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貝多
2017年1月科幻電影《降臨》熱映,這部影片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它講述了外星文明降臨地球,語言學家試圖破解外星語言與之溝通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現在、未來在語言學家的意識中緩緩展開,人類思考世界的方式與維度至此翻天覆地。特德·姜的科幻小說中充滿了諸如語言學、宗教、哲學、美學之類的人文學科元素,其小說雖然沒有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系列那樣宏大,也沒有科技感十足的敘事,但是充滿細膩又深刻的哲學思考。閱讀其小說,讀者就像進行一趟幽深又崎嶇的思維之旅,終將抵達美與自由意志的彼岸。
特德·姜是美國當代優秀的華裔科幻作家,雖然作品都是短篇且數量有限,但是幾乎篇篇都是精品,拿到了包括雨果獎、星云獎等多個科幻獎項。特德·姜出生、成長于美國,其文化血脈根植于美國文化,因此他的敘事與行文是美國式的,但是他華裔身份的生理血緣又是無法斬斷的,作品中又常常流露出東方式的哲學沉思。這種浸透著宗教、哲學思想的作品在特德·姜的科幻小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領悟》《七十二個字母》《你一生的故事》《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等。如果人們把特德·姜的作品放在美國主流科幻文學中作觀照,就會很明顯發現其作品的哲學氣質,這對于幫助人們理解高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以及人類在這樣的時代中如何自處,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維度。
一、在宗教語境中展開的科技倫理反思
如果人們沿著人類歷史向前追溯,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到柏拉圖學派再到后蘇格拉底時期的普羅提諾,就會發現宗教與科學乃至哲學那千絲萬縷、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密關系。如果人們在特德·姜的科幻小說里尋找核心詞語的話,“上帝”必然會置身其中,除此之外,還有“天堂”“地獄”“耶和華”“天使”“賜福”等。這種宗教語境與科幻作品的科學內核并不沖突,事實上它們互為觀照,正如羅素在其《西方哲學史》中科學與宗教二者的定義:“凡是能夠得到確切認識的知識都屬于科學;凡是不能得到確切認識的知識都屬于神學”,特德·姜的科幻作品正是探討了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一切哲學、倫理問題。
《巴比倫塔》是特德·姜的處女作,這部作品精巧的構思與奇偉的想象力使得他捧回了星云獎。人類用數個世紀的人力與物力建造一座高塔,企圖通過高塔登上天堂一窺耶和華的居所。千千萬萬個工人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塔越來越高,離太陽越來越近,超過了太陽,甚至將宇宙也拋在身下。最終,人類到達了天堂底部,合力鑿開了它,大水傾瀉而下,被困在里面的主人公努力游向天堂,溺水醒來之后,他悚然發現自己竟然回到了地面,感嘆道:“在人類的想象中,天堂和地面仿佛各在泥板的一端,中間橫著天空和星辰。可事實上,天堂與地面通過某種不可思議的途徑卷成了一個圓筒,在圓筒上,天與地相接相連”。這種循環式空間的想象與虛構與博爾赫斯在《虛構集》中的《環形廢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特德·姜在這個故事里所描寫的人類對天堂的不懈追求并不是一個宗教故事,這里只是借助宗教語境來表述其科學倫理觀,歸根結底這篇小說試圖揭示人類所在世界的本原,更多的是在探討宇宙哲學而不是宗教。人類對科學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涉及科技道德與倫理問題,正如特德·姜在文中所說,“我們的目標最純潔不過,這是事實,但目標的純潔不一定意味著手段的明智”。
二、在科技視野中敞開的真善美大角斗
美國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這樣定義科幻小說:“它是文學的一個分支,描寫的是在技術發展的性質或范圍方面與我們的社會大相徑庭的一種虛構的社會。”對超越時代的科學技術的描繪,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想象,對廣袤宇宙及其生命的探索等也是特德·姜科幻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其中透過科技視野聚焦真善美問題是他科幻小說的一大特點。《賞心悅目:審美干擾鏡提案風波紀實》是特德·姜的一篇體裁獨特的科幻小說,它采用了紀錄片的形式來敘事,力求用有限的篇幅去展現出不同人群關于真與美的不同觀點。故事始于某大學提倡在校期間必須使用審美干擾鏡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反響。審美干擾鏡是一種神經新技術,它可以干擾人們對相貌美丑的辨識能力,這種干擾并不是干擾人的視力,而是找出負責感知人們面部美丑的神經線路,使人們不再對人的面貌美丑有反應。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在經歷了追問求真還是求美、肉體還是靈魂等一系列大討論,這場風波最終以反對校園使用審美干擾鏡結束。小說的最后特德·姜語重心長地說:“美本身不是問題,人們濫用美才是問題。”
特德·姜的很多篇科幻小說都在探討真善美關系問題,如《七十二個字母》中對科技倫理與道德倫理關系的探討,即對真與善關系的探討;《領悟》中對善與真美本質及其關系的探討,其中涉及了康德在《判斷力批判》對美的定義。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說:“哲學是介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哲學與宗教、科學之間總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因而,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意蘊豐富的文學體裁,作者可以自由地向讀者分享自己關于世界問題的思考。在科技視野中聚焦真善美問題,特德·姜并沒有給人們準確的答案,這個問題是向讀者開放的,事實上作者本身也在尋找答案。
三、在凝望未來中堅守的美與自由意志
2017年谷歌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Alpha Go2.0擊敗我國圍棋高手柯潔引起熱議,人工智能將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科技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宇宙是否會存在地外文明?面對如此五彩斑斕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人類應該怎樣應對?科幻作家早已思考這些問題了。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特德·姜試圖給出這些問題一個答案,即人的自由意志。名為七肢桶的外星文明降臨地球,一位語言學家試圖破解七肢桶文字語言并與之溝通交流,在研究學習七肢桶文字的過程中,她悚然地得出一個結果:過去、現在、未來平鋪于七肢桶的意識中,他們既能看到事物的因,又能看到事物的果。年輕的語言學家看到了自己結婚、成家、生子、丈夫離開自己,陪伴女兒成長,以及女兒在二十五時意外死亡。語言學家預知了自己的未來,這樣的未來并不美好,但是她還是決定走向這樣的未來,這到底是向宿命論認輸,還是高舉自由意志的旗幟呢?
面對復雜的世界,很多哲學家都在決定論與自由意志之間搖擺。例如,康德認為經驗世界是一個表象的世界,自然對于像我們這樣有著有限心靈的人類存在物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叔本華認為意志是真實的自我,身體是意志的表象,世界是紛繁復雜的,但是人們的意志也是不朽的。追尋著哲學家的腳步,科幻作家企圖在科幻小說里繼續探尋終極問題。在科幻故事中,讀者看到了科技時代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堅持,看到了人類偉大的信仰力量與崇高的自由意志,科幻作家用美與想象為人類編織未來。正如布哈伊·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