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一宇

摘要:本文基于協同理論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二者之間的契合性,在總結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的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構建了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協同創新體系框架,并提出了幾點推進該創新體系發展的建議。該體系框架對提高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的協同創新能力有一定的意義,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研究打開了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協同理論 自然資源資產 離任審計評價 體系構建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是對領導干部履責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是對領導干部進行環境責任界定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建立的基礎。然而,評價體系協同性的缺乏導致評價工作不能順利展開。本文基于協同理論,從協同創新的角度出發,構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協同創新評價體系框架,使得信息資源能夠被有效整合并提高評價系統的運行效率,推進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的發展。
一、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與協同理論的契合性
協同理論作為一門橫斷學科,關鍵研究從自然界到社會領域的共同本質規律。協同理論亦稱“協同學”或“協和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多學科研究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理論。其主要理論分為3個方面,即協同效應、自組織原理和伺服原理。其中協同效應是指由協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
根據協同效應,評價系統內部的各項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通過耦合的方式完成各項活動的有機整合,發揮出大于各自功效的能力,實現系統和組織的整體性功能,使之大于各項活動效用的簡單相加。協同學理論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理論雖分屬于不同領域,但二者可以緊密地聯系起來,協同學的協同效應為評價體系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切入口,可以將協同學理論引入到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中,二者具有很強的契合性。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構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協同創新體系框架。
二、我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現狀
許多學者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對其評價模式以及實際審計試點案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楊斌(2014)指出,建立科學、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并非無任何經驗可借鑒,國家審計機關可以比照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將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對自然資源資產的利用結果顯示在報告中,為日后領導干部的升遷提供依據。張宏亮(2014)等人認為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最能體現領導干部的受托管理責任,然而由于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并未完全向社會披露自然資源資產信息,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因此建立了耕地占補平衡完成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等16個評價指標。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由于各地區各部門的自然資源稟賦以及經濟社會環境的不同,在設置評價體系時,各地區基本上都采取結合自身實際的方式,可借鑒性不強,不利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規范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工作。因此,如何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受托責任進行科學、公正的評價,找出評價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機理,構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協同創新體系,對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結合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工作流程,評價要素主要包括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對象、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標準、評價結果等。各個評價要素相互關聯,同時又相互制約,為了提高評價工作的效率,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協調必不可少,這就需要對它們之間的協同性進行考量。
(1)從評價方法上來看,現運用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方法多為靜態評價方法,無法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害進行全過程的動態監測,且無法有效解決由于自然資源的空間性、流動性、時效性等問題而導致的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公正的問題。動態的評價應當在時間維度上形成動態的監測,在空間維度上實現差異化評價。然而,運用現行的評價方法對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受托責任進行評價時,顯然靜態的評價方法與動態的評價結果之間無法協同。
(2)從評價指標來看,目前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大多從環境政策執行、各類自然資源的管理效果、財務穩健性等方面出發構建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作為一類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審計形式,首先與區域的社會發展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脫不開關系,需要將這兩類因素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之中,以衡量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相互協同程度。其次,政府與其他相關方之間對于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相關的信息共享程度、與相關的專業技術創新之間的協調程度等方面,也需要用指標進行衡量。然而目前評價指標大多運用國家規劃中或是環境相關標準中的硬性指標,類似對上述評價對象進行評價的協同創新性指標很少出現。顯然,稍顯硬性的評價指標與相對靈活的評價對象之間協同性不足。
(3)從評價主體來看,目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開展主要采取國家審計的模式,在進行評價時,由國家審計機關對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履責情況進行評價。然而,單一的評價主體,受知識能力和信息接收渠道等因素的限制,無法充分揭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領導干部綠色政績觀的樹立,不利于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顯然,單一的評價主體與多元的評價目標之間協同性不足,不利于政府和社會公眾等多方共同參與的協同治理環境的建設與發展。
(4)從評價標準來看,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法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根據現有理論,通過專家判斷的方式對標準進行設立;第二種,根據國家標準或是國際標準。這兩種方法,第一種受專家主觀判斷的影響,客觀性不足,用這種方法設定評價標準,得出的評價結果難免不符合評價對象的實際情況;第二種使用硬性標準進行評價,評價的結果難免會顯得過于剛性而缺乏彈性變化。顯然,固化的評價標準無法滿足評價結果客觀靈活的要求。
三、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協同創新體系框架構建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協同創新體系是指以政府部門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管理為主體,包括政府部門、第三方專業機構、社會公眾等相關方,各方通過自組織活動,把評價體系中無規則和無秩序的要素,通過評價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協同,組成相互協同的、具有新的時間和空間結構的自組織狀態,形成協同創新的評價系統,以期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并對領導干部進行相關責任認定。
在協同創新體系中,不僅評價體系內部各要素之間存在協同關系,評價體系外部大環境系統中各要素同樣要與評價體系進行協同。具體如圖所示。
四、推進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協同創新體系構建的建議
(1)營造協同創新環境。通過媒體宣傳或信息公開等方式提高政府、社會機構和公眾對于協同創新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建設人才隊伍,定期進行領導干部生態文明知識教育,加強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領導干部思想素質;加大創新投入,進行創新課題研究,引進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盡快落實各項配套制度,加快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和報告制度等。
(2)構建協同創新信息網絡平臺。創新評價模式,投入資源建立信息網絡平臺,各相關方能夠將自己獲取的數據以及相關信息在此平臺上交流反饋。該平臺應該設置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和社會公眾的準入門檻和使用權限,國家審計人員在該平臺上獲取并利用數據信息結合評價系統需求對領導干部任期受托責任進行評價,同時對評價結果進行披露;社會機構在獲取政府授權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平臺對評價工作提供輔助性幫助,并承擔相應責任;社會公眾可以采取實名制的形式,在該平臺上完成相關問卷調查,提供相關證據,并獲取評價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信息和評價結果,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饋,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薛芬,李欣.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施框架研究———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導向[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6):1-8.
[2]張宏亮,劉長翠,曹麗娟.地方領導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討——框架構建及案例運用[J].審計研究,2015,(2):14-20.
[3]陳波.論產權保護導向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5):15-23.
[4]蔡春,畢銘悅.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思考[J].審計研究,2014,(5):3-9.
[5]陳朝豹,耿翔宇,孟春.膠州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實踐與思考[J].審計研究,2016(7).
(作者單位:湖南商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