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亮
摘要:指出了聲環境影響是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預測模式的應用能減少預測的計算量,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同時不同模式的運用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誤差。為此,提出了公路項目聲評價應關注的重點,并分析了不同的公路項目預測模式誤差,總結了現有公路噪聲控制措施。
關鍵詞:公路;聲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
中圖分類號:X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07502
1 引言
近年來,中國公路交通建設蓬勃發展,公路建設對大氣、水、聲、生態,及社會環境等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公路項目在施工期和運營期都會以不同形式對外環境產生影響,其中運營期的聲環境影響問題較為突出,筆者將對公路建設項目聲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進行簡要梳理與探討。
2 評價目的
通過對公路項目可能造成的聲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選用適當的預測模型,預測和評價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和范圍,為合理選址選線提供理論依據。此外,通過損益分析,為項目設計提供可行的環保措施,以減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3 聲評價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項目工程分析應重點關注公路選線與沿線規劃環評和環境敏感目標之間的關系,應避開居民區、療養區等敏感目標,從根本上減少噪聲的受體,在可行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有礙景觀的聲環境保護措施(聲屏障、隔聲窗等),盡量采用不漏痕跡的隔聲措施,使敏感目標處于噪聲影響范圍以外。
4 噪聲預測模式研究及分析
在當前的公路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工程項目常運用各類噪聲預測模型對交通噪聲進行預測[1,2]。其中運用最廣泛的幾類是我國交通部門頒發的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JTJ005-2006)中的模型,或者選用我國環保部門推薦的公路噪聲預測模型,此外還有國際常用的Cadna/A模型[3]。不同模型有著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須根據建設項目實際特點進行選擇。
4.1 高速公路噪聲預測模式的誤差分析
通過采用不同模型對同一條高速公路進行預測,并對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對于車流量和車速較穩定的高速公路,其道路兩側環境情況單一,除規范(JTJ005-2006)推薦的模式誤差相對較大外,其他模式預測誤差相對較小[4]。
4.2 山區低等級公路噪聲預測模式的誤差分析
山區低等級公路的特點是車速低、車流量不穩定,而規范(JTJ005-2006)推薦的模式不適用于車速小于48 km/h的低等級公路,故該模式不適合用于此類情景,綜合評價實例也可得出相同結論[5]。德國Cadna/A模式適用車速范圍為30~130 km/h,適合多種等級公路,但評價實例顯示預測結果誤差依然較大。由此可見,對于山區低等級公路的聲環境預測,各類模式誤差均較大。因而對此類道路進行聲環境影響評價時,應盡量選用類比分析法,利用同類型道路的監測數據,通過適當修正以達到對該項目的評價目的。
4.3 城區道路噪聲預測模式的誤差分析
城區道路特點為車速低、變化性大、路面及地形情況復雜等,通過采用不同模型對同一條城區道路進行預測,并對各預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規范(JTJ005-2006)推薦的模式和環保部推薦模式誤差相對較大,而德國Cadna/A模式誤差相對較小,分析其原因是此模型考慮了噪聲在城區道路兩側的多重反射,將建筑、地形、綠化帶等均加入了預測系統,即考慮了路面及地形的復雜性。
5 噪聲控制措施
在對公路項目聲環境影響作出預測分析后,須提出相應的噪聲控制措施。
5.1 施工期噪聲控制措施
施工期噪聲雖然較短暫,但環境影響較大。目前較可行的控制措施有:盡量選擇出行人流少的時間施工;盡量選用低噪聲設備,高噪聲機械應加裝減振、隔聲等裝置,注意設備保養,合理操作,保證施工噪聲符合相應的噪聲限值要求;對施工人員可進行適當噪聲防護,合理安排工作時間。
5.2 營運期噪聲控制措施
營運期是公路建設項目考慮聲環境影響的主要階段,目前可行的噪聲控制措施有:選用環保型車輛、加強道路管理(如禁止車輛鳴笛等)、種植綠化帶、設置隔聲屏障、在道路兩側敏感目標處安裝隔聲窗等。
6 結語
聲環境影響預測是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相關的預測模式已趨于成熟。隨著各學科的發展和交叉融合,預測模式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等可進行有機結合,不斷廣泛地應用于預測軟件開發,減小預測的誤差。
參考文獻:
[1]
李秀鴻,邱明煊.城市道路噪聲預測方法的修正[J].環境保護科學,2007,25(3):42~45.
[2]涂瑞和,劉光輝.關于應用美國FI-1WA公路噪聲預測模式的幾個問題[J].環境工程,2008,10(2):41~44.
[3]韓方虎, 楊美臨, 趙積開. 云南省公路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點淺析[J]. 環境科學導刊.2015(04)
[4]淑 慧.高等級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D].青島:山東科技大學,2006.
[5]馮喆文. 改擴建型道路兩種交通噪聲預測方法的比較[J].海峽科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