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杜高峰
摘 要:2012年以來,大數據(big data)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因海量的數據規模,豐富的數據來源,快速的信息增長以及強大的數據洞察力和價值,在各學科領域得到了廣泛關注和大量的應用。心理學方面,基于大數據平臺收集和處理各類數據,許多心理學家得以開展相關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大數據;心理危機預警
一、當前高校心理危機預警工作存在的困境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是通過收集學生的“心理”信息,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及時發現可能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并向有關人員發出預警信號,有關方面如學生工作部門,綜合分析后及時進行干預,避免危機事件的發生。危機預警作為危機干預的前奏,其意義不亞于對危機情境的拯救,有效的危機預警能使高校心理工作者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及時作出反應,防患與為未然,是一種超前的管理。高校通過建立大學生心理評估和危機預警平臺,對于增強大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受傳統的臨床心理學的制約,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采用診斷量表的方式對學生心理危機進行評估和篩查,具有指標單一、時效性差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存在諸多困境: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互聯網、移動技術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大學生每天通過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臺發布狀態,這些數據不僅包含了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和學習狀態,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此外,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高校的廣泛應用,學校各單位包括圖書館、宿舍門禁系統、校園論壇、學工系統以及食堂等每天產生的信息數據越來越多,這些數據不僅包含著學校的管理和服務的內容,也為心理危機預警工作利用大數據提供了有利條件。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利用選課記錄、食堂用餐刷卡等,從電子科大3萬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2億多條學生行為數據。通過對不同ID卡“一前一后刷卡”的記錄進行分析。以此推斷一部分(約800名)學生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礙,這些人中17%的人可能產生心理疾病。因此,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可以讓高校心理工作者及時發現心理危機“潛在對象”,實現對危機的準確預測,以便有針對性的對需要幫助的對象實施“干預”措施。
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思想觀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要求高校在教育、管理和學生工作也應與時俱進。心理危機預警方面,面對大數據引發的深刻變革,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如何利用大數據推進預警創新,提升預警的有效性,也存著在一些現實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大數據重要性和功能性認識不足。目前高校以傳統的心理危機預警和識別方式為主導,缺乏動態把握學生心理狀態,即時呈現學生心理變化的平臺,原因之一是當前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缺乏對大數據重要性和功能性的認識,還沒有適應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新變革;
二是大數據應用于心理危機預警的政策、機制、評價體系等制度不明晰,缺乏各類資源支撐,將大數據應用于心理危機預警并開展相關工作的主觀性不強;
三是數據搜集和分析平臺搭建存在困難。其一是因為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及算法公式難推導、數據挖掘人員能力素質以及硬件軟件數據采集財政投入不夠等。其二是公開性數據和個人隱私數據界限不明確、無法對大數據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決策。
三、大數據時代開展高校心理危機預警的途徑
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重要決策不再簡單的基于經驗和直覺,而是越來越依賴數據和數據分析的結果。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系統部署大數據發展工作。大數據釋放出的巨大信息價值使得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者必須采取大數據的新觀念和新途徑。
(一)樹立高校危機預警工作的數據思維
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工作,必須樹立數據化思維。這就要求高校相關工作人員能高度重視收集、初步分析數據化的信息,為心理危機預警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持。樹立數據思維,還意味著高校應該提升對數據信息的敏感性,利用大數據對工作方法進行不斷創新,對各類與大學生相關的數據和信息進行“技術理解與技術挖掘”:不僅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課出勤率、校園卡消費記錄、等數字化的結構性數據進行價值挖掘,更要重視對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信息進行價值挖掘,以不斷增強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的洞察力、想法和直覺。
(二)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健全心理危機預警制度體系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我國在數據挖掘,數據采集、存儲、使用權責方面出現了明顯的法律空白,這在宏觀層面上直接影響到大數據技術的有效應用。在高校,建立完善的數據信息相關制度,是保障大數據在學生工作中得以充分運用的前提。做好大數據挖掘利用的制度保障工作。一是要從制度上保證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寬松公平環境,加大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力度入手,著力推進數據匯集和發掘。二是應規定信息開發利用機制,完善制度和建立標準體系,科學規范利用大數據,切實保障數據安全。特別是有關學生信息數據的收集、研究權限和范圍、學生信息數據的利用原則和安全問題等,都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制度加以界定和保障。高校只有在確保不侵犯學生個人隱私、防止學生信息數據被濫用的前提下,才能開展數據挖掘分析工作。三是要將制度建設、管理和教育三者有機結合,例如,加強對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實行實名注冊登記制度等,通過各種形式,增強大學生網絡行為的法制意識、責權意識、和安全意識。
大數據時代,信息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并將其輸向社會的重任,高校能否合理運用大數據提升高校心理危機預警工作的實效性,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鄺春霞,柏晴,郭鋒.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J].現代教育,2013,10:226-227.
[2]曹暉,曹聘.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