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衛
摘要: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探索并基本實現了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相比而言,我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才剛剛起步,雖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相比,公開的高校財務信息在滿足財務信息質量特征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目標達成,要求財務信息首先須“闖”過真實性、全面性、有用性三關。
關鍵詞:高校財務 信息公開 信息質量特征
信息公開是民主、法制社會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標志。自1766年瑞典制定世界上首部政府信息公開法——《公文書公開法》以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政府信息公開法。在高校信息公開領域,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已先行一步,走到了世界前列。單就高校財務信息公開而言,美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自201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條例》和201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高等學校財務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起,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僅有數年時間,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網站均開辟了信息公開專欄,財務信息項目規范有序,預算、決算報表內容齊全,信息公開年度報告洋洋灑灑。但與美英等高等教育強國財務信息公開相比,我國當前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還相距甚遠。
高校財務信息不是遵循行政部門的公開指令,不是為公開而公開,而是為了公眾和行政部門使用高校財務信息而公開。正如被奉為領導力哲學第一人的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發現的非常簡單、卻非常有威力的黃金圈法則所言:“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they buy WHY you do it.”財務信息需具備真實性、全面性、相關性、有用性、可比性、及時性、實質重于形式等信息質量特征。其中,真實性、全面性、有用性是財務信息質量的生命線,不能同時滿足真實、全面、有用的財務信息,不僅不能很好地實現基于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的會計目標,更會對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產生不利影響,甚至使決策走向反面。因此,高校財務信息要想真正實現公開,首先需要“闖”過真實性、全面性、有用性三關。
一、高校財務信息真實關
為了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應該對會計過程加以公共干預才能彌補市場失效的損失。鑒于財務信息在委托代理契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委托人、債權人、代理人等契約各方都會將財務信息作為解除各方履約責任的首要工具和最佳選擇,加之契約各方在契約中的利益沖突存在,代理人又通常處于財務信息處理的有利地位,結果導致代理人往往會通過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擇,以及其他會計舞弊手段粉飾財務信息,以犧牲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達到解除受托責任的目的。因此,不斷完善財務信息系統,保證財務信息的充分、真實,仍是未來會計改革的方向和關鍵所在。為了減少契約各方財務信息的不對稱,審計監督應運而生,通過獨立的審計監督活動,產生更具社會公信力的審計報告,能最大限度地消解契約各方財務信息的不對稱,使契約關系得以通過真實的財務信息而有效維護。
社會公眾、政府、高校之間是一種多層次的公共委托代理契約關系。其中,社會公眾等其他高校利益相關者是第一層次委托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既是第一層次委托人的代理人,同時又是第二層次委托人,高校則是第一、二層次委托人的代理人。高校是這層次契約關系中財務信息的初級生成者,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是契約中財務信息的二級生成者,都處于財務信息處理的有利地位。社會公眾、政府和高校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了契約各方存在著明顯的財務信息不對稱,需要通過審計監督來消解這種不對稱,倒逼高校和政府產出真實的財務信息,增強財務信息的社會公信力。
當前高校財務信息公開,還處于財務信息的初級生成者——高校自說自話階段,公開的財務信息未經審計監督,社會公信力缺失。因此,加強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審計監督,增強高校財務信息的社會公信力,提升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是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未來要“闖”的第一關。
二、高校財務信息全面關
財務信息的全面性,也稱完整性,是指會計主體提供的財務信息,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應盡可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全面、完整,其中包括財務報表及其附注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
