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琴
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本文在對當前背景的分析和新型職業農民概念作了介紹后,從麒麟區農業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情況、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措施、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取得的主要成效4個方面對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介紹。
關鍵詞: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措施;成效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5
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的“陌生”,留守農業人群呈現出總量相對不足、整體素質偏低、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然而,新型職業農民將以從事農業作為固定乃至終身職業,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現實難題,更能解決“怎樣種地”的深層問題。
1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育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2 麒麟區農業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
2.1 基本情況
麒麟區國土面積1552km2,下轄13個街道(含經開區),3個鎮,總人口72萬人(戶籍人口),其中農業人口40.2萬人,農村勞動力27.8萬人,從事大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約17萬人,長期在外打工約10.8萬人。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7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522元。
2.2 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基本情況
2.2.1 糧食
2014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49萬hm2,其中大春糧食種植1.82萬hm2,小春糧食種植面積1.55萬hm2,晚秋糧食種植面積1200hm2,糧食總產量2.13億kg。從業人員11萬人。
2.2.2 畜牧
2014年建成各規模化養殖小區共208個,出欄肉豬148.08萬頭,肉類總產量16.95萬t,奶類產量4100t,禽蛋產量2.17萬t,畜牧業總產值25.5億元。從業人員7.8萬人。
2.2.3 水產
2014年全區水產養殖0.2萬hm2,生產商品魚13800t,總產值1.8億元。從業人員 0.29萬人。
2.2.4 蠶桑
2014年桑園面積0.2萬hm2,養蠶3.86萬張,產蠶繭142.1萬kg,產值6029.9萬元。從業人員0.54萬人。
2.2.5 蔬菜
2014年種植面積1.34萬hm2,總產量3.53億kg,總產值4.9億元。從業人員4.5萬人。
2.2.6 水果
2014年種植面積4266.67hm2(花椒1366.67hm2),產量5101.4萬kg(花椒410萬kg),產值1.94億元。從業人員5.1萬人。
2.2.7 花卉及中藥材
2014年花卉種植面積813.33 hm2,產值2.32億元;中藥材種植440 hm2,產值3902萬元。從業人員4000人。
2.3 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基本情況
截止2014年7月經工商部門登記的專業合作社共計149個,成員總數9627人。其中糧食類1個,蔬菜類11個,水果類23個,其他經濟作物類31個,畜禽類61個,水產類7個,農機類6個,林業類2個,其它類7個。帶動農戶4.5萬戶。
2.4 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及分布情況
麒麟區地處曲靖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自然、經濟、水利等條件較好,氣候宜人,適合多種農產品的生產,是多種優質特色農牧產品的生產基地,如蔬菜、花卉、蠶桑、鮮食葡萄、豬、牛、羊、雞等。通過多年的引導和調整,農業結構逐步趨于合理和優化,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隨著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的進入和農業產業合作社的興起,農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在整個農業生產中的比重逐步增大,作用日益突出,農業生產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應用和調配,從而促使部分農村勞動走上專業化、職業化的道路,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如珠街街道中所居委會先后種植鮮食葡萄66.67hm2,由60戶農戶承包經營,戶均產值約15萬元,戶均純收入約8萬元,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80%以上,促使當地100余勞動力走上專業化生產道路,成為職業農民;再如茨營鎮的蔬菜生產基地,當地農民以出租的形式將土地流轉到企業,再到企業打工,從事種植蔬菜的職業。再如:東山鎮、越州鎮等以合作社牽頭,引導部分農民主要從事畜禽養殖等的生產勞動。另外,水產、蠶桑、農機等行業,都隨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隨著規模化、專業化、集約生產的發展壯大,產生一大批專業化的新型職業農民。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指導意見》有關新型職業農民的分類及定義,經不完全統計,全區約有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其中:生產經營型1萬人,專業技能型0.8萬人,社會服務性0.2萬人。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總的趨勢是:糧食生產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特色經濟作物比重逐年上升。目前糧經比約為36:64,同時畜牧業生產值占大農業比重逐步上升,達到65%以上。傳統農業比重逐步下降,新型現代農業比重逐步上升,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快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生產手段越來越先進,經濟效益越來越好,單位面積的產出及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麒麟區農業產業分布情況,除糧食作物種植作為主導產業廣泛分布于全區農村各地外,其他產業逐步形成連片生產、園區生產的趨勢,并形成一定的地方特色。如:茨營、越州的外銷蔬菜,珠街、沿江的鮮食葡萄,茨營的蠶桑,東山的山羊,越州的萬頭養豬場等。
2.5 新型職業農民現狀及培育需求分析
