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2P網絡借貸平臺是最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金融之一,在P2P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需要國家對其進行監管。本文從我國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現狀出發,分析我國現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逐個進行解析。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不足之處
1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現狀
自P2P進入我國以來,我國不斷出臺文件對P2P進行規制。在監管立法上,2011年,銀監會發布《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其中明確了四條紅線原則[1]。這是第一次有中央機構發布文件對P2P網貸平臺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進行了提示。2015年1月,銀監會新設銀行業普惠金融工作部,將P2P網絡借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機構納入監管范圍。
從15年開始,我國正式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出臺專門的官方文件。2015年7月,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P2P網絡借貸的合法性進行了確定。2015年12月,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和征求意見,2016年8月,2016年8月銀監會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將P2P網絡監管平臺的監管主體賦予給了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即各級省級人民政府承擔地方金融監管職責的部門。實行銀監會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的“雙負責”監管原則和“行為監管與機構監管并行”的監管思路。不僅如此,該辦法還規定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行業自律組織在網絡借貸平臺管理中的具體職責。目前,該協會已經草擬了《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標準——P2P網貸(征求意見稿)》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規范(征求意見稿)》并向外征求意見。綜上,我國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呈現出多方聯合監管態勢。
1.1 監管主體
從《暫行辦法》規定來看,對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實行了“中央+地方”的分權模式。在中央層面,銀監會負責制定行業發展政策和監管制度,并對地方監管部門進行指導;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對P2P網絡借貸平臺所涉及的電信業務進行監管;公安部負責打擊金融犯罪維護網絡安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對金融信息服務、互聯網信息內容進行監管。在地方層面,各地金融監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規范引導、備案管理、風險防范與處置。
1.2 監管模式
根據《暫行辦法》來看,我國對P2P網絡借貸的監管是“備案管理+負面清單”的模式。[2]在平臺準入上,我國采取事后備案的方式,而不采用審批制。在準入這一方面,一方面做到簡政放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市場自身的作用。但是準入制度的放寬,可能會帶來P2P行業的混亂,這就要求政府加強事后監管,如何拿捏監管力度成為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在《暫行辦法》中,銀監會規定了“十二條禁令”,為P2P的發展設立了最基本的底線,同時也不會過度妨礙P2P行業的自身發展。
1.3 監管內容
在《暫行辦法》中又一次重申了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定位,即信息中介機構。在最新出臺的這一辦法中,主要對P2P的業務規則、風險及信息披露進行了規制。在業務規則中,對P2P網絡借貸瓶體義務和禁止行為進行規定,還限定了可以開展線下業務的類型,規避了所可能引發的非法集資事件。在風險控制方面,要求平臺將資金交托第三方存管,不能自我保管。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但要求平臺公布借款人、借款項目、風險評估等業務信息,還要求披露本機構的借貸余額、借貸壞賬率等經營管理信息,以便于投資者對項目和平臺風險有全面的了解。
2 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的不足
2.1 缺乏完善的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現行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效力最高的銀監會聯合其他部門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可見,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并沒有實質性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管。在該辦法中,對P2P平臺的運行規則、風險控制的等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但是該文件的效力層級比不上法律和行政法規。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型金融模式,僅依靠一個《暫行辦法》是遠遠不足的,應當有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應當出臺更高效力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監管。
2.2 信息披露不充分
金融行業風險本來就大,就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性質而言,其是一個信息中介機構,為借貸雙方提供一個網絡交易地點,在雙方借貸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交換,若是借方信息披露不實,則會造成虛假出資,給貸方和借貸平臺帶來損失;若是貸方信息披露不實,則會造成非法集資、詐騙等嚴重犯罪行為。因此平臺是否如實披露信息,對借貸雙方的資金安全均由重要意義。雖然在《暫行辦法》要求平臺如實披露借款人、借款項目等業務信息,還要求披露借貸余額等經營管理信息,但并未具體規定應該披露到何種程度,這也是監管中的一大問題。
2.3 缺少統一的信用評級系統
P2P網絡借貸的前身其實就是民間借貸,而民間借貸依靠的是雙方間的信用問題,雖然在《暫行辦法》中要求平臺有信用評級制度,但是,我國現行的監管措施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信用評級系統,不同的平臺可能采取不同的信用評級標準,這就會增加平臺風險,也不利于P2P網路借貸的健康發展。
2.4 缺乏平臺退出機制
目前,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會因優勝劣汰而出現平臺倒閉等情況,但是我國在監管上并沒有事后監管,即安全的平臺退出機制,來保障借貸雙方的合法利益,例如借貸雙方預留在平臺中的資金將如何取回等。這可以說是監管的空白區域。
3 結語
P2P網絡借貸是依托于互聯網誕生的新型金融創新產物,其本質為民間借貸的網絡化。該借貸模式使局限于地域的民間借貸得到了擴張,為更多的小額企業借貸提供路徑,增添了我國金融市場的活力,是金融創新的典范。正是由于網貸平臺的不斷發展,其規模不斷壯大,對網絡借貸平臺進行監管刻不容緩。
注釋
[1]“四條紅線”是中國銀監會于2014年4月27日在《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一是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2]魏鵬飛.監管新規下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16,07:115-121.
參考文獻
[1]張天官.監管主體視角下對中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的建議[J].經濟師,2016,08:171-173+176.
[2]中央財經大學《個體網絡借貸(P2P)監管辦法(學者建議稿)》專家組.個體網絡借貸(P2P)監管立法例及解讀[J].財經法學,2016,01:5-18.
[3]高宇凡.我國P2P網絡借貸的法律監管研究[J].法制博覽,2016,10:105-106.
[4]尚官青.淺議我國P2P網絡借貸行業的現狀及監管對策[J].現代商業,2016,08:100-101.
作者簡介
李沁(1993-),女,漢族,江蘇省興化市人,天津工業大學,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