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竺巖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摘 要: 流傳于朝鮮平壤的民間故事包含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說。這些傳說的主要描寫對象是平壤地區的古代將領。在流傳過程中,這些傳說對歷史人物的事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虛構和加工,其中涉及卵生神話母題、對英雄人物的美化等,還包含將歷史人物的事跡移植到傳說故事中的情況。這些人物傳說豐富了平壤民間故事的內容和題材,體現了古代平壤人民對愛國英雄的熱愛。
關鍵詞: 平壤 民間故事 人物傳說
朝鮮平壤地區流傳著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的內容包括記錄名將事跡、普通人反抗斗爭的人物傳說,記錄地理事物命名、名勝古跡由來的風物傳說,以及記錄風俗習慣由來的風俗傳說,等等。這些故事的時間跨越了朝鮮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僅從有史可考的民間故事來看,包括三國時期、高麗時期、李朝時期。
朝鮮外文出版社于1988年將流傳于平壤地區的眾多民間故事進行搜集整理,匯集成《平壤民間故事》一書。在這些民間故事中,有史可考的人物傳說在其中占據重要部分。例如《傻子溫達》的故事和《鹿足夫人》故事中關于乙支文德的敘述都可以在《三國史記》等歷史著作中找到它們的人物原型。同時,對歷史事件的移植也可以在平壤民間故事中窺見一斑。
一、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誕生母題及其早年傳說
乙支文德是高句麗“薩水大捷”中的首要將領,因而乙支文德成為朝鮮半島最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從高麗王朝至今都受到歷代政權及普通民眾的崇拜。高麗時期金富軾等編撰的正史《三國史記》將乙支文德的傳記放置在名將金庾信的傳記之后,可見乙支文德在高麗時期即成為官方所頌揚的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平壤民間故事中對乙支文德有詳細的記述。在這樣的人物傳說中,乙支文德作為英雄人物,其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一定的神圣性。
對乙支文德的敘述見于平壤民間故事《鹿足夫人和她的兩個兒子》:“傳說石多山下的積善谷有一位好心的婦人,有一天她鋤草回來,看見很多很多鳥在一起孵一個大卵。于是便把那卵帶回家來,從卵里生出來的就是乙支文德將軍。”[1]62這具有典型卵生神話的特征,其“神奇誕生”母題顯示了乙支文德的誕生異于凡人。這樣神異的誕生“具有了異于凡人的特征,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英雄的神圣性,同時也就預示著他們會創造出神奇的偉業”[2]。這種神奇的誕生符合朝鮮人民對于乙支文德民族英雄崇拜的心理,也為乙支文德以后的英雄偉業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即乙支文德之所以取得薩水大捷的勝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其神奇的誕生。
然而作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能夠對乙支文德的誕生進行如此神奇的描述,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乙支文德史料本身的匱乏。作為最早記述乙支文德的史料,《三國史記》對于乙支文德的出身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乙支文德,未詳其世系。資沉鷙有智數,兼解屬文。”[3]443這一段敘述既未明確敘述乙支文德的家世,又未提及乙支文德的早年經歷,接下來便立即敘述隋煬帝下詔征高句麗及乙支文德詐降之事。史料的匱乏給民間文學的創造提供了巨大的創作空間,因而產生了乙支文德的卵生神話及乙支文德是怎樣成長為一代名將的故事。
在民間故事的敘述中,乙支文德經歷了一段具有民間故事特征的“拜師學藝”成長經歷。民間故事中的乙支文德拜到“學問淵博、精通兵法”的隱士宇敬先生之門下學藝。宇敬先生之妻鹿足夫人在這一階段也給了乙支文德很多幫助。鹿足夫人的形象也具有典型的神話色彩,她“雙足生得有些異常,很像鹿蹄”[1]60。正是因為這樣神奇的誕生和異人的傳授,才使得乙支文德最終成為“資沉鷙有智數,兼解屬文”的文武雙全的英雄形象。這樣文武雙全的英雄顯然是民間故事中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因而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誕生母題和他早年拜師學藝的傳說有力地彌補了史料對乙支文德家世、早年記載的不足,使得乙支文德成為一個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為其日后在薩水大捷中的功績提供一定的合理性。