根據初步的調查統計,基本符合新型職業農民條件的大約2萬人左右,約占全區農村勞動力的7%左右,占農業從業勞動力的11.7%。類型比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5:4:1.其中:生產經營型約90%以上為專業大戶,主要分布在蠶桑、水果、水產及畜牧養殖等行業。專業技能型主要分布在農業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園區,主要是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社會服務型分布于農村各地,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除少數在社會化服務組織中工作外,大多數人以個體服務的形式存在。如:農用汽車駕駛員、拖拉機駕駛員等。
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的產生以及這支隊伍的發展壯大,是伴隨著麒麟區農業生產的總體發展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新型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發展的。特別是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的發展,客觀上需要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比如農業企業的產生,必然產生農業工人;生產規模越大,社會化服務需求就越大,也就產生相應的服務型職業農民。同時,職業化的農民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的需要。總之,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也就是說農業要發展,必然要走現代農業的道路,現代農業的主要標志是高效、優質。而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生產形式是高效、優質的前提,而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生產形式就必然需要大批的有一定專業技術、技能,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但就麒麟區現有的所謂新型職業農民而言,雖然大多數經受過不同形式和不同層次的培訓,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或有一技之長,但總體素質較低,生產、經營、服務能力不高,離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有較大差距。如何通過教育、培訓、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符合麒麟區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具有較高生產、經營、服務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擺在麒麟區面前的重要課題,可以說是當務之急,是麒麟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
以上分析表明,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理論上講,全區需要培育約有2萬人之多。但就麒麟區農業生產發展現狀及遠景發展規化而言,依據現有培育能力要在短期內培育大批的新型職業農民,還有很多的困難需要克服,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當前的重點是開展對現有職業農民的培育,特別是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的培育工作。逐步開展對其他專業技能人員的培育。
3 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培育對象年齡結構不夠合理
從年齡結構來看,青年農村實用人才數量較少,大部分農村實用人才年紀在45歲以上,隊伍普遍年紀較大,有進一步老化現象。
3.2 培育時間上存在矛盾
新型職業農民系統培訓真正要讓農民系統掌握一門基本的業務技能,需要較長時間,按省要求生產經營型至少要15d以上,專業技能型也要5d以上。現階段農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大部分45歲以上,而且都經營著如水稻、生豬等1~2項主要產業,要離開家中1~2d也許還可以,要5~6d離開家來學習培訓,家中的產業受到影響,相當困難。即使走得開,農民在家打工150元/d左右,而培訓5~6d就少賺700~800元,一般農民是很難想得開的。
3.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渠道
雖然有農業部門、人事就業部門、教育部門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訓居多,很難達到提高整體綜合素質的效果。
3.4 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工作面臨困難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是一項涉及多行業、多部門的系統工程,農業部門作為牽頭部門,還需得到其他部門的重視和配合,加上區域內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制定統一認定標準難度大。
3.5 扶持政策難以落實
雖然從產業扶持、科技扶持、社會保險、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扶持政策,但由于這是一項綜合性很強、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難以全面落實。
4 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措施
為確保麒麟區新型農民培訓項目的順利實施,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措施,歸納起來主要是圍繞“1個宗旨,2個目標,3個原則,4個到位,5個結合,8個落實”開展工作。
4.1 1個宗旨
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服務新農村。
4.2 2個目標
通過培育和教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專業骨干農民。讓學員來了能學,學有所得,學了能用,用了能增收、增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4.3 3個原則
創新的原則,包括培訓方式的創新,培養內容的創新,培訓思路的創新;務實的原則,主要力求做到實際,實用、實效;服務的原則,就是堅持為“三農”服務,圍繞麒麟區“三農”工作的重點、特點開展培訓工作。
4.4 4個到位
經費到位、宣傳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
4.5 5個結合
培育與提高學員整體素質相結合;培育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培育與新型優勢產業培育相結合;培育與當前“三農”主題相結合;培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4.6 8個落實
政策落實、組織落實、責任落實、學員落實、教材落實、教師落實、教學場所落實和教學環節落實。
5 麒麟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麒麟區在近幾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基本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與麒麟區“三農”工作相適應的農民科技培訓教育路子。成效顯著,影響面十分廣泛,其影響不僅僅限于農業生產技術層面,還對整個農村的社會、經濟、文化、觀念等諸多方面產生不同程度的良性影響。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5.1 增收、增效明顯
