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蓉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旗幟鮮明彰顯網絡主權
——對互聯網管理新規的把握與理解
□ 文/徐 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的出臺,對新媒體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尤其是對于黨媒新媒體帶來較好發展機遇,黨媒新媒體要抓住機遇快速做大做強,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旗幟鮮明彰顯網絡主權,弘揚正能量,讓黨媒新媒體成為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平臺,成為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同心圓。
互聯網 新聞信息 管理規定 網絡主權 輿論引導
從今年6月1日起,國家《網絡安全法》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實施。兩部法規從宏觀層面給出法治頂層設計和管理路徑,將進一步加強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
學習《規定》,要在國家《網絡安全法》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軌道下理解執行《規定》。
在互聯網已深入到社會生活每個角落的今天,網絡新聞已經成為公眾的重要信息來源,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以技術為引擎,各種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工具成為公眾快速獲取資訊的第一渠道。
公眾能否獲取正確的新聞信息,直接影響公眾對社會事件的判斷,影響公眾對社會的感知。
近年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出現了非法網絡公關、虛假新聞等行為,嚴重侵害了用戶合法權益;互聯網上充斥著“負面思維”“反智傾向”“審丑情趣”“拜金主義”等令人堪憂的情況,互聯網運營主體為了獲得利益,片面追求點擊率和開機率,不斷出現新聞信息導向偏差、標題誤導。同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傳播方式的出現和普及,使過去立足于“門戶網站”時代的管理背景發生改變。
《網絡安全法》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網絡信息安全中規定了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和違法有害信息的發現處置制度。《規定》修訂的上位法依據包括《國家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規定是落實網絡安全法中信息安全責任的一個體現,對加強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流程管理、細化平臺管理、違法有害信息處置、落實處罰責任做了具體細致的規定,可以從源頭上把控互聯網違法有害新聞信息蔓延,讓互聯網新聞信息發布更加法制化、規范化。
《規定》提出,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禁止未經許可或超越許可范圍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活動。
近十多年來,技術驅動帶來網絡媒體飛速發展。尤其是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技術和社交工具快速更新,中國仿佛進入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不需要經過任何許可,人人都可以利用這些社交工具和網絡平臺隨意評論時事,發表財經資訊,不實消息、以訛傳訛的信息飛快傳播。而傳統黨媒因為采寫周期較長、審稿管理嚴、把關流程長,對突發事件和輿情事件應對處置較慢,很難第一時間占領網絡陣地,讓新聞事實和輿情事件的真相被遮蔽。黨和政府的聲音受到弱化,錯誤價值觀不斷擾亂視聽,難以凝聚共識。
《規定》強調對公眾提供新聞信息,應當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禁止未經許可或超越許可范圍開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活動。這就堅持了黨媒與互聯網媒體統一要求、統一底色,從源頭上防止出現兩個輿論場,防止黨和政府的形象因為兩個輿論場的存在而分裂。
網民來自百姓,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網絡媒體要參與到創建凝心聚力的同心圓中,必須堅持黨管網絡媒體,黨管新媒體。新媒體也要講政治,客觀、真實地采集發布新聞信息。
在新媒體新聞服務中,要掌握兩個新概念:

□ “任性”難容 新華社/發 商海春/作
一是《規定》更新了網絡新聞信息的概念,重新定義了網絡“新聞信息”, 不僅是以前提出的“時政類新聞信息”,而更強調新聞信息服務的社會公共屬性。網絡新聞信息重點要看社會影響,涵蓋涉及公共事務、公共秩序、公共價值體系、會引發社會討論的新聞內容,提示個人與機構在從事新聞信息服務時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二是主體資格規定更加具體。《規定》具體列舉了“境內依法設立的法人”“主要負責人、總編輯是中國公民”“有與服務相適應的專職新聞編輯人員、內容審核人員和技術保障人員”等六項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者應具備的資格要求;同時,明確了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新媒體、新應用提供新聞服務的主體,都要納入管理中。在禁止性規定中,不僅繼續禁止外資參與設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也明確禁止非公有資本介入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業務。