二、溫達故事對英雄形象的美化和對故事情節的豐富
“傻瓜溫達”的故事見于《三國史記》,主人公溫達是高句麗平岡王時人,為侍奉母親而乞食,被世人視為“傻瓜”。平岡王因女兒哭泣,嚇唬女兒日后將嫁給傻瓜溫達。公主成年后因記得父親的話欲嫁給溫達而被父親逐出。于是公主便嫁到溫達家中,教溫達買馬參與狩獵。在公主的教導下,溫達成為一代名將,在遼東戰役中立下大功。主人公溫達的卑微出身與公主的高貴出身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而他們的結合在門第觀念森嚴的古代朝鮮打破了幾乎難以逾越的階級壁壘。這是溫達故事在民間流傳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極大地滿足了大眾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或難以實現的美好愿望”[4]。
溫達的傳記在《三國史記》中本身就存在濃重的民間傳說色彩,因而韓國學者樸湧植認為《三國史記》對于溫達的記述是“故事、歷史和漢文學合一的資料”[5]。即便《三國史記》對溫達的記述帶有很明顯的民間傳說色彩,但溫達故事在民間的流傳中并不滿足于既有史料的記載。這種民間流傳的再創造最明顯的一點是對主人公溫達形象的美化。《三國史記》記載溫達“容貌龍鐘可笑”[3]460,但丑陋的容貌顯然不符合民間對于完美英雄的印象,也不符合民間對溫達與公主結合這一故事情節的理解。因而民間故事對溫達的形象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使溫達成了一個具有英俊相貌的美男子,又在史料之外增加了溫達異于常人的魁偉形象,“他生得膀大腰圓,身高八尺有余,圓圓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背起柴來抵得上好幾個人”。“財主們便罵他:‘別看他相貌堂堂,可生就的一副賤骨頭……”[1]45《三國史記》記述的溫達故事可以看作是蠢人故事的一種變體。但民間故事的流傳使得蠢人逐漸成了英雄。民間對于溫達形象的美化使得溫達作為一位民間故事中的英雄,擁有了更加符合英雄的外貌特點。
這樣英俊的外貌使得原本愚笨丑陋可笑的“傻溫達”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這就與溫達的“愚笨可笑”傳到王宮的故事情節產生一定的矛盾。因而民間故事又對溫達的形象做出了一些增添。例如增添了官員出行,路人紛紛避讓,而溫達直挺挺地站著,受到衙役的責打而一聲不吭的情節。這就使得溫達的愚笨形象在受到削弱后,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彌補。同時也增加了溫達不畏權貴的英雄氣概,使溫達形象更符合民間故事中的英雄形象。
《三國史記》對于溫達成長為名將的敘述也有明顯的漏洞。《三國史記》中記載公主下嫁溫達以后,公主指導溫達買馬。溫達按照妻子的要求努力養馬,在狩獵中的良好表現得到了平岡王的注意。然而《三國史記》對于溫達的武藝并沒有敘述,也缺乏溫達成長為英雄的過程敘述。溫達從一個受人恥笑的“傻瓜”成長為一代名將的過程,《三國史記》都沒有做出合理的敘述,使得故事情節突兀,也使得溫達的英雄形象受到了削弱。在民間故事的流傳中,為了使溫達的英雄形象更豐滿,故事情節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豐富。與乙支文德故事相類似,溫達故事也增加了“拜師學藝”這一具有民間故事特征的情節。故事里的溫達去找公主“事先打聽好的一位武藝高超、學識淵博的道人,拜他為師”。“整整三年,溫達起早貪黑,練武習文”[1]51。故事在民間的流傳中也增加了溫達因愚笨而更加努力練武習文的情節。這些情節的增加把溫達從一個愚笨可笑的人合情合理而循序漸進地變成一位英雄。這樣的敘述既填補了史料記載中的漏洞,更符合民間故事中英雄成長故事的模式。同時,“練武習文”情節的增加使得溫達更符合民間“文武雙全”的完美英雄的形象特點。
三、鐵錘將軍故事對史料的移植
鐵錘將軍故事是在平壤地區流傳較廣的一則民間故事,至今仍在朝鮮半島為群眾所津津樂道。在朝鮮的民間故事中,流傳有諸多版本的手執鐵錘抗擊侵略的高句麗將軍形象。這一故事也被改編為動畫片,在2015年于朝鮮上映。朝鮮于2015年推出手機游戲《少年將軍》,其中游戲主人公的名字就是“鐵錘”,可見鐵錘將軍故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之大。
