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段金柱
“抓大不放小”:省級黨報評論的趨向與創新觀察
□ 文/段金柱
編者按 在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黨報評論面臨著受眾需求變化和事實經常“反轉”的新挑戰。新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黨報評論?如何讓評論既可讀又具引領性?本期編發兩篇文章,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新輿論生態下,眾聲喧嘩中,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報,如何構建起符合其政治使命、功能定位的“主流敘述”?作者認為,強化黨報評論工作的實現路徑可以概括為“抓大不放小”:既要對重大主題、重大事件進行闡釋,又要針對社會熱點、焦點話題主動發聲。
黨報 評論 主流敘述 輿論引導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發展,不僅給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信息傳播帶來新契機,也給原有的話語表述、輿論引導帶來挑戰。人人都有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可以評說,理性和非理性交織,多聲部發言共存。
在主流媒體的話語優勢面臨挑戰的情形下,黨報更需要加強作為核心競爭力的評論工作,更需要提供有思想力的言說,從而真正能引領輿論,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
新媒體時代,人們觀點表達更加多元。非理性、情緒化的聲音經常涌現,罔顧是非、無論優劣的“站隊”表達也時常出現。眾說紛紜之中,人們也渴望聽到有思想、有見識的理性聲音。
這正是黨報評論可以作為之處。從傳統媒體應對新興媒體挑戰的角度來說,黨報評論亦需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構建。《南方日報》理論評論部主任田東江認為:“當下,媒體之間的競爭,正在由傳統的時效之爭、獨家之爭,向觀點之爭、思想之爭拓展和升華。黨報要在競爭中站穩腳跟,鞏固并擴大陣地,必須重視而且加強評論,以之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1]
加強黨報評論工作,發出“主流聲音”,構建“主流敘述”已經成為共識。如《河南日報》早在多年前就成立新聞評論部;《南方日報》目前每周從周一到周六推出六個整版的評論版。《福建日報》長期以來高度重視評論工作,除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之外,1979年即開辟評論專欄——《今日論壇》。1995年9月,為優化結構,新推出《屏山時評》專欄,主攻厚重宏論,同時保留《今日論壇》專欄,主打微言散語,“大小”兼具,豐富評論形態。2003年3月起,設立評論專版《每周評論》,每周一期。2011年10月,福建日報社成立新聞評論部,并將《每周評論》擴展為每周三期的《評說》。
當前,省級黨報在評論的議題設置和敘述方式方面呈現開拓之勢,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國家層面重大主題、重大事件乃至大政外交等領域,一些省級黨報改變主要向《人民日報》轉載看齊的傳統做法,勇于介入,拓展了評論的廣度和深度。這方面,《南方日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僅以2015年為例,當年9月底,《南方日報》連續發表《為中美友好合作而往 為世界和平發展而行》等7篇評論員文章,縱論習近平主席訪美并出席聯合國峰會,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11月5日、23日,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不久,《南方日報》又接連推出萬字評論員文章《論五大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起極大反響。2015年,《南方日報》刊發的《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時代呼喚更多好干部》等多篇評論被《人民日報》轉載。
二是一些省級黨報跟進學習以《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為代表的黨報評論,推出氣勢恢弘、面貌清新的評論文章,成為人們學習大政方針、天下大事的“教材”。如《河南日報》的“何平”、《云南日報》的“南耀平”等。《福建日報》也創設了“閔仲平”評論文章。2007年11月7日,推出第一篇“閔仲平”文章《天下看海西 海西怎么干》,迄今共推出9篇,最新的一篇是刊登于福建省第十次黨代會召開前夕、2016年11月22日見報的《初心不忘勇擔當》。
這些“閔仲平”文章,在原有的社論、評論員文章之外,展現了黨報發聲的另一種形態:同樣是選擇重要節點,聚焦重大主題、重大事件,但論述更加靈動,文風更為活潑,文章更接地氣。在福建,“閔仲平”文章已形成了一定的聲勢和品牌效應,刊發后都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省委領導也給予肯定,認為文章大氣,分量重,文風清新,輿論引導有力。
概而言之,這兩大趨勢顯示了地方(省級)黨報評論在多元議題開掘、表達方式創新等方面的進取之心,彰顯了黨報在關鍵節點、重要工作中及時發出不可或缺的聲音的努力。
身處多元輿論場中,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的黨報理應強化“問題意識”,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通過評論及時發聲、主動發聲,從而掌握輿論主動權,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真正起到輿論引導作用。由于黨報自身的功能定位、言說方式有別于都市報等媒體,黨報評論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及時發聲的實踐路徑有二:一、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問題進行深度分析,提出有思想力的言說;二、針對眾說紛紜的民生、社會熱點問題,及時回應和發聲,提出深度的理性思考。
