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澤席
摘 要:水城縣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是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結合馬鈴薯發展現狀,分析了馬鈴薯發展中存在問題,提出了今后發展馬鈴薯意見建議,對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精準脫貧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關鍵詞:水城縣;馬鈴薯;發展;初探
一、現狀
馬鈴薯是水城縣的主要農產品,在水城縣30個鄉鎮均有種植,在高海拔山區大多數農民作為主糧,但多作為蔬菜和畜牧業的主要飼料,少部分作加工業原料。近年來,隨著脫毒種薯應用、地膜覆蓋、免耕栽培、聚壟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水城縣的馬鈴薯生產步入穩步發展的軌道,常年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2010年水城縣馬鈴薯種植面積93.7萬畝,總產102萬噸。2011年水城縣馬鈴薯種植面積102.5萬畝,總產109萬噸。2012年水城縣馬鈴薯種植面積100.2萬畝,總產91.48萬噸。2013年水城縣馬鈴薯種植面積93.7萬畝,總產108.32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貴州省排名僅次于威寧縣,居第二位,居全市第一位。
水城縣境內一年四季可栽培馬鈴薯,可實現鮮薯周年上市,但在栽培技術上多為春播秋收,一年一茬,一般采用間作、套作和凈作,大部分地區主要是與小麥、玉米進行間套作,高海拔地區采用凈作,近年推廣了稻草覆蓋秋冬種植。水城縣大部分地區施肥水平較低,一般畝施農家肥500 kg左右,高海拔地區多為單溝種植,在馬鈴薯生產中很少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在栽培品種上,主要推廣的有威芋3號、威芋5號、威芋1號、費烏瑞它、宣薯2號、華恩1號、會—2號、米拉、合作88、中薯2號、3號、5號、壩薯10號、克新1號等品種,更換了大部分老品種,使品種不斷向優質、高產、專用方向發展,使產量和品質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水城縣馬鈴薯的利用較為單一,其中90%作為自用,主要用于主食、蔬菜和畜牧業飼料,商品率低于10%。馬鈴薯加工業起步晚、規模小,年生產能力低下,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二、存在問題
1.耕作粗放,單產水平低。長期形成的傳統種植方式沒有徹底改觀,主要表現為整地不細、基肥不足、種薯薯塊選擇處理不嚴、種植密度偏低、田間管理簡單粗放、病害防治不及時、良種普及率不高、單產水平較低。
2.品種結構不合理,商品率低。品種比較雜亂,專用型品種少,絕大多數為食用型品種,飼料型、菜用型、工業用品種比較缺乏單一。如會-2號,水分含量高,干物質含量低,芽眼較深,外觀品質差,不能滿足加工的需要。
3.脫毒種薯繁育體系不健全,生產能力弱。對馬鈴薯種薯的管理嚴重滯后,既沒有制定脫毒馬鈴薯的病毒檢測標準,也還未按照主要農作物種子進行管理,使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生產經營市場混亂。
4.認識不足,宣傳不夠。各級對馬鈴薯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特別是農戶在種植技術上、經營理念上、廣泛用途上了解不深、不透,對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品種資源宣傳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水城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三、思考
1.統一思想,強化認識。馬鈴薯產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是農業部門的工作,更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大力宣傳馬鈴薯產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樹立“小土豆、大產業”主導思想,把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增收致富、擺脫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來抓。
2.著力加強種薯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打造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大縣。一是針對“兩廣”和省內熱帶地區用種實際,每年在全縣選育適合市場需求的1-2個品種,自行生產擴繁,逐步建立種源體系,確保對外供應種薯。二是重點扶持農業企業、合作社(協會),利用本地原種擴繁生產一級種,連續實施5年以上,形成生產一級種薯達3.75萬噸以上種源基地。三是打造特色(精品)馬鈴薯生產基地。現有馬鈴薯涼都“鉆心烏”和“黑美人”品種,為打造特色(精品)馬鈴薯生產基地奠定一定基礎。
3.加大投入,強化科技支撐。加大馬鈴薯產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的投入。加大對農技隊伍和種植農戶技術培訓的力度,充分發揮鄉鎮農技人員、農村能人和土專家作用。加大對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的隊伍建設力度,為選育推廣新品種提供智力保障。加大新技術試驗示范的投入力度,將脫毒種薯新品種研究、先進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作為縣農業科學研究所一項長期的農業科技工作任務來抓。
4.突出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商品質量。在抓好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同時,著重轉向優化品種結構布局,選育適合生產、市場需求的優質高產主導品種,提高商品率,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擺脫貧困。
5.建立健全營銷網絡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馬鈴薯種植業協會和農村經紀人隊伍,鼓勵發展訂單生產,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馬鈴薯產業的現狀與發展[J]. 謝從華.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