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投資方面表現出了較高的熱情和積極性,但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稅收服務的保駕護航,企業會面臨不少問題。
一、中國稅務部門在服務“一帶一路”方面所做的工作
為服務好“一帶一路”,國家稅務總局帶領全國稅務部門做了很多重要工作。
(一)通過稅收協定拓展“朋友圈”
稅務部門以稅收協定為基礎深化稅收領域“政策溝通”,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朋友圈”,結合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領域,積極幫助納稅人解決涉稅爭端,為“走出去”納稅人和“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有效降低稅收成本。
據統計,截至2017年4月底,我國與11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雙邊稅收合作機制,簽訂雙邊稅收協定、安排和協議已達106個,其中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54個,形成了全球協定網絡,覆蓋了中國主要對外投資目的地。三年來,通過開展雙邊協商累計消除國際重復征稅達131.8億元。專家指出,稅收協定的有力執行,一方面助推了我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吸引“一帶一路”國家的企業“走進來”,他們可以同等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雙邊稅收協定對企業的積極作用具有雙向性,不僅保障了中國“走出去”企業在境外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引進來”的境外投資者在中國的稅收權益。僅2016年,中國稅務部門通過稅收協定為境外納稅人在我國實現稅收減免280億元,并通過落實“放管服”改革和優質的配套納稅服務,提高了外國企業來華投資的積極性。
(二)收集沿線國家稅收信息
國家稅務總局從2013年開始探索分國別稅收信息收集工作,2015年建立國別稅收信息研究工作機制。
2017年4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集中發布40份《國別投資稅收指南》,方便“走出去”企業了解東道國的稅收政策,有效防范稅收風險,促進海外企業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國家稅務總局已發布59份《稅收指南》,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以及境外其他主要投資目的地。
此次集中發布的《稅收指南》主要圍繞境外投資目的地整體營商環境、主體稅種、征管制度、雙邊稅收協定(協議或安排)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通過《稅收指南》,“走出去”企業能夠快速熟悉境外投資目的地基本的稅收信息,大幅降低企業對投資目的地稅收信息收集難度,既減輕了企業的稅法遵從成本,又利于企業防控稅收風險,增強企業“走出去”的信心和底氣。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企業走出國門、拓展海外業務的步伐加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并在海外市場開展投資、并購等經濟活動。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對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到6.3萬億元人民幣,對“一帶一路”沿線53個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
“《稅收指南》提供了翔實的東道國稅收信息,讓企業可以提前防范境外投資稅收風險,更有底氣走出去。”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以往他們在“走出去”過程中,由于缺乏了解東道國稅收信息的渠道而無所適從,導致不能合理判斷并有效控制跨境經營稅收風險。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度推進,國家稅務總局下一步將加大稅收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力度,持續擴大《稅收指南》的覆蓋面;動態更新《稅收指南》,使相關稅收信息更具時效性;逐步豐富編寫內容,提高《稅收指南》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分享中國的稅收征管和改革經驗
1.稅收征管的“中國經驗”
我國目前已經為近300名發展中國家稅務官員開展業務培訓14期,通過培訓進一步增進了我國稅務工作者與參訓國家稅務官員之間的友誼和互信,為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友好的外部稅收環境。
這樣的共享共贏理念和行動也得了廣泛的國際支持。2015年底,我國與OECD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在我國揚州建立了全球首個位于非OECD國家的多邊稅務中心,在稅收政策、稅收征管、國際稅收等19個領域開展培訓咨詢等多樣化合作。2016年開始立項的加拿大全球保稅交易中心(GTEC)項目是中國“一帶一路”進入北美的一個里程碑。同期,中加兩國簽署首份稅務合作備忘錄,共同探索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入全球合作包容性框架,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挑戰,提升運用稅收手段提高經濟治理的能力。近年來,我國已經實施此類雙邊和多邊合作項目12個。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納稅信用級別的良好示范效應也走出了國門,走進了“一帶一路”,在境外投資建設中為企業帶來便利。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乘用車出口企業,被稅務部門評為A級納稅信用級別。在“走出去”過程中,以伊朗出口銀行為代表的眾多當地金融機構在授信評價體系中直接引用我國稅務部門納稅信用評定等級,對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良好的納稅信用表示認可,紛紛向其伸出“橄欖枝”,主動與其在信用貸款等業務上開展深度合作,累計節約資金超500萬美元。
2.分享中國的稅改經驗