近年來,在城市建設快速推進的情形下,如何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2014年8月底,福建省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蒼霞片區部分歷史建筑被拆,引發廣泛關注。為此,筆者撰寫了評論《莫讓“規劃性破壞”毀掉鄉愁》(《福建日報》2014年9月5日頭版)。在追問“為什么”時,這篇評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規劃性破壞”:城市管理者在劃出若干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后,又在與保護區的文脈緊密相連的區域大拆大建。這樣的破壞,不會被法律追責,但卻無情地摧毀了文化遺產,毀掉了鄉愁,由此揭示了反復出現文化遺產被破壞的深層制度原因。由于觀察角度獨到、論析較深刻,這篇評論超越了“就事論事”的層面,產生了更大的輿論影響力。此后,這篇評論獲得了當年度福建新聞獎一等獎,并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對如何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福建日報》評論持續關注。2017年2月3日,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莆田市涵江區古建筑“東方廿五坎”突然遭遇大火,25坎店面中有9坎被燒毀,超過三分之一,令人痛惜。2月8日,《福建日報》發表評論《大火是對古建筑片面保護的當頭棒喝》,直指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保護中存在的誤區:以開發利用而非保護傳承為目的,圍繞著古建筑周圍做工作,雖然讓周邊環境有了光鮮靚麗的“面子”,但古建筑的“里子”卻并沒有改變,所以在面對大火、白蟻啃噬、臺風暴雨等災害侵襲時依然十分脆弱。這篇評論刊發后,在當地引起較大反響和震動,也加快了當地做好這個標志性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進程。
對經濟領域的重大事件、現象,《福建日報》評論也持續保持關注。2016年12月,因一則訪談視頻廣泛流傳,讓我國汽車玻璃領軍企業福耀集團及其董事長曹德旺陷入“跑路”傳聞中,成為輿論關注熱點。《福建日報》通過記者的扎實采訪,用新聞報道《福耀定力》(2016年12月22日頭版)證明:曹德旺不僅沒有跑,而且,還以驕人的發展業績為振興實體經濟、民族產業提供支撐。與此同時,《福建日報》還刊發了筆者撰寫的評論《呼喚更多的“曹德旺”》,理直氣壯地為一向埋首做實業、低調做慈善,創業以來一直堅守實體經濟、從未介入房地產業的曹德旺先生“站臺”,同時也呼喚更多這樣的實干企業家,投身實業,為提振實體經濟做出更多貢獻。
如果說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宏觀現象的關注屬于“抓大”,那么,對社會熱點、焦點話題,黨報評論也應具有“問題意識”,及時回應、發聲。與前者相比,這些雖然屬于中觀、微觀問題,但也與群眾的利益和訴求息息相關,不能忽視。2016年下半年,共享單車在國內興起,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帶來了亂停亂放、妨礙正常交通等問題。針對此,《福建日報》在今年1月4日、2月10日接連發表兩篇評論《共享單車要便利也要秩序》《共享單車亂停放的根源在哪?》,指出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在于相關城市管理制度的缺失、公共自行車停車位設置不夠、市民素質參差不齊等,并提出要完善相關管理規定、增設停車位、引導市民提高素質等建議。這些帶著“問題意識”提出的合理化建議,為今年3月以后福州等地陸續出臺的共享單車管理規定、增設公共自行車停車位等便民利民舉措,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當下,媒體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紛紛搭建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讓內容精準抵達用戶。黨報評論同樣需要跟上時代,借助全媒體平臺提升影響力,發揮輿論引導作用。
在融合發展的趨勢下,黨報評論要提升傳播力、影響力,不僅需要經營好內容,也要強化“用戶思維”,打通“最后一公里”。這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強化:一是打造品牌評論欄目,以高品質的評論“牽”住用戶;二是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創新黨報評論的語態、傳播形式,搶占新陣地,培育新的忠實用戶群。
在打造品牌評論欄目方面,《福建日報》已有較長時間探索,目前已經形成《屏山時評》《今日論壇》兩大固定欄目。《屏山時評》一般安排在頭版或二版刊發,類似《人民日報》第四版的《人民論壇》,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共性現象、突出問題進行審視和評析,提出有思想力的觀點;篇幅相對較長,一般1500到2000字。《今日論壇》一般安排在頭版或要聞版刊發,類似《人民日報》頭版的《今日談》,主要針對某個具體事件或現象,微觀掃描,犀利點評;篇幅短小精干,一般只有四五百字。
《屏山時評》刊發的評論,常能引人深思。如2016年6月13日刊發的《暴雨來襲緣何有青山無綠水》,就提出了一個容易被人漠視的現象:一場暴雨襲擊之后,森林覆蓋率同樣高的不同流域,有的水質清澈,有的水質渾濁。奧秘何在?這篇評論指出了關鍵:森林覆蓋率不能等同森林質量。同樣是“森林”,如果常綠闊葉林、混交林比重多,生態功能就大,涵養水土能力就強;如果是人工林、針葉林比重過大,生態功能就弱,水土流失就大。由此,評論呼吁,加強生態建設,不能僅僅注重森林覆蓋率“數量”的增長,也應該重視“質量”的提高,從而真正發揮生態功能作用。由于《屏山時評》經常刊發此類較有深度的評論,一定程度上,在福建評論界形成了“大事看看福建日報屏山時評怎么說”的氛圍。
在搶占新陣地方面,《福建日報》也已經在努力探索。福建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會根據熱點新聞事件、現象不定期推送相關原創評論;同時,在福建日報客戶端(新福建APP)上設置評論頻道,同步刊發《福建日報》評論,大量轉載中央媒體、權威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的各類內容新穎、觀點犀利的評論。
新媒體平臺在拓展黨報評論的傳播效應上,可謂作用巨大。2016年4月底,“魏則西通過百度搜索醫院就診死亡”事件,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事件發生后,社會上有一股非理性的評論,片面攻擊整個民營醫院、莆田人。對此,《福建日報》記者撰寫了評論《魏則西事件下的污名化狂歡要不得》,直指這種“污名化狂歡”模糊了事件本身的是非,抹黑了本無關聯的莆田人,而且,污化了整個社會氛圍,激化了本已脆弱的醫患矛盾,不利于民營醫院健康發展。這篇評論見報前一天先在福建日報微信公眾號、APP上刊發,并在《福建日報》旗下的微信公眾號“福建日報莆田觀察”落地,引起較大反響,閱讀量達5萬多,評論達上千條,此后還被其他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廣為轉發,起到了廓清是非、正本清源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日報社)
【注釋】
[1]田東江.黨報的核心競爭力在評論.南方傳媒研究2015(57).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