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馮 怡
從機器人小冰看《錢江晚報》人工智能+新聞的創新探索
□ 文 / 馮 怡
人工智能將給媒體帶來哪些沖擊?哪些改變?通過考察《錢江晚報》與微軟在“人工智能+新聞”領域的共同探索,作者發現人工智能對新聞行業更新的影響將通過交互方式實現改變,重塑從業者與用戶、客戶之間的關系和生態。
人工智能 機器人寫作 錢江晚報
3月24日,比爾·蓋茨在北大直播演講,主題為“中國的未來:創新、慈善與全球領導力”。演講中,除了提及互聯網公司,他還出人意料地提到了傳統媒體《錢江晚報》。
比爾·蓋茨之所以提到《錢江晚報》,是因為微軟與《錢江晚報》在“人工智能+新聞”領域共同推進探索,雙方共同打造國內首個機器人記者“小冰”。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基本有兩點需求:一是在傳統版面渠道之外,希望通過PC、移動端的新媒體平臺增加流量;二是希望利用更便捷的資訊獲取方式、更有趣的資訊內容輸出、更具交互性的產品,抓住年輕用戶群。《錢江晚報》選擇在媒體深度融合中與微軟的“小冰”機器人合作,正是基于以上目的。
首先關注流量。比爾·蓋茨在演講中提到,小冰已經擁有4500萬名粉絲。不僅數量多,她的粉絲活躍度還很高。以美拍為例,小冰僅靠51條短視頻就收獲303.5萬次點贊。
其次注重有趣和交互。小冰是由微軟中國工程師研發的一款人工智能機器人,“她”雖沒有實體,但工程師在程序里加入了情感框架算法。換句話說,她不僅有IQ,還有EQ,與她交流就好像在和一個活生生、有情緒的人對話。同時,小冰的聲音和語調被訓練得像個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因此,她在互聯網上的人物性格設定十分討年輕用戶喜歡。
從2015年起,《錢江晚報》對小冰這款產品保持持續關注。2016年8月,第四代小冰宣布開放商業解決方案管理平臺。但在其首期公開的合作伙伴中,并沒有傳統媒體。憑借新聞敏感性和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積累,《錢江晚報》第一時間與微軟小冰團隊取得聯系。經溝通、考察,雙方達成合作共識。
初期的合作模式是將小冰植入《錢江晚報》的微信矩陣,發揮她善于聊天的功能,將訂閱號從傳統人工回復粉絲留言的模式進化成人工智能回復模式。同時,小冰團隊為《錢江晚報》優先開放了測顏值、測關系、讀心術等有趣的人工智能小應用,升級了微信號的活動玩法。你可以這樣認為,小冰是一位新來的客服——她自帶流量,她受年輕人追捧,她還可以24小時隨時在線。
數據顯示,在小冰入駐《錢江晚報》官方微信后的第一個月,用戶留言數量就從過去的2000條左右上升至1萬多條,活躍度大大提升。
小冰入駐微信公眾號,有效提升了用戶活躍度,但這種合作形式僅僅停留在“撩粉絲”的階段,《錢江晚報》和微軟方面開始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出小冰人工智能水平,真正做到“人工智能+新聞”?