2015年10月財政部頒布第78號部長令《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自2017年1月1日起實施,要求政府會計主體實行“雙系統”報告制度,即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其中,決算報告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應當包括決算報表和其他應當在決算報告中反映的相關信息和資料;財務報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應當包括財務報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至少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現金流量表和附注。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和《關于做好高等學校財務信息公開工作的通知》等要求,我國當前公開的高校財務信息,僅僅是決算報告信息,包括年度預算報告和年度決算報告8張報表,卻不包括財務報告信息,與財務信息的全面性質量要求相去甚遠。
結合即將施行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修訂完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相關制度,提高高校“雙系統”報告的能力和水平,提升財務信息的全面性,是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未來要“闖”的第二關。
三、高校財務信息有用關
如果說真實、全面是財務信息本身的內部屬性,那么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則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財務信息的有用性是建立財務信息供給側與需求側平衡的橋梁紐帶,同時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財務信息的供給側根據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采用專業的會計核算方法直接生成的財務信息,會計專業性更強,會計專業人士較容易理解使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財務信息的需求側往往不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對會計信息的直接識別和使用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在使用時總希望這些財務信息是易獲取的、易理解的、易使用的。如果公開的財務信息不符合有用性質量要求,財務信息需求側即使獲取了借給側公開的財務報告,但在使用過程中卻遇到專業領域解讀的重重障礙,必然挫傷需求側使用高校財務信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供給側信息的借給與需求側的信息需求之間就缺乏橋梁紐帶,無法實現供需均衡,結果就是,供給側借給的財務信息公開沒有用,需求側需求的財務信息欲用而無法得。
從理論上講,應同時提升有用財務信息供給側的供給水平和需求側的需求能力,才能有效促進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目標之達成。但從現實來看,短期內提升高校財務信息需求側利益相關者對高校財務信息的需求能力明顯不太現實,畢竟后者是一種社會過程,而前者則是相對單一的專業過程。因此,加快推進高校財務信息供給側改革,才是解決財務信息有用性供給均衡的最優策略和便宜選擇。
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當前正面臨這樣的困境:供給的財務信息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利益相關者需求的財務信息隔著厚厚的“玻璃幕墻”,觸不可及,于是,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淪為紙上談兵的無用之舉。因此,加快推進高校財務信息的供給側改革,提升高校財務信息的有用性,是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未來要闖的第三關。
四、結語
有效“使用”財務信息比僅僅“公開”財務信息更能突顯信息公開的價值,高校財務信息公開急需實現從“有沒有”到“用沒用”的華麗蛻變。高校財務信息公開“闖”三關,需要政府、高校和社會的三方協同。一方面,高校應當不斷提升會計業務和財務管理水平,產出真實、全面的財務信息基礎產品;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嚴格規制,強制高校財務報告審計監督,公開經審計的財務報告,保障高校財務信息產品的社會公信力;同時,政府應當出臺政策,加快培育高校財務信息決策咨詢機構,整合、加工、產出政府和社會公眾易獲取、易理解、易使用的財務信息增值產品,消除隔斷供給需求的“玻璃幕墻”;第三,社會公眾應當自覺增強民主法制意識和公共參與意識,主動增強社會公共事務參與和監督能力;政府、高校、社會團體和個人應積極把握政策機遇,整合人、財、物等多方面資源,加快構建高校財務信息決策咨詢第三方市場主體,更好地發揮第三方市場主體在高校財務信息價值增值的智庫作用。
高校財務信息公開的未來取向,就是要撞破隔斷供給和需求之間那層厚重的“玻璃幕墻”,形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高校財務信息公開市場,充分發揮高校財務信息在未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甚至決定性作用,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市場環境,進而有效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美、英、加、澳四國高等學校財務報告信息公開研究”(BIA160133)和2017年度河南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南省本科院校財務信息公開現狀、問題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72400410623)
參考文獻:
[1]Robert W.Ingram and Ronald M.Copeland. Municip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Voting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1.
[2]Simon Sinek. START WITH WHY[M].Penguin Group(USA)Inc,2009.
[3]周紅.財務信息披露的三種基本理論模式[J].會計研究,1998.
[4]趙正群,胡錦光,王錫鋅,王四新,莫于川等.政府信息公開法制比較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
[5]財政部.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令第78號)[S].2015-11-2.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黨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