鐵錘將軍的主要故事情節如下:高句麗時期的平壤青年鐵錘是一個鐵匠的兒子,他與戀人鳳仙約定習武三年以后相見。但在鐵錘走后,鳳仙被官員強納為妾。鐵錘拜名師習武后,出山救得鳳仙,之后投身軍伍,在高句麗與外國的戰爭中建立功勛,而后隱居于大城山。鐵錘將軍晚年,在外敵入侵之時執錘大呼,使得敵人膽寒,紛紛敗逃。
這則民間故事融入民間故事中的愛情因素,具有英雄成長故事的典型情節——“拜師學藝”。“拜師學藝”的情節與乙支文德故事、溫達故事在民間的流傳過程中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可以看作是平壤民間故事中英雄成長故事的一個典型模式。鐵錘將軍其人不見于《三國史記》,考察《三國史記》中將領傳記,也不見有手執鐵錘的高句麗將領。但考察鐵錘將軍故事的情節,可以看出這則民間故事在情節上對《三國史記》傳記內容的移植。
《三國史記·素那列傳》記錄新羅將領素那的事跡。素那在與靺鞨的作戰過程中有如下記錄:“素那奮刃向賊,大呼曰:‘爾等知新羅有沈那之子素那乎?固不畏死以圖生,欲斗者曷不來耶?遂憤怒突賊,賊不敢迫。”[3]470《素那列傳》中又有記述百濟人對沈那、素那父子的恐懼:“百濟人指沈那曰新羅飛將,因相謂曰:‘沈那尚生。莫近白城。”[3]470
在鐵錘將軍故事中,鐵錘將軍晚年執錘大呼,嚇退敵軍的故事情節與《素那列傳》的故事情節幾乎完全一致,即鐵錘將軍執錘大呼:“今天我要叫你們嘗嘗大高句麗老將鐵錘的厲害!”敵軍聞此迅速敗退,稱:“高句麗的鐵錘將軍還活著!”[1]108《三國史記》作為一部正史,在朝鮮半島流傳極為廣泛,因此被平壤地區的群眾廣泛接受。鐵錘將軍故事作為流傳于平壤地區的民間故事,帶有明顯的平壤地方特色,諸如鐵錘將軍隱居于大城山,等等。在鐵錘將軍故事的流傳過程中,為豐富故事情節,突出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三國史記》中其他地區的史料被移植到鐵錘將軍故事中。在移植過程中,新羅將領素那的事跡就與平壤地區的鐵錘將軍故事相結合,被逐漸本土化,由一個新羅的歷史事件轉化為敘述高句麗時期平壤人抗擊外敵的民間故事。
四、結語
平壤民間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傳說講述了一系列朝鮮古代英雄的事跡,這些英雄故事大多取材于歷史文獻,但由于歷史文獻敘述的簡略,民間故事又對歷史文獻中的情節進行了一系列補充。這些補充的內容多數涉及史料語焉不詳的英雄成長過程。在敘述英雄成長過程中,平壤民間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傳說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拜師學藝的故事情節為英雄從普通人成長為英勇的將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在成長中成為文武雙全的人則使得民間故事中的英雄更符合民間印象中的完美英雄形象。
對英雄形象的美化也是這些歷史人物傳說的民間再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史料中面貌丑陋的英雄在民間故事中成了美男子,這是民間對英雄外在形象的要求;有的英雄在史料中并無記載其文化水平,但民間故事將其塑造成文武雙全的英雄,這也是歷史人物傳說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對英雄形象的美化。平壤民間故事作為平壤地區的民間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將其他地區的歷史人物事跡與本地區民間故事相結合,從而塑造出屬于本地區的英雄人物,這是平壤民間故事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地區文化相融合的一個特征。
總而言之,平壤民間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傳說主要表現平壤地區古代將領的英雄事跡,這些故事發展了史料中將領的事跡,對平壤地區古代將領形象進行了美化。其中也存在將其他地區將領事跡移植到本地區英雄故事中的情況。這些故事從內容及流傳發展的過程來看,都體現了古代平壤人民對愛國將領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朝]平壤民間故事[M].平壤:外文出版社,1988:62,60,45,51,108.
[2]劉雪玉.東北滿族英雄故事母題探析[J].文化遺產,2014(2):66.
[3][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M].京城府:朝鮮史學會,1941:443,460,470.
[4]趙楊.朝鮮民間文學[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3.
[5][韓]樸湧植.韓國的故事——以上下關系為中心的三國時代故事(說話)文學[J].當代韓國,1997(1):50.