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艷瓊
電視新聞的樣態創新與跨界融合
□ 文/劉艷瓊
當前,省級衛視中普遍存在娛樂強,新聞弱,“兩條腿”不一樣長的窘境。這一難題如何破解?新聞立臺,還是娛樂強臺?二者能否融合發展?作者由此探討了電視新聞在樣態創新上如何借鑒綜藝手法,實現攜手發展。
電視新聞 綜藝節目 跨界 融合 衛視
跨界融合,從相互學習借鑒開始。那么電視新聞應該向電視綜藝借鑒些什么呢?
(一)學創新
以浙江衛視為例,從2008年起,以《我愛記歌詞》的品牌改造為起始,浙江衛視開啟了新一輪電視娛樂的創新征程。2009年,“全國麥霸城市對決”等活動,掀起了中國電視的K歌浪潮。此后,由此衍生的《我是大評委》《愛唱才會贏》迅速與《我愛記歌詞》成為“綜藝三劍客”。2011年,浙江衛視提出電視“頂層設計”理念,《中國夢想秀》“大片戰略”的探索獲得成功,大投入、大制作、大傳播、大品牌的節目生產模式由此誕生。2012年,《中國好聲音》一鳴驚人,隨后的《奔跑吧兄弟》也火遍大江南北,有了這一系列綜藝大片,浙江衛視收視率穩居全國省級衛視前列。而在新聞方面,《浙江新聞聯播》《新聞深一度》《華商啟示錄》等節目雖一直在追求創新,卻因種種問題多年來難以取得重大突破,創新乏力,只能在一些突發事件直播中尋求改變。
(二)學表達
《中國好聲音》中,各位評委平易近人的問話,發自真心的感慨,都化成一種無聲的感動,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新聞欄目,雖多年來一直在改文風,其固態化、模式化的語言還是難以摒棄,“據了解、據介紹”“事發后,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案件正在進一步審查中”等模式化語言,逐漸拉遠了與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距離。
(三)學模式
不少娛樂節目的模式,可以給新聞節目以啟發。如把電視連續劇的模式引入新聞報道,比如把一條黑臭河的治理過程,分成幾篇來做報道,每篇一個小故事,既把故事講精彩,又給觀眾以期待。再如,人物報道中多機位的拍攝,讓新聞報道更精致,情感表達更細致。

(四)學推廣
每次綜藝節目播出前,都會在電視廣告時段、新媒體等鋪天蓋地地展開宣傳,而新聞欄目的宣傳、單條新聞的宣傳與推廣則“弱”了很多,新聞人“不善于宣傳”或“缺乏專職宣傳人員”等現狀,大大降低了新聞欄目的關注度與影響力。
與此同時,“綜藝”也要向“新聞”靠攏,首先要講導向,要有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不能一味追求“博人眼球”而無節制無底線。一些綜藝節目 “有意思沒意義”,越是關注度高的人氣娛樂節目,就越需要講導向。如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就已經辦了十季,彰顯夢想力量,倡導公益訴求。《奔跑吧兄弟》強化“快樂奔跑”“為正能量奔跑”,開展“讓愛益起跑——公益跑鞋計劃”,《中國好聲音》繼續開展“中國藍音樂教室”援建等活動。其次,要學講故事。脫離故事的“鶯歌燕舞”熱鬧之余很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更難達到心靈上的共鳴。在《中國好聲音》中,導師的轉身就是因為每個歌手的歌聲里都有故事,他們唱出了屬于自己的歌。比如陳永馨,這個馬來西亞華裔小女孩來到浙江衛視的舞臺,以一曲《你不知道的事》讓四位導師齊齊轉身,并收獲了汪峰“這音準堪比王菲與那英”的超高評價。而這個女孩兒登上舞臺的初衷,是想借助浙江衛視的影響力,讓全家人得以在中國團聚,尋找到失散多年的親戚。
(一)融入多種元素,節目流行“混搭”
紀錄片風格、名人元素、訪談元素,采用混搭的形式打造新聞節目和綜藝節目,豐富節目內涵,拓寬表達渠道。
(二)共享“選題”,傳播正能量
