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錦++林孝松
摘要:指出了近年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違法行為較普遍,農村住宅違法建設、浪費現象較嚴重,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率較低。以重慶市墊江縣為例,依據國家和重慶市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準和要求,以經部核查確認的2012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為基礎,按實地現狀,結合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成果經復核后進行了補充測量調查,確定分布,利用狀況及權屬情況,納入集體建設用地補充調查專題數據庫。最終得到了墊江縣農村建設用地規劃圖及農村建設用地專題數據庫。這對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的合理管理,制定合理的農村建設用地納入市計劃、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定級估價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地理信息系統;墊江縣
中圖分類號:P2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0019202
1 引言
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是以GIS為技術平臺,以某一區域最新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對照,全面、詳細、準確地掌握某區域所有農村建設用地信息的一項重要工作。國內對土地調查早有涉及,如戚蘭從空間數據采集、屬性數據采集、分幅數據接邊和投影變化四個方面探討了MapGIS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的應用[1];王孝強等分析了城鎮土地調查中地籍數據和基礎測繪數據的整合模式[2];張增場等研究了二調項目中采用全站儀簡易設站法和GPS測量法補測新增地物的作業方法、步驟以及外業作業過程中須注意的問題等[3];崔克忠以土地更新調查為工程背景,以地類調繪為例對外業調繪方法進行了剖析[4]。當前國內對于中小尺度區域土地建設用地調查較少涉及。同時,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用地的遺漏,很大程度影響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復墾工作,每年再通過變更的方式將歷史遺漏數據補進庫中十分困難。由此,進行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不僅能規范管理農村土地,合理利用農村土地,同時在人多地少、用地需求居高不下、耕地資源又相對不足且急劇減少的形勢下,無疑可減緩用地壓力。
墊江縣位于重慶市中北部,處于東經107°13′~107°40′、北緯29°38′~30°31′。幅員面積1518 km2,共轄22個鎮,32個社區,215個自然村,地貌以丘陵為主。筆者以重慶市墊江縣為研究區域,探討應用內外業一體化調查方法以及GIS空間分析功能,得到墊江縣農村建設用地地塊詳細信息,形成專題數據庫,為今后農村土地復墾工作開展打下基礎。
2 墊江縣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過程
2.1 技術路線
以重慶市墊江縣為例,基于GIS軟件平臺,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要求,利用高精度遙感影像、歷年1∶10000正射影像圖、地理國情普查高分辨率航空影像、變更調查成果及1∶500實測成果、土地復墾實測資料以及現有的土地調查成果及權屬資料,采用內外業相結合方法開展實地調查及核實,以得到墊江縣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變更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更新并完善土地利用現狀基礎數據庫。
基于研究目的,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只涉及到村莊和采礦用地,其中村莊用地包括鄉、村連片的農村居民點以及與農村居民點不相連,但屬于村莊的非農業生產土地(包括居住、工業、商服、倉儲、學校等);采礦用地包含采礦、采石、采砂(沙)場、鹽田、磚瓦窯等地面生產用地及尾礦堆放地。
2.2 數據收集和整理
收集到的數據主要包括2007年8月年影像圖、2010年航攝1∶10000彩紅外正射影像圖;2013年土地變更調查成果數據、基本農田劃定資料以及歷年基本農田調整、補劃文件、圖件和數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