這是雙方根據2016年媒體和科技行業的趨勢得出的探索方向。
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產品,小冰的基礎是大數據。同時,她除了自帶源自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的大數據,還具備數據計算、數據分析能力,這讓機器人寫作在技術上水到渠成。同時,輔以自然語言交互能力,小冰不僅能成為一個記者,還有可能成為某一兩個領域的專業記者。
在《錢江晚報》創刊30周年的見證大會上,微軟與《錢江晚報》開啟第二階段合作。小冰開始從機器人客服向機器人記者轉變,并在《錢江晚報》新聞資訊客戶端“浙江24小時”上開設專欄。由小冰完成的新聞稿,主要有三種不同類型,但選題和報道風格都和她有趣、熱愛互動的人物性格設定保持一致——
起初,小冰每天都繪制一批“新聞卡片”。“她”基于搜索引擎數據挑選出當天熱門新聞事件,并通過社交平臺數據,抓取網友對該條新聞最主要的兩種觀點。每一張新聞卡片上,小冰配置一張圖片、一個標題、一段梗概、兩個觀點。
后來,小冰每周都圍繞一個新聞熱點展開盤點。《錢江晚報》編輯會根據當下熱點策劃2至3個選題,由小冰團隊評估數據方面的可行性;確定選題后,編輯和數據工程師梳理出與主題相關的幾個數據維度,然后由小冰的人工智能程序“跑”出數據結果,并利用她的自然語言能力寫成初稿,最后由編輯修改審定。

▲ “微軟小冰”特約記者聘書
以春節期間有關“雞”的一篇數據新聞稿為例,選題為“全國人民是如何吃雞的”。小冰“跑”出了受歡迎程度在全國排名前五的、以雞為主要食材的菜肴,還繪制出一張全國各地最愛的“雞菜”地圖。
記者小冰的高階版稿件是不定期刊發預測類新聞。2017年2月,小冰成功預測格萊美主要獎項;半個月后,她再次成功預測奧斯卡大多數獎項。背后的原理是,小冰將微軟研發的機器學習模型用于全網可用數據,挖掘專家和大眾的喜好,并通過不斷優化算法得出預測結果。
兩次預測,均同步發表于《錢江晚報》及客戶端上,成為小冰作為一名機器人記者的代表作。媒體、新聞學界和互聯網圈都開始關注,人工智能將給新聞報道帶來哪些改變。
自2月8日,《錢江晚報》新聞資訊客戶端“浙江24小時”正式上線以來,小冰已在版面和客戶端內累計發稿54篇,保持穩定、高品質的內容輸出。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改造新聞內容生產環節。2015年,騰訊開發出新聞寫作機器人。截至2017年4月,這款名為DreamWriter的機器人每天能寫超過2000篇財經科技類稿件、500篇體育類稿件,內容包括行情報盤、上市公司公告、體育賽事等。美聯社從2014年夏天啟用寫稿機器人Wordsmith(文字匠)。在2015年初,這款機器人已能做到每季度撰寫3000家公司財報。業內人士認為,Wordsmith解放了記者,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撰寫更有深度的報道。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也在自己的融媒體智能傳播平臺——“媒立方”上開發了寫稿機器人,目前能夠基于“媒立方”每天監控的全網熱點事件、輿情研判,生成包括財經快訊、數據解讀、臺風快訊、NBA快訊等多主題新聞稿件。其中,既有利用數據模板生成的稿件,也有對全網相關信息進行機器學習和分析后生成的文章。
第二,智能算法推薦改造內容分發環節。如果說寫稿機器人是利用人工智能改造了新聞內容生產環節,那么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智能算法推薦則改造了內容分發環節,即從編輯手動選取模式向機器基于用戶畫像智能推薦模式的轉變。如今,很多新聞資訊類客戶端幾乎都使用此類人工智能推薦,只是背后的算法模型不同。
《紐約時報》研發的機器人Blossom,在消息推送的功能點上嘗試了智能算法。Blossom能夠預測哪些內容更具社交推廣效應,并幫助編輯從每天大量的內容中挑選出適合推送給用戶的文章。通過機器學習,Blossom甚至可以獨立制作標題、摘要、配圖等。
而在《錢江晚報》與小冰合作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人工智能對新聞行業的新影響將通過交互方式來實現,重塑從業者與用戶、客戶之間的關系和生態。這種改變,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語音識別、自然語義識別技術的突破。
近一年來,基于算法推薦、借助聊天機器人技術實現的對話式新聞模式,正在國內外變得越來越活躍。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也多次在公開場合預測,對話即平臺(CaaP: 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的時代即將到來。
來自美國的一款新聞客戶端“Quartz”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只有一個聊天窗口的界面設計極具顛覆性,全程通過對話的交互完成新聞推送。在美國,傳統媒體在向新媒體轉型時,也越來越大膽地將聊天機器人應用于新聞生產和分發。Facebook Messenger平臺上已經有超過3萬個機器人,CNN、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衛報等,都在這一平臺上探索過對話式新聞的解決方案。亞馬遜和谷歌等公司開發的智能音箱,因為擁有更自然的對話體驗、更多元的場景應用,也已成為新聞媒體看重的內容分發新出口。
(作者單位:《錢江晚報》品牌與戰略規劃部)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