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 海
媒體人:四步走出心理亞健康
□ 文/林 海
近年來,媒體人的心理亞健康問題逐漸引發關注。作者認為,了解情緒、學會放松、堅持健身乃至參加心理健康培訓,是提升媒體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四個步驟。
媒體人 心理亞健康 情緒管理 內啡肽
近年來,媒體人的心理亞健康問題逐漸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如何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構筑起媒體人心理健康的堅固城墻?作為一名兼具社會學和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媒體人,筆者以為,了解情緒、學會放松、堅持健身乃至參加心理健康培訓,是提升媒體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可或缺的四個步驟。
“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鐫刻在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的石碑上一句象征人類最高智慧的神諭。這句帶有濃厚哲學色彩的話,放在心理健康方面其實也非常合適?,F在的中國社會處于快速轉型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隨時考驗著媒體人的神經,加上量化考核帶來的體制性壓力,媒體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情緒覺察能力,很容易陷入抑郁、焦慮等情緒狀態。
遺憾的是,國內現行的教育體系中,對情緒管理的教育少之又少,導致大多數人遇到情緒困擾久久不能釋懷,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 2015年10月10日,四川省遂寧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務志愿者在為市民提供義診和心理咨詢服務。(新華社/發)
筆者曾經參加過一個意象對話技術的培訓班,這種心理學技術融合了催眠技術和釋夢技術,整合了榮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在情緒覺察等方面有獨到之處。講課中,授課教師帶領大家做情緒體驗,讓人至今難忘。他把人們最為常見的憤怒情緒作為實例,讓大家在適度放松后各自找一件過去曾讓自己特別憤怒的事,回到當時的情境,體會當時的憤怒情緒;然后想象這種情緒逐漸往上升,直到從頭頂上“送”出去。做完這個練習后稍做調整再回到清醒狀態中來。類似的方法可以同樣用于體驗焦慮、抑郁、驚恐等情緒。
情緒管理的技巧有很多,積極想象法(Active Imagination)是其中一種。可以在空閑時間找個不受打擾的安靜地方坐下來,以閉目養神的姿態坐好,然后在頭腦中回憶過去一些令人愉快的事,畫面越清晰越好,最好是能夠體會到當時自己的心境和情緒。在喜悅或成功的情緒中,讓自己的身心同時得到調整。
現在的社會,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都非???,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突發事件是造成媒體人焦慮和抑郁的重要壓力源之一。快節奏容易帶來身體的緊張和神經的緊張,繼而造成情緒和心理的緊張。可惜,多數媒體人包括筆者在內大都已經適應了新聞工作的各種“快”:反應要快、思維要快、打字要快、交稿要快……,恰恰忘了在下班之后怎么才能讓自己“慢”下來。這時夸張一點說,“慢”幾乎已成為一種奢侈品。此時,學會放松自己,讓身心得到及時的休息和調整,就成為現代人獲得健康生活的一種“必殺技”。
放松從哪里開始?筆者的體會是,從放松自己的肌肉開始——準確點說,是自己從頭到腳的骨骼肌,這些受自己主觀意志調控的肌肉最容易放松,然后再進一步讓整個身心完全放松下來。筆者在修習《社會心理學》課時,曾親身體會到了“催眠術”的神奇。記得當時是授課教師用極平和的語調引導大家逐漸放松身上各部位的肌肉,大約20分鐘左右,筆者完全放松后被幸運地選作“人橋實驗”的被試者,整個身體繃得像一塊“木頭”一樣挺直,肩膀和腳分別被放在兩張桌子上,腹部完全可以承受一個成年人的體重。順便解釋一下,所謂的“催眠術”并非讓人沉睡,而是使人進入一種特別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特殊意識狀態。
如果覺得催眠術離自己的生活太遠,平時要讓自己放松可以采用“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找一個安靜的場所,先使肌肉緊張,保持5至7秒,注意肌肉緊張時所產生的感覺。緊接著很快地使緊張的肌肉徹底放松,并細心體察放松時肌肉有什么感覺。每部分肌肉一張一弛做兩遍,然后對那些感到未徹底放松的肌肉,依照上述方法再行訓練。當使一部分肌肉進行一張一弛的訓練時,盡量使其它肌肉保持放松。漸進式放松訓練因為肌肉一張一弛有對比感,學習和掌握比較容易,不過耗時較長,需要在合適的時間段進行。漸進式放松訓練可以消除人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緊張狀態,使普通人提高健康水平,還可作為治療心理疾患的輔助手段。
媒體人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兼具的工作,能量消耗較大,也特別需要身、心兩方面的調整。有意思的是,適度的體育健身活動可以讓身體疲勞,同時能夠釋放心理壓力,改變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緊張狀態。清華大學第一任體育系主任馬約翰教授曾培養出了錢偉長這樣的著名學者,他有句名言——“體育是培養優秀公民最有趣、最有效和最適當的方法。”以筆者的親身經歷來看,此言非虛。
國內一家知名地產企業的高管毛大慶對于自己跑馬拉松的經驗總結得比較獨特——“學會跑得慢,才能跑得長?!斌w育鍛煉最講究的“要訣”就是循序漸進,以自己身體感覺最舒服的速度去跑步,二三十分鐘后你就會有種別樣的感受,那是只有堅持有氧運動的人才能享受到的“快樂激素”——內啡肽,它能讓人的身心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甚至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所謂的“運動減壓法”,奧秘全在于此。體育,往往是最有效也最有趣的減壓器。筆者在2014年采訪了參加香港100公里越野賽的寧波運動員后欣然加入長跑隊伍,5月啟用“咕咚運動”手機APP后一發而不可收,七、八、九三個月分別完成跑量101公里、133公里和155公里,整個人由內而外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至于有同行戲稱“你皮膚都比以前細膩多了”。
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不可缺少。除了自己看心靈雞湯之外,參加一些正規的心理健康培訓,是增強自我認知,提高心理適應能力,提升媒體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
比如,心理咨詢技術中的“無條件接納”“共感”等等,都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交往能力,使溝通更加順利,改善人際關系。所謂“無條件接納”,就是說對來訪者訴說的內容和提到的問題,無論有多么與眾不同,咨詢師都要予以完全的接納和包容。而所謂“共感”,是指要設身處地地從來訪者自身的標準去體會其內心感受,領悟其思想、觀念、態度和感情,達到對來訪者處境的準確理解。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這樣,那么就能非常好地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贏得更多的人緣。類似的一些心理學技術,可以在各地的心理咨詢師培訓班上學到。
(作者是寧波日報社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