通過培訓,學員從中學到了一定的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并能及時有效的應用到生產實踐中,收效明顯。在跟蹤調查中發現,在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的農民中,一般受過培訓的農民收入比未受到培訓的農民的收入高20%~30%,有的甚至高出50%以上。特別是從事蔬菜種植、花卉種植和鮮食葡萄種植的農戶,這種差別就更加明顯。如花卉種植中,每667m2產值最高是1.25萬元,最低值只有0.26萬元,相差近5倍。而他們的每667m2生產成本基本上相同,對于每667m2產值只有0.26萬元的花農來講,效益基本為零,而對于每667m2產值為1.25萬元的農戶來講,每667m2的收益近萬元。
5.2 生產、生活方式,精神面貌明顯改變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特點就是一個“新”字,通過對學員進行新科技,新知識,新觀念灌輸,使學員獲得許多新的東西,培養了新一代農民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在生產方式方面,學員學到了知識和技能,接受了新的生產觀念,對從事專業生產有了信心,大膽改變傳統生產方式,采用全新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推動了一些村的新產業形成和發展,促進了麒麟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的發展。生活方式方面,由于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科學技術的傳播普及,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頭腦中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人們想的問題多了、新了,觀念、意識變了。許多學員在培訓前,或缺乏追求,或缺乏進取精神,或有追求,想進取,但苦于學習無門,創業無路,整天沉迷于賭博、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當中,逐步養成不良習氣,成為家庭、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培訓后,他們從中學到了科技知識,學到了做人的道理,有了創業的方法和勇氣。毅然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在一些村莊可以看到學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人越來越多。總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方面,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將持久的發揮積極作用。
5.3 推動和促進麒麟區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
農業產業化生產是未來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點、統籌規劃、集中連片”的原則,加快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化格局,是麒麟區最近幾年乃至將來一定時期內農業工作的重點。如何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突出發展新興主導產業,逐步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問題。是擺在全區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面前的突出問題。而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素是多方面的,科技的支持是核心要素,而農業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問題就成了成敗的關鍵,因為沒有大批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的勞動者投入其中,農業產業化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懂得了這個道理后,麒麟區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給予了高度重視,并結合麒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內容和具體項目,培育了大批專業技能型新型農民,直接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生產當中,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可以說麒麟區的農業產業化能夠快速發展和推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這個平臺,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農民,為麒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5.4 典型帶動,示范效應明顯
麒麟區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初始,就把培育定位為以培養專業型骨干農民為主的培訓,注重吸收當地骨干農民、專業戶、科技致富帶頭人等在農村有一定影響的農民參加培訓。所以,培訓后的學員無論在生產經營方面,還是在生活、學習方面,都反映出較強的典型帶動示范效應。有的示范村,由于少數學員帶頭從事如養豬、葡萄種植、蔬菜種植,花卉種植等專業化生產,取得效益后,帶動更多農戶,繼而逐步形成許多各有特色的養豬專業村、蔬菜專業村,花卉專業村,葡萄專業村等,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化格局,促進了麒麟區農業產業的發展,改善和優化了麒麟區農業產業結構。促使更多的農民投入到麒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的行列中來。
5.5 法律意識增強
不但要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辦成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用科技致富的陣地,還要使其成為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和宣講道德、文明的舞臺。因此開設《農村政策與法規》課,并納入各教學班公共必修課,在講授時結合農村特點,采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大眾化口味的方式講解,受到學員普遍歡迎,并產生很好的效果。得到當地鄉、鎮黨委政府充分肯定。主要作用體現在:宣傳了黨在農村的基本方針政策,拉近了黨群關系;讓學員受到一次難得的普法教育;宣揚了社會主義道德文明,提倡了社會主義風尚;促進學員法律、道德、政策觀念和意識的形成;促進了麒麟區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馮紹賢.麒麟區年鑒[M].德宏民族出版社,2015.
[2]羅樹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綜合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3]辛登豪,彭曉明.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讀本[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4]王文新.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