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農村的年輕勞動力都到大城市發展,農村的田地因勞動力減少而無法全部耕種,以致荒廢。針對這個情況,國家推行“退更還林”的舉措。但由于“速生桉”的引進,人們發現種植“速生桉”對地質造成破壞,對人體造成巨大的損害,因而生態林業工程的建設迫在眉睫。
關鍵詞: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發展策略
生態與當下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因而生態發展一直備受重視,現如今,國家推行“一帶一路”給生態林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四川開展了森林草原濕地生態重點建設,如此四川的“四區八帶多點”全面加強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修復的建設。不僅能保護生態的多樣性,還能提升生態系統自我服務自我供應的循環功能。筆者就川區生態發展為例,根據多年工作經驗對我國生態林業工程的發展進行分析并總結如何促進我國生態林業發展。
一、我國生態林業發展現狀
2000年時我國受到國際市場制約,導致我國迫切需要推進林漿紙一體化的發展,因而我國需要大量的木材。但杉樹、松樹的生長周期長,不利于取材,于是當時便引進了生長周期長、木質優良的“速生桉”,僅廣西地區就種植了2600多萬畝,占全國的一半。“速生桉”雖然撐起了廣西的林漿紙一體化的發展,且每年提供的木材總量占全國木材總產量的1/3,但也破壞了土壤和水質。
“速生桉”事件后,我國開始全面重視生態林業的發展。200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的發展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2009年中央林業明確表示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生態發展是首要發展方向。2012年十八大會議上,首個實行退耕還林措施的延安人大代表說:“綠色生態林業已向北部沙漠地區推進了400公里,形成了一道綠色走廊”。基于退耕還林,還生態林連續補貼8年,四川廣安市委書記表示廣安是最大農林大市,民眾有了補貼后熱情高漲,預計到2020年,全市建成現代林業產業基地140萬畝,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00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2500元。
目前我國不但是全世界最大的造林減排的國家,還依靠生態林業旅游業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既推動了天然森林和人工森林的發展,又能保障民眾的生活。
二、我國生態林業發展的新機遇
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給生態林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一帶一路”沿線的森林資源較為豐富,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對林業產業有旺盛需求,目前,我國已在俄羅斯、緬甸、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設立境外林業企業,通過林業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輸出我國勞動力密集型林業產業或資本密集型林業產業的勞動力密集區段,有助于國內木材加工、林業機械制造等優質產能向外轉移,推動我國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沿線國家林業產業發展。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生態保護的需求巨大。生態保護建設在“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需要各國持續加強合作。我國林業在生態建設和保護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生態保護和建設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特別是防沙治沙世界領先。我國將與沿線國家在生態治理領域深入開展技術援助、示范基地或項目的合作,這為我國林業生態保護事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我國生態林業發展的策略及意義
1.重點發展市內一部分生態林業,有利于帶動全市發展生態林業工程
生態林業發展并非一日之工,要做好生態林業建設需將范本建設好,再帶動全面發展。如,四川從若爾蓋草原濕地、川滇森林、秦巴、大小涼山中遴選20個縣開展重點縣建設。其中,在若爾蓋草原濕地加強草原和濕地保護,嚴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和濕地利用強度,有序開展生態恢復,加快推進退化草地、沙化土地治理和退牧還濕,加大鼠害和鼠荒地治理力度,草畜基本實現動態平衡。對于川滇森林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加快推進沙化土地治理,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強化森林和草原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建設,嚴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和濕地利用強度,加快推進退化草地和沙化土地治理,加大鼠害和鼠荒地治理力度,草畜基本實現動態平衡。在秦巴加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人居環境綠化,深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大力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拯救。在大小涼山加強石漠化土地和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治理,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強森林防火能力建設及生物多樣性保護。
2.基于成功修復濕地生態,有利于全國濕地生態修復
在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灘涂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杭州灣南岸濕地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采取了更加自然、還原原始的生態修復手段,即通過營造典型濱海濕地植物群落,進行病害濕地植被修復,控制入侵物種,增加生物多樣性,來達到重建濱海濕地動植物棲息地環境的目的。目前,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引橋東側的灘涂地上生態修復工程區塊現已成為鳥類覓食、嬉戲的場所。由此可見,灘涂修復可向全國推廣。
3.發展“一帶一路”生態發展,有利與帶動全球共同發展
地球并不獨屬我國,我國具有優秀的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技術,與他國合作不僅能保護地球還能加重我國在全球的地位。截至“十二五”末,我國與46個國家簽署81份林業雙邊合作協議。與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在熱帶珍貴樹種高效培育、經濟樹種良種選育與加工利用、制漿造紙、竹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交流;在金磚國家中,與印度和南非簽訂機構間林業科技合作協議,與巴西合作執行竹產業發展項目,與俄羅斯林業機構互訪交流。中國森林認證體系與森林認證體系認可計劃實現互認,為我國林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綠色通行證”,提高了我國在林業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林業工程的發展不僅能給農村的老百姓增加收入,還可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而且只有一個,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應遵循生態經濟學和生物圈的生態規律發展生態林業工程。因此,只有尊重大自然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林業發展,才能構建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狀態環境的林業生產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志明.林業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策略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17(03):162.
[2]王輝.做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科學合理實施造林計劃[J].中國林業產業.2017(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