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熙
(攀枝花學院體育部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武術發展的社會生態與社會動因①
丁德熙
(攀枝花學院體育部 四川攀枝花 617000)
在我國,傳統武術屬于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包含武術流派、套路及拳種等,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中,這些內容與形式根基穩固,以村落為依托,不斷發展。該文基于村落角度,對中國武術發展的社會生態及社會動因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實現對中國武術文化的深層次理解。
武術發展 社會生態 社會動因
在社會生態學角度下,一個村落就屬于一個社會生態系統。在武術研究中以村落為基礎,目的是為了在比較完成的生態系統中對武術的發展進行探究。在村落視角下,對武術整體發展的社會生態及社會動因進行研究。
武術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是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可看作武術生態體,其內部又包含生態體內系統,如武術技術系統、武術道德系統、武術傳承系統等,如圖1所示。武術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其原因在于武術屬于一種生態體,則武術本身具有活性作用,也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自身具有調節作用。此外,在武術體內系統中,各系統也能夠協調發展。而現階段,傳統武術面臨的諸多遭遇與窘境,與武術生態體內系統受到破壞有直接的關系,如師徒傳承關系改變、武術道德行為流失及武術技術體系變異等。
中國武術屬于一種文化生態現象,武術自古以來以多樣化的形態呈現。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中,始終和社會生活及其它文化相互聯系,受經濟、政治及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也構成了武術發展的人文生態及生存環境,而武術的傳播者、傳承則以自身武術文化素養和武術技術體系與其它社會階層發生著聯系。武術發展的社會生態系統,包含兩方面:一方面可理解為武術發展與生存的背景及條件;另一方面是武術生態系統中各要素與外部條件及背景之間相互聯系,并與之構成武術發展的整體。武術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及文化顯著,受中國社會歷史及生態環境的制約,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的特點能夠深刻反映出來。整體而言,武術發展中,不管是何種武術活動,其變化具有共性,即社會環境變遷、時代背景變化、中國文化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主張仁愛、寬厚,這也在武術中體現出來,造就了中國武術的特征,并代代傳承。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武術的發展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該過程中武術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也逐漸發展,而在武術發展的社會生態系統中,核心為武術發展的整體性、動態性及和諧性。

圖1 武術發展生態體內系統示意圖
所謂動因,可理解為動力機制,即在武術發展中,促使武術發展的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及內外因素交織發生的作用。所以,對于武術發展的動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2.1 內在因素
對武術發展的內因進行分析中,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于任何事物,其發展都是受內、外兩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內因則主要指的是武術本身的張力作用,是其內在動作結構特質決定的,也可理解為武術本身動作結構運動方式及特點,決定了其隨時代變化而產生的自我調節功能,例如,武術在戰爭中為殺人的手段,而隨著空間與時間的改變,武術成為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手段。近年來,隨著對武術的研究,除了上述武術內部具有張力作用外,其張力還可體現在武術隨空間、時間變化的調整能力,而這個過程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是武術自身、空間、時間三者的綜合作用。對于武術而言,其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核心要素是:術與道,所謂術,指的是技擊之術;道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道。武術的發展中也是術與道的交織過程。
2.2 外在因素
首先,武術的文化需求是促使武術發展的潛在動因。社會需求是任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對武術來說,原始社會生產勞動中武術萌芽,人類為了生存,不斷改善智力與體力,從狩獵中逐漸開始徒手或使用簡單的攻防格斗技能,盡管這些不能稱之為武術,但其卻是武術的根源,也是武術發展的起因。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對武術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增加,民間武術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武術文化現象也更加的豐富多彩。在社會民眾對武術的需求導向作用下,武術表現為3種不同類別:第一,技擊之術。是社會大眾對武術價值務求的直接反映,可理解為武術原本是一種殺人之術,技擊的產生,源于軍事斗爭或現實生活中搏殺對抗,追求技擊的簡潔性與實效性,正是有這樣的社會需求,武術才能作為一種傳統的技擊之術發展壯大。第二,健身之術。武術健身養生的價值在武術早期實踐中就已經得到了認可。只是在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時期,健身并非武術存在的真正價值。直到清代,武術健身的功能才得到普遍重視,一方面是武術和導引術交通;另一方面大眾對武術健身養生的需求增強,兩種因素的存在使武術健生養生的進程不斷加快。第三,修身之術。習武者中對以武修身的認識普遍存在。從文化角度來看,道德是傳統文化的根本,中華武術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與中國文化存在共鳴之處。所以從文化角度來看,不管是散打還是套路都并非自然行為,而是人文化的表現。
其次,國家政策的導向與作用是武術發展的外在動因。武術并非孤立發展,而是和社會背景密切聯系的,其中,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就是關鍵環節。武術曾經作為國家政權捍衛的手段,在各朝各代都有應用,尤其是在清代,我國武術發展進入黃金失去,一方面和武術自身發展有關;另一方面就是清廷禁教不禁拳的導向作用引起。新中國成立后,武術納入體育范疇,進入競賽化階段,也促使我國無視的快速發展,直到今天,武術仍然受國家政策導向作用,也造成了現階段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發展的不協調。在傳統文化加大保護力度的背景下,傳統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了保護,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太極拳、武當武術、八卦拳、少林功夫、峨眉武術、形意拳等等多種武術都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武術的傳播、傳承及發展。
2.3 武術發展的宏觀審視
武術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生命動力也是由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在因素體現在武術的內在張力,外在因素為社會文化需求及國家政策導向作用。由此可見,武術發展的社會動力機制是內因與外陰協同作用的結果。在現階段武術發展中,包含兩種關鍵點,一是國家政策導向作用,是武術發展的關鍵環節;二是當代社會對武術文化的生產與消費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新時代背景下,武術的發展與傳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既要保證武術的傳承性,又要實現武術的發展性,是武術發展中的核心問題。
武術發展中,受中國特點的文化生態、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的影響,構筑了武術的文化空間及生存環境。武術的發展也是武術內因與外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博弈,實際上,武術在不同的環境中,因受自然界、社會及其它文化因素的影響,并與之產生互動,實現了武術的生命存在形式。
[1]朱清華.再論中國武術形成的社會文化動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7(11):46-49.
[2]周惠新,彭健民.社會變遷與中國鄉土武術文化的生態發展——以梅山村落武術文化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5,1(25):47-49,77.
[3]楊志華.鄉土社會語境下梅山武術的生態發展[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1(17):30-32.
[4]張瑞.當代社會建立武術文化生態系統對保護和傳承武術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19(20):117-119.
[5]王明建.村落武術的變遷及啟示:對一個村落武術活動的文化人類學考察與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5(19):402-405.
G852
A
2095-2813(2017)06(a)-020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203
丁德熙(1967.3—),男,四川自貢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健美運動、武術運動、養生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