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其內涵就是鍥而不舍、注重細節、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創新進取。
走在通向工匠之路上的技工院校學生必須崛起,成為一代工匠的主力,這是時代的召喚、歷史的使命。學生除了要在專業技能方面下工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確使用應用文與人交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主要是促進學生專業學習能力的提高。應用寫作能力作為完成具體工作的一種工具性能力,它應當達到以下幾點目標:字體規范、字形美觀、標點正確;工作計劃、工作總結、新聞報道、調查報告、評論、綜述等職業崗位專業文書,格式規范,實事求是,內容具體,重點突出,語言準確;在應用文寫作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對事負責、樂于合作、一絲不茍、細致嚴謹。
對于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的教學,很多學者都做過研究和探討,大家一致認為重點在于教學方法,采用的方法既要使學生對學習應用寫作發生興趣,也要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對于技校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培養修改文章、精益求精的習慣
由于工作、生活中經常使用應用文,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積累寫作素材,養成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習慣,讓學生感到應用文是貼近生活的、熟悉的,可以滿足生活需要,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給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用到的啟事、海報、申請書、計劃、總結、新聞、簡報等文體的寫法,還有與專業相關的應用文調研報告、勞動合同等的寫法,并加強修改,不斷完善,不斷練習,熟能生巧,最終達到在工作中對各種應用文體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目的。
二、因崗位設計教學內容
我國需要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工匠隊伍,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品質和職業行為落實到具體的崗位實踐中,貫徹在工作的各個環節,體現在產品的每處細節上。因此,教師要根據企業崗位工作標準和工作規范,指導學生用最常用的文體來明確階段目標和任務,通過傳授寫作方法,讓學生牢固樹立標準意識、質量意識。如在求職信、個人簡歷、會議記錄寫法的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學習寫作的路徑和目標,引導他們自我反思,從而激發起強烈的求知欲望,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授之以漁,注重細節,加強訓練
通過演示范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日常教學中從簡單的“一二三地四……”的寫法開始教起,然后讓學生學會寫借條、收條、領條、請假條、欠條等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條據。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如在學校舉辦運動會前夕,教學生開幕詞、閉幕詞、新聞、簡報的寫法、格式和注意事項,讓學生結合優秀的范文模仿寫,學生便可以很快掌握并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體會成功的快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單項練習和綜合練習相結合。單項練習即專題訓練,包括練標題的寫法、練規范的格式、練語體的準確;綜合練習即練整篇文章的寫作,主要是對所給的應用文進行全方位的修改,根據材料寫文章。平時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改、學生互改、教師精批細改等多種批改方式,引起學生對應用寫作的重視。
四、科學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匯編校本教材,便于學生掌握
除了正確利用規定的教材文本外,運用集體的智慧編制校本教材,內容可以包括個人簡歷、經濟合同、啟事與聲明、實習報告、通知與通報、簡報、廣告等,更加具有針對性、操作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技校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的培養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學質量評估中應注重形成性評價和實踐能力的評估。只要教師平時對學生加強督促演練,讓每一節課都學有所獲,追求在應用寫作中的“工匠精神”,才能促進學生獲得多元智能的鍛煉。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