以2016年5月實現“營改增”試點改革的全面推開為標志時點,我國基本建成了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尤其是將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業務全面納入征收增值稅范圍,在國際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在2017年4月召開的OECD第四屆增值稅全球論壇上,中國“營改增”為世界稅改提供“中國樣本”再度引發中外熱議。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做主旨發言時表示,我國的全面“營改增”試點涉及將原征收營業稅的近1600萬戶企業納稅人、1000萬自然人納稅人和超過2萬億元的營業稅收入改征增值稅,實現了增值稅制度對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全覆蓋。在復雜程度高方面,“營改增”不僅涉及納稅人眾多,而且業態十分復雜;不僅同行業企業間情況相差懸殊,而且各行業間差異更大;既要保證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又要保證稅制相對規范統一,對政策設計、征收管理、納稅服務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改革面臨著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和考驗。在信息管稅嚴方面,近年來中國稅務部門大力推進金稅三期工程建設,于2016年10月在各級稅務機關全面上線并平穩運行,首次實現了征管平臺、應用軟件、業務標準等方面的統一,為包括“營改增”在內的各項稅制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多重效應顯方面,除直接減稅效應之外,中國“營改增”還帶來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規范市場運行秩序等多重積極效應。
中國增值稅改革獲得國際機構和海外專家的廣泛認可,為全球稅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鑒經驗。2016年,OECD專門對中國實施“營改增”效應開展了第三方評估,高度評價中國的增值稅改革,充分肯定中國在深化稅制改革及為各國提供參考中的努力和實踐。
維也納經濟大學全球稅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歐文斯對此表示,現階段中國的增值稅改革不僅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還通過徹底打通增值稅抵扣鏈條,減輕企業負擔,建成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先導意義的現代增值稅制度。他認為,中國“營改增”經驗對世界各國的稅制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財政事務部主任維托爾·加斯帕爾說,中國在經濟轉型早期就認識到稅收能力是構建國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支柱,并將稅收政策和征稅管理作為整體戰略的一部分。他指出,增值稅是現代稅收體系的關鍵要素,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推動中國財稅體制改革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二、“一帶一路”建設稅務服務工作大有可為
(一)短期要加強對外投資企業的稅務輔導
具有16年海外投資經營經驗的格力電器(巴西)有限公司在巴西投資中總結了一句名言:“在巴西,離開了稅務,一切重大決策都免談。”
中國稅務部門也早就意識到這些問題,不僅在推動稅務協定,更是在研究國外派駐稅務官員,對“走出去”重點國家和國際組織派駐稅務官員,專門承擔開展國際稅收協作、涉稅爭端解決、涉稅信息收集等任務。據了解,2016年國家稅務總局已經準備向英國、埃塞俄比亞、印度、俄羅斯等國派駐稅務官員。
中國境外投資增長與涉稅摩擦并存,使得派駐稅務官員開展稅收協作、解決涉稅爭端、提供境外涉稅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另外不僅是國際稅收利益的分配,國內稅收征管當中數字經濟、金融工具、無形資產等都是難點問題。通過派駐稅務官員學習征管經驗、進行信息采集,借鑒相應的成熟經驗,不僅事關國際稅收利益分配問題,也是提高中國稅收征管能力的迫切要求。派駐稅務官員主要是負責稅務情報交換、稅務協調聯系等工作。
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中,基礎設施建設類占到很大的比重,通常中國企業會采用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等模式負責投資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管是在建設環節還是在建成后的運營環節,在每一環節的實際操作和執行中,幾乎每一個步驟均會涉及相關的稅務考量。例如,EPC合同模式是單一合同還是分拆合同,可能影響到需要在投資國當地繳納所得稅的金額;中國企業是否需要在當地設立法律實體完成建設工作,可能影響到該建設工程在當地適用的稅種和稅率;投資國是否存在勞工比例要求,可能影響到中國企業的勞工派遣安排,進而影響其在投資國當地扣繳個人所得稅和相關社保的義務履行等。
強化在基建投資方面的輔導和指導,有利于降低企業稅收風險。
(二)中期要建立稅收信息共享平臺
從中期來看,“一帶一路”投資中的稅收信息共享非常重要。前人的經驗有助于后來者減少踩雷的概率。中國國家稅務部門、海關部門可以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長經驗,與“一帶一路”國家一起建立稅務、海關信息智能互動平臺,實現政策相通、信息共享,創建一個開放、高效、公正的稅務及海關的服務平臺,為“一帶一路”企業和當地國家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三)長期來看要積極參與國際稅收規則制定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產品生產模式、企業組織形式、國際貿易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原有國際稅收秩序面臨嚴峻挑戰,亟須構建公平合理的新型國際稅收關系。
長期以來,在國際稅收合作規則制定過程中,都是以發達國家及其集團為主導,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得不到充分體現,這需要對現行的國際稅收規則進行重構。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稅收規則新一輪重塑的重大機遇,我國積極主動走向國際舞臺,逐步成為規則的制定者。
我國在積極參與國際稅收規則制定中,正不斷創新理念,貢獻“中國方案”。近年來,我國積極加入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動計劃,主動將“一帶一路”沿線及其他發展中國家訴求融入國際稅收新規則。先后成立G20稅改領導小組,提出了“修改數字經濟稅收規則”“利潤在經濟活動發生地和價值創造地征稅”等1000多項立場聲明和意見建議。在《OECD稅收協定范本》《聯合國稅收協定范本》《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CRS)等國際稅收新規則中打上了“中國方案”的鮮明烙印。
與此同時,我國的多項意見建議也將“一帶一路”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理念融入新的國際稅收規則中,為這些國家在跨國公司利潤分配中爭取更大份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不同的稅收文化,中國稅務部門與沿線國家共同努力,建立稅收溝通機制,相互提供稅收信息,提高各國稅收政策的透明度。
此外,我國還擔當起公平正義稅收環境的建設者、維護者。根據OECD保守測算,各國政府因跨國企業的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行為每年稅收損失高達2500億美元。在促進對外開放的同時,堅定維護國家稅基安全,加大打擊國際逃避稅,引導企業有序合規走向“一帶一路”也是大國稅收義不容辭的擔當,推動了全球稅收公平分配,有力營造了利于構建公平、開放、聯動、包容世界經濟的國際稅收環境,得到國際經濟界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