數據整理主要是利用收集到的遙感影像圖、土地變更調查成果數據以及相關數據庫數據,對二次調查遺漏的已完成1∶500復墾項目前期測繪圖斑,提取圖斑實測范圍線,經坐標轉換后與影像、調查數據庫進行套合,再內業核實與影像一致性、與數據庫原有地類合理性,核實無誤后納入工作底圖。該工作底圖是之后內外業一系列工作的基礎。
2.3 內業處理
內業處理主要包括內業解譯和專題圖層屬性錄入與分析等。
在內業解譯中,首先將第二次調查遺漏農村建設用地實測圖斑與2013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高精度影像進行套合,在計算機中將數據放大2-3倍;接著在已有建設用地外依據影像特征內業判斷、初步解譯提取農村建設用地位置和范圍;然后與第二次土地調查統一時點遙感影像對比,從影像差異中判斷為二調后新增建設用地的,從解譯成果中去除,形成與鄉鎮對接的原始數據,套合最新影像資料并標注其地類代碼(圖1);最后對內業解譯的遺漏圖斑進行分類,疊加遙感監測影像資料,逐個核對內業解譯遺漏圖斑,在GIS中將其分為時間節點前后兩個層。
在專題圖層屬性錄入與分析過程中,工作底圖經掃描糾正后與變更調查基礎數據庫匹配,將所有補充的農村建設用地范圍線整合到圖斑、零星地物層數據庫專題圖層中;在此基礎上,進行圖斑橢球面積重算,按規程要求處理與相鄰地類關系;在專題圖層中進行矢量采集、屬性錄入;通過數值計算、GIS空間分析等方法,對屬性項進行計算賦值并填寫完善譬如座落圖斑標識碼、權屬單位代碼、權屬單位名稱、座落單位代碼、座落單位名稱、X坐標和Y坐標等有關屬性字段。
2.4 外業復核與補測
為進一步確保補充調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需進行外業復核。在電子一體化調繪系統開展外業調查[5],遵循“走到、看清、問明、記全、繪準”原則,以工作底圖為基礎,開展外業復核與補測工作。首先對每塊補充的農村建設用地進行觀察判別,記全數據,繪準圖斑位置,細化調查村莊用地的主要用途并收集有關合法性證明資料;在底圖上標繪遺漏的農村建設用地圖斑,并在外業工作表中記錄權屬狀況、主要用途、復墾狀況、合法批準情況等信息;利用外業工作底圖,重點復核已實測農村建設用地,核實農村建設用地位置、范圍、分布等狀況(圖2);然后拍攝遠近景照片并依據土地管理信息進行數據處理;最后根據其四周已知明顯地物點狀況、遮擋情況等采用簡易補測法或儀器補測法確定坐標定位點,定位點位置標注在工作底圖上。
2.5 圖斑篩選與照片整理
按照規程要求,以及確保資料準確性,需進行圖斑排查與篩選,成果圖中不得包含1500 m2以上的林地、未利用地、600 m2以上的耕地、園地及其他達到上圖標準的地類;相鄰連片地類中的林地、耕地、園地圖斑的部分也不納入;對實地小于400 m2的零星農村建設用地,在工作底圖中標注為零星地物,外業工作表中作好記錄后并在1∶500實測成果中按比例表示。
需要對外業拍攝照片資料進行整理:首先利用文件命名軟件對照片進行批量命名,統一格式;然后一一核查遠景照片是否包含200 m范圍內的地物,能充分反映圖斑全貌以及與周邊地貌、地物的關系;最后對每一個圖斑建立對應照片文件夾,文件夾中包括遠近景照片、戶主身份證照片和相關權屬資料。
2.6 專題數據庫建設
建立的空間數據庫包含地類圖斑、零星地物、定位點等矢量數據,以及在調查中使用到的各類影像數據和柵格地圖;非空間數據庫包含調查中的外業工作表、匯總統計表、土地權屬來源證明材料和實地照片;矢量數據庫包括補充農村建設用地、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補充農村建設用地零星地物、定位點四個專題圖層;最后以2013年變更調查數據庫為基礎,建立農村建設用地補充調查專題數據庫并入庫。
3 結論
通過調查,墊江縣共計農村建設用地圖斑46214個,其中村莊圖斑38976個、零星地物412個、采礦用地圖斑6826個,涉及11571戶農戶,總面積492.67 hm2。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墊江縣農村建設用補充調查2014年度變更數據庫。調查發現,墊江縣農村建設用地管理較復雜,采礦用地較多,零星建設用地圖斑大量閑置。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嚴格管理農村建設用地開發,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并基于本身地勢條件建立農村建設用地計劃,以實現建設用地的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戚 蘭.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建庫中MapGIS技術應用思路研究[J].科技資訊,2011(3):207~208.
[2]王孝強,伊鵬程.城鎮土地調查中地籍數據與基礎測繪數據整合方法探討-以徐州市為例[J].國土資源信息化,2011(1):20~23.
[3]張增場,鄭建平.第二次土地調查中新增地物補測方法探討[J].陜西煤炭,2010(2):24~25.
[4]崔克忠.航測外業調繪方法在土地更新調查中的應用思路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79~81.
[5]王 華,楊曦承,楊華先,等.使用電子調繪系統的內外業一體化作業方法[J].地理空間信息,2009(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