歇鬧(歇勞)、宵夜等習俗。仡佬族人嗜吃酸和辣的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躥躥”之說。為了祛濕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鍋辣椒湯,這里的辣椒有多種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過最受他們喜愛的是由骨粉與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的特色飲食主要有以下幾種:
糍粑:常作祖宗神靈供品,為待客和節日食品。糯米糍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糍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還用豆豉葉(扁竹葉)插在糍粑上,以表示祖先開荒辟草時插草為標,廣西的仡佬族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紅薯之習。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節日時,仡佬族在宴請賓客時均要做糍粑。
玉米干飯:仡佬族人習慣把玉米粉放在蒸籠里蒸熟,這種食物叫“玉米干飯”,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節日里或是有遠客臨門,他們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稱為“混合飯”。
油茶:一些地區的仡佬族人喜歡吃油茶,制法是用豬油放于鐵鍋內加熱,拌以蛋、肉,再摻水,放入鹽、糖熬制,然后配以苞谷花、米花、酥食、麻餅、花生、糯米粑,作為飲料待客。
百合肉絲:百合肉絲是當地味道別具一格的名菜,其中的務川百合粉加工精細,粉質松散,光滑細膩,清香可口。
務川牛肉干:具有民族風味,色棕紅,味鮮美。
道真舊城灰豆腐果:將磨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塊,形狀正方、長條、三角、菱形不等,用草木灰漚制三到四個小時,再放入桐殼灰或草木灰加適量白堿于鍋中炒制,炒好后篩去灰,即為豆腐果。其質地綿酥,鮮香可口,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膽固醇,是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更是宴席中的一道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