這些規定,對互聯網新聞服務的主體資格和責任進行了嚴格、清晰的規定,從源頭上保證了黨管媒體,從源頭上要求網絡新媒體在新聞信息服務中絕對講政治,保證輿論導向的正確和安全。
《規定》提到,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應當設立總編輯,相關從業人員應當依法取得相應資質,建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網絡信用檔案以及失信黑名單制度、約談制度。這要求互聯網新聞信息應當由專業人員“把關”,要求互聯網新聞信息的傳播必須做到依法“把關”,依法納入流程管理的軌道。
互聯網新聞把關要求專業化和職業化,這為黨媒新媒體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首先,黨媒新媒體的新聞原創能力和把關能力,成為黨媒堅守輿論陣地、彰顯網絡主權的優勢。
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自2015年8月15日創辦“新湖南”客戶端,就堅持新媒體技術、管理完全自主創新,湖南日報社500名持證記者提供原創新聞內容,新媒體發展完全自主掌控。
兩年來,湖南日報社堅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把正確導向擺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強化總編輯終審的稿件三審制,明確宣傳管理力量,強化導向管理職責。就算是周末,當班的值班編委、值班主任、值班主編必須到單位上班,重要稿件請總編輯終審,為的就是杜絕周末和節假日容易松懈“踩雷”的隱患,還建立了24小時值班巡查制度和夜間抽查制度。除專職新聞采編人員外,設立內容審核人員和技術保障人員,把導向要求落實到新聞宣傳全過程,確保每個環節都把關到位。兩年多來,新湖南已經累計下載1700萬人次,每5個湖南人中就有一個人下載新湖南客戶端。
網絡主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新聞信息與網絡主權息息相關,能否完全自主掌控管理,直接體現網絡主權特征。新湖南客戶端旗幟鮮明彰顯網絡主權,堅持采用中央媒體權威、準確的報道和500多名自身記者采寫的原創新聞,及時傳達黨中央和省委聲音,將黨管媒體落實到每個采編環節。不轉發境外組織、個人在中國設立的商業網站、娛樂網站的信息,不轉發商業網站小道消息。依靠湖南日報社的專業采編隊伍,新湖南成為湖南省委在新媒體領域引導輿論的第一媒體。最近,在全國兩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扶貧攻堅、環保督查等方面,都堅持原創,引導輿論,在新媒體領域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其次,主流新媒體要提高議題設置能力,讓該熱的熱起來、該冷的冷下去、該說的說到位。
兩年來,新湖南客戶端不斷提高議題設置能力,發揮輿論場定海神針的作用。例如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發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湖南日報社連續兩年參與湖南互聯網經濟岳麓峰會的策劃組織,新湖南抓住這個熱點進行議題設置,全方位直播、原創專訪,營造了社會各界了解、支持互聯網新經濟的熱潮。
再次,新媒體要主動套上法治的“韁繩”,在法治的軌道上運維。
規范到位,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品質才有保證。主流新媒體要主動接受監管,無論是網站、論壇、博客,還是微博客、公眾賬號、網絡直播,都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運行,不打擦邊球,努力提高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質量。
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嚴格按照中央網信辦要求,轉載稿件必須來自具備新聞源資質網站,對非正規新聞源稿件進行刪除處理,嚴禁從“自媒體”抓稿。由中心微信事業部代理運營的各個微信公眾號,也要根據《規定》加強規范,只發布本廳局、本行業的信息。同時,主動出擊,對照《規定》中的條例逐一查找短板,及時改進和規范,對敏感題材和通訊員來稿嚴格把控,自查自省。
互聯網新聞把關要求專業化和職業化,各級政府機關的微信、微博、APP等新媒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可獲得黨媒的專業把關能力和新媒體技術服務。從2015年10月開始,先后有20多個政府的微信公眾號,交由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運維,例如湖南省財政廳的湖南財政公眾號、湖南省水利廳的湖南防汛抗旱公眾號,湖南省外宣辦的這里是湖南公眾號。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派出專業記者采寫資訊,更新公眾號內容,提高了公眾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湖南省財政廳、湖南省水利廳都非常滿意。
最后,《規定》尊重著作權保護,保證了黨媒新媒體的新聞作品有合理的版權收益。
一方面,著作權保護對于黨報及黨報的新媒體發展是利好,為黨媒的知識產權和版權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另一方面,也要求黨媒新媒體在轉載新聞時,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在顯著位置注明來源、原作者、原標題、編輯真實姓名,并保證新聞信息來源可追溯。轉載新聞信息應當完整、準確,不得歪曲、篡改標題原意和新聞信息內容。特別是要加強對編輯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制度管理,堅決杜絕“標題黨”現象。
(作者是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副總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