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妤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2
摘 要 本文在對以往對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研究進行了總結的基礎上,從三個維度具體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進而提出了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與普惠金融的背離之處,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普惠金融 小微企業
一、文獻綜述及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
鄭聯盛定義,互聯網金融是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普惠金融
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定義,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雖然普惠金融將傳統的金融服務向社會下延,但“普惠”與“救濟”、“扶貧”有著本質區別。首先,普惠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這意味著所開發出來的金融產品依然是對信用風險的定價,各金融機構在開展相關業務時需要評估和控制好自身的風險,這樣做也可以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可持續性。其次,普惠金融的發展依然是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運行的框架下進行的,也不會違背資本的趨利性和理性人假設。在“金融”走向“普惠金融”的過程中,互聯網等技術發展帶來的正外部性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
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的研究較少。王海軍、王念、戴冠等認為互聯網金融實現了對金融中介理論的突破,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被用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和促進民間金融的陽光化、規范化,用來提高金融普惠性。丁杰分析了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存在的內在耦合性,同時認為互聯網金融在目標偏移、投資者的投資歧視、高融資成本、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脆弱性等現實情況上與普惠金融存在背離。連耀山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為例,分析了傳統金融機構如何順應互聯網趨勢,創新產品和服務,發展普惠金融。
二、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
互聯網金融對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沒有鋪設成本,可以彌補傳統金融機構在物理網點上的不足
有利于構建全覆蓋的普惠金融體系,惠及偏遠農村地區。上海財經大學于2015年發起的“千村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村金融的宏觀滲透度不高,被調查農村地區人均ATM機和POS機數量之和僅為0.0016,且硬件的投入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西藏、甘肅等省被調查村莊中甚至沒有ATM或POS機。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東西部的差距相對較小。這表明隨著我國農村信息通訊設施的建設的發展,利用成本相對較低的互聯網金融手段為偏遠農村地區提供服務、實現普惠金融的目標存在可能。
(二)通過各種產品創新提高了小微企業的貸款獲得度,降低了融資成本
在這方面既有互聯網企業開展金融服務,也有傳統金融企業的產品創新,是對傳統信貸體系的有益補充。如首批民營銀行之一的浙江網商銀行,采用互聯網銀行的模式,通過網商貸、旺農貸等產品,為小微企業、農民和創業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資金獲得渠道。截至2016年2月底,已有超過80萬家小微企業在網商銀行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累計為用戶提供信貸資金超過450億元。而在傳統金融機構方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通過與購物網站“1號店”合作,創建了“1金融”平臺,在線上為供應商提供短期貸款,將“電商小微貸”納入自身業務。
(三)各類新型理財產品為普通居民提供了理財渠道
傳統的理財產品有一定的理財門檻,而線上理財的可得性高、交易手續便捷。互聯網金融通過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了目標用戶的下沉,使得原本被傳統金融機構忽略的低凈值人群和普通大眾也被納入金融服務覆蓋的客戶群體。
三、問題及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本身交易過程設計不完善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大多數流程和步驟都在虛擬網絡上進行,更容易造成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加劇了交易風險。例如有不少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申請貸款的案例。針對此問題,需要互聯網金融機構本身改進交易設計、加強審核,對網上貸款申請采取視頻或面簽形式,確定貸款人的真實身份。又比如對償還能力弱的人群例如大學生發放貸款后出現逾期償還甚至壞賬的問題,需要對貸款人的信用和償還能力進行評估和審核,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和期限。另外,可以發揮大數據對客戶資信狀況進行評估,各從業機構依法實現信用信息的共享。除了央行的征信系統以外,許多機構都利用自身優勢建立了自己的客戶信用信息系統,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評級。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從客戶的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維度對客戶進行評分,作為設置限額的依據。
(二)法律法規不完善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迅速發展,其創新的步伐走在了法律法規制定的前面。許多互聯網金融實際上游走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觸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眾籌融資方面,2014年底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了《私募股權眾籌管理辦法(試行)》,但正式版本還未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仍需完善。完善法律法規一方面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一方面法律定位和業務邊界的明確可以促進相關機構的大膽創新,進一步助力普惠金融建設。
(三)個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脅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海量的個人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交易數據大量儲存在網絡后端的數據庫中,個人的基本信息、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大量關聯。此類信息如果不加以保護,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用于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另外,無孔不入的病毒及木馬也對用戶個人下手,在個人終端上竊取信息。騰訊安全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手機支付類病毒包新增475803個,感染用戶數達到4058.6萬人次。手機一旦安裝支付類病毒,就有可能造成個人信息的泄漏、竊取短信驗證碼,導致資金被盜。互聯網企業不僅要加強對用戶信息的加密,提高安全保障水平,還需要加強內部控制,防止內部人員違規操作。用戶要增強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學習信息安全保護知識,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參考文獻:
[1] 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05).
[2] 王海軍,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聯網金融——理論結構與政策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4(04).
[3] 丁杰.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理論及現實悖論[J].財經科學,2015(06).
[4] 連耀山.互聯網環境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實踐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06).
[5] 方蕾,粟芳.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空間相關特征和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財經大學2015年‘千村調查[J].財經論叢,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