同一選題,很多時候其實既可以以新聞的方式呈現,又可以以綜藝的視角表達。如浙江錢塘江護水志愿者老汪,臨終前在錢塘江畔立下“護水碑”,呼吁后人繼續護水的故事,既上了新聞,又上了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新聞與娛樂節目攜手傳播正能量,推動社會進步。又如2016年10月7日,《中國新歌聲》在綜藝節目直播前,增加了新聞的倒計時直播。50名采編攝和技術人員共同努力,7個衛星直播連線點全方位實時連線,倒計時直播融新聞大事件直播和綜藝娛樂節目特色于一體,內容豐富、氣氛活潑、懸念迭出、鮮活好看。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直播利用新媒體手段,在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開通3個半小時的網絡實時互動,其中浙江衛視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上的網民互動量達到620萬人次。
(三)節目與活動相結合,共同推動公益行動
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的口號是:讓夢想照進現實。原版的主題是幫普通人圓一個演藝的夢想,用藝術舞臺展現勵志精神。但欄目組認為,應該真正關注老百姓的夢想,而不僅僅局限于文藝愛好者們的演藝呈現。所以節目改變了定位,變成為普通人實現夢想。節目播出后,還在新聞欄目中跟進追夢者下了節目后實現夢想的過程,并借用新聞的力量發起多項公益行動,真正幫助到急需幫助的人。新聞與綜藝攜手共同推進公益之路,值得探索,值得推廣。
(四)轉變理念,強調用戶體驗
以《尋找可游泳的河》特別節目“橫渡錢塘江 暢游母親河”直播為例,浙江衛視在微博推廣中,除了對屏幕上正在展現的內容在微博平臺進行微博直播外,還緊緊圍繞“環保局長是否下河游泳”這個網友最為關心的話題進行延伸討論,吸引全國各地網友的關注。一小時直播過程中,參與討論的網友數量多達16萬,“尋找可游泳的河”位列新浪微博社會話題熱榜第一位。令人欣喜的是,通過交流,不但直播本身獲得了網友的贊譽,大家還對浙江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有了感性的認識,提升了浙江形象。同樣的例子還有《中國好聲音》年度盛典倒計時直播,在微博推廣中,浙江衛視著重揭秘因直播時間原因無法充分展示的一些“秘聞”,極大滿足了好聲音發燒友這方面的需求,從微博反饋內容看,很多網友都是一邊收看,一邊刷微博,大大增強了用戶體驗,也為當晚決賽直播做了很好的推廣,當天直播在新浪熱門話題總榜中位列第四。
(五)內容為王,發展模式追求“縱貫線”
新聞節目也好,綜藝節目也好,在喧囂浮躁的年代,尤其需要篤定態度,堅持內容為王。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一家電視媒體,需要形成新聞與綜藝比翼齊飛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幾年,浙江衛視探索了“縱貫線”發展模式。首先打造以《浙江新聞聯播》《新聞深一度》《今日聚焦》《財經新周刊之浙商新力量》《華商啟示錄》為核心品牌的晚間“一小時黃金新聞圈”;以《錢塘江大潮直播》《杭州地鐵塌陷事件直播》《杭州5·7飆車案直播》《汶川地震直播》《溫州7·23動車事件直播》《千島湖水下古城直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直播》等形成新聞直播節目品牌系列;新聞行動《尋找可游泳的河》《新絲路上的浙江人》、中國夢系列新聞專題片、《兩山路上看變遷》風生水起,新聞“大片”云集,形成新聞縱貫線。綜藝方面,以《奔跑吧兄弟》《王牌對王牌》《中國好聲音》《我不是明星》等王牌節目為主,從周一到周末打造無間斷娛樂縱貫線。通過“縱貫線”的打造,形成聲勢,贏得觀眾。
(作者是浙江衛視首席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